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批评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体验,只有通过艺术体验才能把握文学作品的精神内蕴。艺术体验是一种深沉的生命体验,艺术体验的审美独特性在于感发生命体验并深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而文学批评不仅本身就是这种艺术体验过程,而且还以其创造性的艺术体验揭示出更为深沉、更具生命审美意义的人生理想。

  • 标签: 艺术体验 生命体验 创造性 文学批评
  • 简介:道德批评在当下文学批评实践中的使用呈现为非常复杂的态势。这种复杂性既源自批评主体观念层面对道德的吊诡式理解,也与道德批评批评实践中的具体使用有关。在当下道德失序的社会转型期,文学因其与现实生活的镜像关系必然映照出人类复杂的道德处境,这正是道德批评的当代际遇。

  • 标签: 文学道德批评 审美优先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5
  • 简介: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理论批评,有些作家在听到批评家对自己的作品的批评意见时,甚至学者型作家钱钟书先生自己也在散文中讽刺批评家说

  • 标签: 文学批评规范 规范标准 谈文学批评
  • 简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在大量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特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成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本文对李长之文学批评观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文学批理念、批评标准及其文学批评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梳理,进一步讨论了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文化价值,试图全面深刻了解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精神和价值所在。

  • 标签: 李长之 文学批评 批评精神 审美追求 批评特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1
  • 简介: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理论批评,有些作家在听到批评家对自己的作品的批评意见时,甚至学者型作家钱钟书先生自己也在散文中讽刺批评家说

  • 标签: 文学批评规范 规范标准 谈文学批评
  • 简介:现在,年龄与文学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了,以年代来划分写作群已经成为文学界默认的方式。如此说来,王彬彬当属于“60年代”批评家,或者,是“新生代”批评家。但如果真的将其置身于这一批评群体,我们立刻就会发现他的不同,比如,在他的批评文字中,少有时髦的概念和方法;外语本来是他的当行本色,但除了谈翻译问题,在他的文章中难得出现外文的原文单词;他是一名文学博士,但除了实在推不掉的科研任务,很少发现他忙于什么“课题”,埋首于什么“学术专著”;他当然是一位文学

  • 标签: 文学批评 民粹主义 王彬 中国文学 李杭育 批评家
  • 简介:<正>当代英语语言文学批评理论之父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对于十九世纪加拿大文学批评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加拿大的文学界具有一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反理论倾向。直到二十世纪初,文学批评在加拿大才开始发展,但只是步人后尘,毫无创新可言,根本谈不上“加拿大”文学批评。然而,随着马歇尔·麦克卢汉与诺斯罗普·弗莱的批评著作的问世,加拿大文学批评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麦克卢汉从1943年到1962年之间发表的一系列的批评文章和随笔(1969年收集出版,名为《腹地的景色》),揭开了加拿大文学批评繁荣的序幕。弗莱的《批评的剖

  • 标签: 加拿大文学 阿特伍德 六十年代 文学界 维多利亚时期 文学批评理论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至今的15年来,我国文学批评学建设,经历了"学科观念觉醒"、"世纪末的崛起"、"持续发展"三个阶段;在"学科体系建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做出重大突破,使我国文学批评学真正进入学科建设阶段.现在应当抓住机遇,走出误区,加强对文学批评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民族特色"的研究,把文学批评学学科建设推进一步.

  • 标签: 中国 文学批评学 学科建设 民族文化
  • 简介:在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等人分别借鉴外国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那时并未形成一种充分接纳文学现代批评的条件,所以他们当时的工作是有些超前而难免寂寞的,在当时也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文学的现代批评作为一种有一定的规模声势、能直接左右文坛的潮流,是在文学革命发难之后,特别是在新文学有了相当的创作实绩之后。新文学的先驱们从提倡白话文创作,引进“易卜生主义”、探讨新诗与“美文”的格式、批判“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反击复古思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五四新文学 现代批评 文学革命 文学理论 文学发展
  • 简介:一、引言语言学的分歧与融合一直是学界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最近几年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与传播,已经对于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采用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文学批评和文艺评论繁荣的一种新途径。广义而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以及文艺问题的理性思考,文学批评文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批评有自己的标准,文艺批评家有自己的良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所以,文艺理论工作者会对一部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阐释。

