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创伤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09月至2020.09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老年骨创伤患者,按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40,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护理满意度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对老年骨创伤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老年骨创伤 早期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化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在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遴选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治疗的78例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为探究对象,应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组39例。常规组予以基础护理,观察组予强化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均较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强化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效果较为显著,有利于及疾病康复,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强化护理干预 预防措施 创伤性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开展前期护理工作的价值作用。方法:将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期间院内的69例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利用随机分配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开展常规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开展常规基础护理+前期护理工作),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整体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前期护理 老年创伤性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模式。方法:应用抽签法对2020年2月~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行下肢骨折手术的7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组别设置研究组和参照组,针对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参照组常规护理预防,予以研究组综合护理干预预防。结果:研究组、参照组的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2.56%、10.26%,两组比较P

  • 标签: 创伤骨科 下肢骨折手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诊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选取本院急诊科诊治的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对患者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抢救效率(术前准备时间、抢救时间、纠正休克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确急诊预防性护理干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不同护理,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抢救时间、纠正休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预防性护理干预 创伤出血性休克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术期患者采纳前期护理干预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进行具体阐述。方法:实验选择于2022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开展,挑选该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术期患者90例,运用奇偶数字划分方法均分两组,分别给予不同护理干预后,统计归纳两组相关数据差异。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D-D水平改善情况,术前1天、术后6小时、术后3天,数据间差异较大,研究组体现一定优势性,表明P<0.05,显示统计学意义。结论:前期护理预防实施于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术期患者中,可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建议推广。

  • 标签: 前期护理预防 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术期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骨科下肢骨折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采集本院2021.1.1-2022.12.31期间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8例,在随机数字表下将其1/1划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预防性护理;统计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创伤骨科 下肢骨折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创伤下肢治疗的64位病例作为考察样本,将其随机划分为两个平行的治疗组,每组包含32名参与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比相应的干预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发现,实验组的关节康复评分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出现血栓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减少静脉血栓发生概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预防床上骨科卧床患者便秘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价值。方法:以创伤骨科卧床患者为例,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收治的患者80例进行探讨,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为两组,其中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为参照组,另外40例采用针对性护理视为研究组,观察护理后的情况及术后状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便秘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创伤骨科卧床患者便秘方面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预防效果减少便秘发生率。

  • 标签: 创伤骨科 卧床患者 便秘 针对性护理 价值
  • 作者: 杨永圣 张梦 姚爱明 刘林 冯斌 刘筱 燕宪亮 花嵘 许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221002;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2 ,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221002;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 ,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221002 ,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221002;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急诊科 2111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疼痛对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因急性创伤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的患者,排除年龄<18周岁、严重眼外伤、严重颅脑损伤及其他病情危重者,在入院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VAS评分评估创伤后疼痛,ISS评分评估创伤严重程度;入院24 h内行APACHE Ⅱ评分评估病情。在伤后1个月,排除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1年内有重大精神创伤史及毒品或药物成瘾者,对最终符合条件的64例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使用PCL-5量表评估PTSD症状。依据PCL-5评分是否≥38分将患者分为PTSD组和非PTSD组,比较两组创伤后VAS评分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Spearman法分析入院时VAS评分与伤后1个月时PCL-5得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创伤疼痛程度对PTSD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符合纳入标准者64例,PTSD组19例、非PTSD组45例。两组相比,PTSD组入院时VAS评分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06);两组间1个月时VAS评分及1个月VAS变化值(Δ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ISS评分以及入院24 h内APACHE Ⅱ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疼痛是PTS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入院时VAS评分与伤后1个月时PCL-5得分呈正相关(r=0.355,P=0.004)。另外,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VAS评分>8时,对PTSD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33%,P=0.000 2)。结论创伤后严重疼痛是PTS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干预。

  • 标签: 创伤 急性疼痛 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诊 危险因素
  • 作者: 张茂 王天兵 白祥军 张连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浙江省严重创伤与烧伤诊治重点实验室,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杭州 310009,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北京 10004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武汉 430030,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全军战创伤中心,重庆 40004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5月到 2019年 5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 70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 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程序对患者进行急救,研究组予以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患者进行急救,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且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外科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效率和急救成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外科严重创伤急救 综合创伤急救模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在中重度创伤患者抢救中应用创伤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中重度创伤患者1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n=90例)和对照组(n=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创伤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46.84±16.34)min明显低于对照组(76.34±19.27)min,抢救成功率(92.22%)明显高于对照组(81.1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重度创伤患者采用创伤护理程序进行干预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重度创伤患者 创伤护理程度 有效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对呼吸异常创伤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救呼吸异常创伤患者,分为常规救治组40例和初级创伤救治组40例,比较两组气道、呼吸急症识别时间及优先识别处理率,颈椎保护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PTC救治组气道、呼吸急症识别时间20s,优先处理率100%,颈椎保护率100%,均明显优于常规救治组的72s,20%,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级创伤救治可有效提高呼吸异常创伤急症患者处理率,有效提高急救人员急救能力。

  • 标签: 初级创伤救治 呼吸异常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创伤性休克的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我科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88例重症胸部创伤并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4例。对实验组实施急诊手术治疗,对参照组实施择期手术治疗,较比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95.45%>77.27%),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4.55%<20.45%),组间数据对比P<0.05。结论为重症胸部创伤并休克患者采用急诊手术治疗,可获得理想疗效,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胸部创伤 创伤性休克 急诊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分析创伤严重程度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的6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另外再选取60例正常无骨折损伤患者,根据中文版的心理韧性量表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测试,观察并分析创伤严重程度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情况的影响。结果经测试,患者心理测试的三个维度得分别是坚韧23.46±1.37分、自强13.80±1.34分、乐观8.16±1.25分,得分情况均低于正常的同龄人。经分析,创伤性程度越大,创伤性骨折患者在三个维度的得分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严重程度严重影响了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创伤性程度越大,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就越大,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减轻创伤对患者造成的心理损伤程度。

  • 标签: 创伤严重程度 创伤性骨折 心理韧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评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36例骨科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急诊救治的诊断方式不同将其中15例根据创伤评分作出诊断的患者标记为观察组,另21例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作出诊断标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现场明确诊断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情知晓率为93.33%、可预见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61.91%和47.62%(P<0.05)。结论使用创伤评分能有效提高病情诊断的准确性,有利于救治人员了解病情和评估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创伤评分 急诊救治 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