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AMI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2011年诊断为急性心梗患者100例,对入选患者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血压、血糖、血酯病史及发病前有无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收集发作时有无典型缺血性胸痛、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以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为著,且多有剧烈运动、情绪异常、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其临床表现多胸痛症状典型,且出现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并发症较老年组低。结论针对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应大力倡导戒烟、改善生活习惯、减少过度劳累、青年患者出现持续性胸痛,常规应立即做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以明确诊断,积极指导治疗,并给予相应护理对策,降低其发病率,改善预后。

  • 标签: 青年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和分析食管癌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对17例食管癌术后发生精神症状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一例意外拔出胃管,其余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均在术后2-4周痊愈出院,随访2-3月未再发。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因素有个体因素,身体状况,疼痛,环境因素等,针对其进行相应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治愈率。

  • 标签: 食管癌 精神障碍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所发生的115例切口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住院天数、切口长度、年龄、手术种类等都是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 标签: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助产士是在医院特殊环境中为特殊人群医疗服务的群体,职业暴露与安全已经影响到职业健康。通过对影响助产士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的分析,并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对于保障助产士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助产士 危险因素 自我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及危险因素10年来的演变趋势。方法收集2002年度和2011年度在我医院住院的心血管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其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的分布。结果疾病种类中缺血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呈上升趋势,风湿性心脏病呈明显下降趋势。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超重、糖尿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饮酒、高盐、体力活动少、职业紧张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充分认识心血管疾病构成史及危险因素,有利于心血管疾病新的护理方案和预防控制策略的制订。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构成比 危险因素 护理方案 预防策略
  • 简介: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是心脏术后较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明显增加患者术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目前研究发现术前血β2微球蛋白增高、贫血、围手术期输血、使用ACEI/ARB类药物,术中体外循环、平均动脉压水平,术后血肌酐水平等是术后AKI的危险因素。最新研究发现一些新的生物学指标,如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载运蛋白、白细胞介素-6、尿中谷胱甘肽转移酶S等可以为我们早期诊断心脏术后AKI的发生的提供帮助。而一旦出现AKI,选择适当药物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可以改善肾功能,改善AKI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脏手术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生物学标记物 诊断标准 预防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指导高危人群干预治疗。方法对160例年龄在45岁以下的经影像学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0例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109例(68.1%)、心源性栓塞50例(31.3%)、肥胖及高脂血症90例(56.3%)、吸烟酗酒者103例(64.4%)、糖尿病24(15.2%)。结论高血压,高血脂及肥胖、吸烟酗酒、心脏疾病等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只有对这些危险因素早期加予干预,才能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 标签: 青年人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呼吸科11例PICC置管患者,对其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结果11例中发生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患者9例,给予治疗后治愈,发生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2例,给予拔除导管及抗感染输液治疗后好转。结论外源性细菌定植是静脉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维护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 标签: PICC 导管相关性感染 危险因素 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分析了大连LNG接收站生产工艺及储罐区特点,利用冲量气体喷射扩散模型计算了储罐低压输送管道发生泄漏后天然气蒸发扩散时爆炸下限浓度的分布,运用DANGERS软件计算了蒸气云爆炸波参数,对储罐区发生火灾爆炸危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当泄漏孔径为200mm时,LNG泄漏下风向最大危险距离为310m,距爆源中心61.3m范围内的暴露人员将遭受伤害。结合该接收站的具体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 标签: LNG 储罐 泄漏扩散 蒸气云爆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骨科创伤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3.94%。多部位(≥2处)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远远高于单部位骨折患者,差异显著(χ2=8.309,P=0.004)。DVT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DVT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制动时间比非DVT患者长。结论骨科创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DVT形成与患者的年龄、病史、骨折部位、手术时间和术后制动时间等有关系。临床医生应注意这些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降低DVT的发生。

  • 标签: 骨科创伤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利用计算机工具快速、形象、准确判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在防灾、救灾、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爆炸三角形理论判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方法。设计了利用计算机判定可燃混合气体爆炸危险性的程序计算步骤,根据计算步骤编制了MATLAB程序,并开放了源代码,并结合矿井束管监测监控设备能够对矿井可燃性气体爆炸起到提前预测预报。关键词:MATLAB程序爆炸三角形一、爆炸三角形简介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判定常采用爆炸三角形法,如下图所示。图中A点代表纯净空气,其中21%的氧气;F点代表100%可燃气体;L点为爆炸下限点;U点为爆炸上限点;C点为失爆点或临界点;P点为实际组分点;当混入空气P点向A点移动;当混入可燃气体P点向F点移动;当混入惰性气体P点向原点移动;CL为爆炸下界线;CU为爆炸上界线;CB为FC的延长线;CD为AC的延长线;AF为空气线。L、U点纵坐标可以通过AF线性插值得到;B点纵坐标可以通过FC线性外插值得到;D点横坐标通过AC线性外插值得到;线段CL、CU、CB、CD将三角形AFO分为四个区域。其中:1区为爆炸区,位于此区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最大;2区为富燃料区,位于此区可燃气体不具有爆炸性,但当有空气混入的情况下可移入1区,当有惰性气体加入的情况下可移入4区;3区为富氧区,位于此区可燃气体不具有爆炸性,但当有可燃气体混入的情况下可移入1区,当有惰性气体加入的情况下可移入4区;4区为失爆区,可燃气体失去爆炸性。

  • 标签: 危险性判定 混合气体爆炸 爆炸危险性
  • 简介: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安全环节很多,所以手术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整个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患者安全问题成为卫生保健体系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具体探讨了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措施.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危险因素 安全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特点和危险因素,降低VAP的发生,提高对VAP的认识,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和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收集130例,发生VAP组62例(47.7%),未发生VAP组68例(52.3%)。发生VAP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VAP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或等于10d者,发生VAP组占82.1%,未发生VAP组占17.9%),侵袭性操作多的患者发生VAP的比例也高于未发生VAP组,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的患者发生VAP的比例也高于未发生VAP组。

  • 标签: 肺炎 呼吸机 危险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2010年NEJM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15.5%。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最常见的病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占透析患者总人数的50%以上,在我国也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终末期肾脏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血压变异
  • 简介: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胸腰椎及腰椎爆裂骨折所诱发致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及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狭窄程度及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1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56例胸腰椎及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进行脊柱CT横断面椎管正中矢状径测量、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9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其损伤程度与椎管占位程度显著相关,其中T12椎管占位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关性最高(rs=0.87、P〈0.001),T11节段椎管占位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关性最低(rs=0.59、P〈0.001);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显著相关(OR=3.82,P〈0.001)。提示脊柱胸腰段骨折椎管狭窄程度、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 标签: 爆裂骨折 椎管狭窄程度 后方韧带复合体 神经功能损伤 胸椎 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