  • 标签: 文学批评理论 语言学方法 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文学语用学
  • 简介:建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潮汕文坛有过一些较有影响的批评与争鸣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汕头市作协在1995年成立了文学研究室以来,更有了一些有组织的文学批评活动。文学批评文学争鸣活动屡有举办,文学批评前所未有地活跃,其成果虽说不上十分丰硕,但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综观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潮汕文坛的文学批评,有如下特点:一、零星的鉴赏性批评多而结集出版少;二、以有组织有明确主题的研讨性批评为主,自发的争鸣性批评为辅,国内文学界的热门话题和各种先锋思潮难以进入潮汕文学批评与争鸣的视野;三、文学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长于感性思维而短于理性思维,长于解读性的文学赞美而短于客观性的文学批评

  • 标签: 建国以来 潮汕文学 文学批评
  • 简介:我国明清之际,论诗之风极盛。一时论诗专著如春花烂漫,景象峥嵘而壮观。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堪为装点此时旖旎风光的一朵瑰葩,光泽璀璨,馨味透鼻沁心。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后半生隐居湘西石船山,潜心翰墨达四十年,筚路篮缕,著述甚丰。是明清间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王氏论诗之著作,有《绎诗》一卷,《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一卷,及《南窗漫録》一卷。近人丁福保汇辑《清诗话》,仅撮其前两书的部分材料,编成《姜斋诗话》,收入《清诗话》中,且为这一佳构之压卷篇。

  • 标签: 论诗 夕堂永日绪论 旖旎风光 文学批评 三百篇 文艺批评家
  • 简介:书信写作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卷帙浩繁的书信中,沈从文关注并评述了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思潮和文学环境,也分析了自己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活动可以划分为现代阶段、"十七年"与"文革"阶段和新时期十年三个历史时期。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注意审美观照,兼具抒情性与主观性,富有个人特色。沈从文的这些批评活动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历史价值。

  • 标签: 沈从文 书信 文学批评
  • 简介:一在20世纪的文学领域中,严家炎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史家,而且也是一位提纲挈领的文学批评家.严家炎的文学批评和他的文学史研究差不多是相同步的.早在60年代初严家炎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统编教材时,就参加了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文学评论之争.事情的缘起是评论界对柳青的《创业史》及其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形象意义的讨论.

  • 标签: 文学批评家 《创业史》 柳青 主要人物 文学史研究 长篇小说
  • 简介:吴澄是有元一代大儒,他学术上提倡实学,重会通,求自得,融通而包容。受学术思想影响,他文学批评中有一种儒者情怀。具体言之,这种儒者情怀表现在三方面:个性情志与世教伦理的统一、包容欣赏的批评态度、融液贯彻的主体修养之功,这是他作为名儒所具有的淑世精神、平和风度和人文关怀的反映。昊澄对于认识元代中后期江西文学的圣贤气象和元中后期平易正大的盛世文风都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吴澄 文学批评 儒者情怀 江西文学 盛世文风
  • 简介: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历史来看,儒道两家美学及文学批评思想一直占领着中国的文学批评阵地,并左右着千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从文学本体来批评文学的,一直到曹丕的《典论·论文》才是真正的开始。总的来看,儒家以“诗教”理论为准则,道家以“自然”性追求为宗旨。两者交叉发展,左右中国几千年文学批评的发展,而真正文学批评理论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则是以曹丕的“文气说”为开始标志的。这一理论从作家个性、创作风格、文体选择、文学客体、文学价值甚至文论本体等方面做了符合文学客观的阐释。

  • 标签: 曹丕 文气说 古典文学批评 自觉
  • 简介:〈白鹿原〉出版已八年,八年的时间已证明它是一部杰作。杰作也不可避免地有突出的弱点。我注意到您在发言中认为它有“狭隘的民族意识”。能说具体点吗?

  • 标签: 文学批评 陕西 作家 文学创作 《白鹿原》
  • 简介:浩然已走完了他的人生途程,但是他和他的《金光大道》所引起的争议和话题并未完结.综观现有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在各阶段的争议中都未被涉及。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和意识形态、语言和文学价值、作家的个人修辞行为与语言文化共通感三个关系,思考现有研究的局限和存在的问题。

  • 标签: 《金光大道》 语言 意识形态 文学价值 共通感
  • 简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发达、繁荣的时代。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就文学而言,宋代诸体皆备。宋代是中国笔记文体成熟的时期。明人《五朝小说·序言》:“唯宋则出士大夫手,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谭,所述皆平生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

  • 标签: 宋人笔记 文学批评 价值 轶事 苏轼 中国历史
  • 简介:"传统"是托·斯·艾略特批评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贯穿于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体现在他的文化批评实践中。在文学方面,艾略特通过隐喻性结构达到了使传统的连续性意义得以彰显的目的;在文化方面,艾略特强调了传统对克服现代人碎片化生存状态、建立有机统一的社会具有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托·斯·艾略特 文学 文化 隐喻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