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叙述学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说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兴理论。它采用语言学的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是一门有较强生命力的学科。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其叙述视角的多样性和叙述结构的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莫言独具特色的叙述理念。以叙述学为视域,从叙述视角的多样性、叙述结构的独特性、叙述策略的模糊性三大方面评析《红高粱家族》,挖掘小说内在的结构规律以及独特的结构层次,以期加深读者对于该小说的理解和认知。

  • 标签: 《红高粱家族》 小说 叙述学 叙述视角 叙事结构 叙述策略
  • 简介:余华的小说《活着》和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中,对死亡意象的营造主要是反复叙述残杀和死亡,他们凭借精湛的叙述技巧,叙述了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暴力。由于二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不同,虽然两个文本中都充斥大量的关于死亡的描写,但两种"死亡"意象承载的内涵却不同:一部体现了现实的无情与残酷,一部展示人性的肮脏与丑恶。

  • 标签: 死亡 《活着》 《檀香刑》 叙述 比较
  • 简介:反讽叙述,是指一个叙述文本被解释出两个相互冲突的意义。叙述文本包含隐舍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等多个主体,他们在认知、道德一价值和审美这三个轴上的距离是反讽形成的重要机制。反讽叙述的主要类型有:第一,叙述者与隐含作者距离形成的反讽;第二,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形成的反讽;第三,叙述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形成的反讽;第四,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形成的反讽;第五,复调与反讽。

  • 标签: 叙述 主体 隐舍作者 距离 反讽
  • 简介:1990年代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大语境的变化,民族生活的变化,都决定着文学选择和发展态势的必然变化。一方面是社会阶层分化明晰,贫富差距拉大,绝大多数底层面临生存艰难的考验,极为丰富的物质侵蚀并软化了国民的精神领域;

  • 标签: 文学选择 底层叙述 社会阶层分化 90年代 改革开放 民族生活
  • 简介:“死亡到底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这个命题,我不妨用我的摄影机参与这个讨论。”的确,张艺谋这段话道出了一个历史事实:自人类对“死亡”这一现象有了意识之后,“死亡”便与“生存”一样成为争论不休的命题。并且这一争论绝不仅限于哲学思想领域,在艺术领域里“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实际上,广义而言,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有生命存在,“死亡”就被以不同的语言符号和行为方式进行着阐释。当然,争论的结果,“死亡”究竟是什么颜色的答案仍

  • 标签: 非正常死亡 艺术家 叙述功能 死亡观 死亡文化 电影
  • 简介:天黑了。王赤去小卖部买烟。老徐头习惯性地给他拿了一盒三块钱的中南海。他指了指架上,说:"来那个。""那个十块钱。""就要十块钱的,两盒。"老徐头给他拿了两盒十块钱的软中南海:"改抽这个了?""不是我抽。"他说。"我以为你发财了。"老徐头说。他没接话茬儿,又指了指营养快线。老徐头疑惑地拿起一瓶:"这个?"他点点头。老徐头打量着他,也许在寻思他今天怎么买了两样以前从没买过的东西?他付了钱,共二十四块。他将两盒烟揣口袋里,拿了营养快线,离开小卖部,朝租住的小屋走去。

  • 标签: 十块钱 爬起来 就这样 活下去 穷没 往前走
  • 简介:文本的时间向度是影响叙述体裁风格和文本意义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媒介技术的不断推进使时间因素被压缩变形,进而作用在体裁风格上。受时间向度与媒介技术影响较为显著的是电影,它在记录类体裁与演示类体裁两者间游移,或趋同于一端。不论呈现出何种运动趋势,时间向度与媒介技术二者始终会共同作用于体裁的特征,而体裁特征又反过来说明时间指向性的变化与媒介的属性作用。由此,本文将先从电影叙述文本的时间向度出发,来考察时间-媒介技术对电影体裁特征的影响作用。

  • 标签: 时间向度 演示性叙述 电影体裁
  • 简介:本文从戏剧“叙事性”元素的分析比较、“陌生化效果”的辨析等方面,论述了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旨向;认为“叙述体戏剧”的主要戏剧审美构成原则在于:鲜明的戏剧主体意识与哲理意识,矛盾对立的戏剧结构原则以及“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戏剧审美体验等。

  • 标签: 叙述体戏剧 陌生化效果 主体意识与哲理意识 矛盾对立
  • 简介: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处女作,恩主,充斥着大量荒诞不经的梦境叙述,学界也倾向于以此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并形成一种“反对阐释”的定见,然而,以修辞叙事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发现,作品中的叙述者并不非常可靠,文本中存在两类不可靠性,其中,契约型不可靠性支持了审美的解读,读者因此很容易掉进阐释的陷阱。而疏远型不可靠性则构成了对叙述者的反讽,揭示了“恩主”的真面目,对不可靠叙述的分析有助于读者体味作品复杂而丰富的主题意义:作品既表达了追求形式美学的诉求,同时又对陷入形式极端、视审美为自我救赎唯一出路的行为进行暗讽与否定。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不可靠叙述 契约型不可靠 疏远型不可靠
  • 简介:基于我国电视剧独特的视像本体和文化品性,从理论与实践互动、从符号呈现与现实建构、从艺术生产与观者感知、从技术革新和艺术拓展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视剧视像叙述的可能性和创新性。

  • 标签: 视像叙述 审美性 诗性 技术的艺术
  • 简介:事实论据是议论文中最基本的论据形式之一,如何运用事实论据并很好的让它服务于论点呢?关键是分析该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并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即运用事实论据时要有针对性,要符合论点所限定的要素。

  • 标签: 事实论据 述要 议论文 论点
  • 简介: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通过音响结构的流动来表现人的情感的。具体地说,音乐是以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配乐来展示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的。沈从文则以流动的叙述角度、进程中的人事叙述和开放式的结尾设计及疏密相间的叙事节奏来完成作品情节的构筑和情感的表达,从而在叙述方法上体现出音乐性特征,实现他对作品音乐性美感的追求。

  • 标签: 沈从文 小说 音乐性 现代文学
  • 简介:文学已成为当今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蓝本,从文学中挖掘电影叙事来源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张艺谋电影中对余华、莫言小说叙事的提炼,好莱坞影片对英美经典小说的重新发掘,甚至国内导演对经典戏剧构架的借用,都成为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转换的重要例证。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这种转换过程中叙述人称的变换,以期能够总结出一些改编的经验。

  • 标签: 小说 电影 叙事
  • 简介:《红楼梦》是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很难绕开的一本书。令人叹为观止的红学著作,不断言说着著者的痴情抑或痴心。众声喧哗的研究现状,除了证明《红楼梦》的伟大,也暴露了红学界缺少一个有效对话的基础,以至于自成一家之言者比比皆是,能令各方信服者却凤毛麟角。《〈红楼梦〉叙述中的符号自我》这本著作恰是在此用力。

  • 标签: 《红楼梦》 符号 叙述 中国文学 众声喧哗 有效对话
  • 简介:《黄继光》这篇课文写了抗美援朝时,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教学时注意两点。第一,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时,总是先交代遇到什么困难,再写怎样克服困难。以此突出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如教

  • 标签: 教学 叙述顺序 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 英雄形象 人物刻画
  • 简介:西方叙事学作为一种西方文论,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叙述"和"叙事"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存在模糊现象。本文在梳理赵毅衡和申丹两位学者关于该问题的论争观点的同时,对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中"叙述"和"叙事"的使用现状进行考察,结合西方小说的发展线索提出目前对这两个概念的处理办法,即在侧重讲述过程的情境中采用"叙述",而在侧重故事内容的情境中采用"叙事"。同时,要兼顾在同一篇论文或者著作中保持术语使用的前后统一性。

  • 标签: 叙事学 “叙述” “叙事”
  • 简介:中国古代有一种集体共享型故事,它形成于叙事的“公共领域”,历代相传,“白蛇传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个案。这一类型的故事内含着人生的某个典型情景和生存困境,也寄托着某种深刻的文学喻示。在集体共享的过程中,它被反复重述,也被反复释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在重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时,总会或多或少地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问题意识去重新阐释故事的要义;

  • 标签: 白蛇传 故事 中国古代 生存困境 重新阐释 问题意识
  • 简介: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的多元的动态因素,它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及城市物流与能流相联系;城市土壤构成因素复杂,已改变了其自然性能;城市建筑密集,高层建筑增多,光照、水分状况复杂,热岛效应又十分突出。因此,在绿地景观营构时,不仅要注意植物的自然生态特性,更要考虑城市的特殊生态条件,才能保证植物生长茂盛,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DescribecityparkgreenlyaplantviewconstructionHuangYi

  • 标签:
  • 简介:基于对小说《白鹿原》作者运用的叙述语言研究,首先分析了叙述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分析了小说文章中所运用的叙述语言,主要包括了:虚实双线、缝连缜密的叙述圈套还有叙述句式。然后结合以上,进一步去了解读者怎么样更有兴趣去阅读《白鹿原》这部小说,从而去进一步分析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和探究作者表达的其中意蕴。

  • 标签: 小说 白鹿原 叙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