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内孢蔓不动杆菌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被本院ICU收入院并在院内发生孢蔓不动杆菌感染的109例患者,收集患者呼吸道痰液标本并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孢蔓不动杆菌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创伤、恶性肿瘤,其中以慢性肺部疾病最多见(34人,31.2%);进行过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共85人,占所有感染患者的78%;住院时间大于30天的患者为62人,占56.9%;孢蔓不动杆菌对多重药物耐药,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达到100%;仅有头胞哌酮舒巴坦的药物敏感性较好,敏感率为60.6%。结论孢蔓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高,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首要解决方案。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孢蔓不动杆菌 预防及控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药品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为了加强药品控制,我国对原版GMP进行了修订。药品GMP的发展对药品质量控制提出了新要求,药品企业必须以全新的姿态来应对药品质量管理。本文将介绍GMP的概念,提出当前药品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 标签: 药品GMP 药品质量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一些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中存在着难点,这些难点将直接影响到医疗效果,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不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加大了对检验科的管理力度,使得检验的结果具有准确性,能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本文主要阐述了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对策。

  • 标签: 医院检验科 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 难点 策略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原本在高龄人群多发的高血压,也成了众多中年人甚至年轻人容易罹患的疾病。根据卫生部在近期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在18岁以上成年人群体中的患病率已经达到近20%,估计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维持在30.2%、24.7%、6.1%的较低水平1。

  • 标签: 社区门诊 高血压控制率 药物 思考
  • 简介:摘要随着医药科技迅速发展,临床静脉用药的不断增加,对静脉配置中心护士用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了减少静脉用药过程的失误,针对护士在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制定各班工作质量标准和用药制度,通过专题培训提高护士药物知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药物配置过程操作程序,使静脉用药过程保质保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护士 药液丢失
  • 简介:摘要呼吸衰竭时呼吸内科病房较多见的急症之一,往往因呼吸道及肺部疾病并发的感染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引起。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常累及其他脏器而危及生命。因此,在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给予恰当的护理,对预防呼吸衰竭发生和控制呼吸衰竭进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呼吸衰竭 肺部疾病
  • 简介:摘要随着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对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利用需求日益增强。分析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利用率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大力开发利用潜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利用因素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医院质量控制中IP形成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利用IP的平台技术来实现医院质量控制第一,实时自动监控预警判断和现场纠偏纠错的事前控制交互平台;第二,约定俗成规范化的信息传递交换平台;通过IP的设计,列举了医院质量控制中IP技术,在电子病历和信息传递交换中的应用。

  • 标签: 医院质量控制 信息化模板(IP) 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原有的工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效利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有的人、财、物资源,极大地提高了疾病控制工作的效率和专业人员业务素质。

  • 标签: 项目化管理 疾病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长夜查房在护理质量控制的作用。方法采用每周2次,每组2人的查房形式。用自行设计的护士长夜查房及节假日督查反馈追踪记录本,对夜查房与督查中查出的质量问题进行反馈追踪管理,夜查房护士长指导并参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解决护理疑难问题,协助应急情况的处理,协助护患工作的调解。结果降低护理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结论护士长夜查房有利于查房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与交流,提高了管理效率,能有效减少护理质量问题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

  • 标签: 夜查房 护理质量 控制 持续跟踪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同样,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与机遇。在现阶段,每个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如何做才能在社会与人们群众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并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组织目标,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卫生宣传的思想与信息。本文简述了卫生宣传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意义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卫生宣传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应用 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卫生防疫和疾病控制部门的管理和建设得到了加强。目前,我市卫生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突遇公共卫生事件危险认识不足,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反应速度慢,方法单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完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防治任务重,卫生防疫人员危机意识不强,体制不科学,经费严重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低、防保网络不健全等。

  • 标签: 卫生防疫 疾病控制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将护理管理应用于医院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重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其中一组应用护理管理进行控制感染,另一组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发生感染的几率;结果护理管理实施组有2例发生院内感染,常规护理组有9例发生院内感染,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的护理管理在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护理管理 感染率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传播轮状病毒(RV)的各种途径,制定相应的措施切断RV的传播途径。方法搜集2012年入院的感染RV的新生儿,采用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检测对象是患儿接触后和接触前的物品,通过这种检测方法寻找传播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结果2011年与2012年组相比较,2012年组患儿院内感染RV发生率较明显降低。比较这两组的医护工作人员所用的听诊器、暖箱、布类用品、奶瓶等用具的RV阳性率,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易感染RV,RV还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方式传播,而“手消毒”这种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几率。

  • 标签: 轮状病毒感染 婴幼儿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医学检验治疗控制爱及其相关问题。医学检验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提升医学检验的精确度。在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知道大约80%的不准确检验报告都可以追溯到实验室分析前和后的一些程序问题上,因此依序检验的质量控制需要对实验室误差进行保障,这样才能够让医学检验的质量得到保证[1]。

  • 标签: 临床检验 质量控制 因素分析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应用于血液样本检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9月期间接收的248份血液标本,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每组124份,对照组血液标本按照常规处理,实验组则行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对比分析两组血液标本检测误差率。结果实验组误差发生率6.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3%(χ2=11.0434,P=0.0009)实验组血液标本在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误差发生率分别为4.84%、1.61%、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2%、7.26%、6.45%(χ2=7.5178,P=0.0061;χ2=4.6613,P=0.0309;χ2=8.2667,P=0.0040)。结论血液标本检验中应用全程质量控制管理,能有效降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误差发生率,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进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血液标本 质量控制管理 误差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防自调输液滴数控制器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300例患者做为对照组,300例患者做为临床使用组,比较2组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数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自行调节率26.33%,临床使用组竟无1例自行调节者。结论防自调输液滴数控制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强、效果显著。

  • 标签: 防自调输液滴数控制器 应用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管理在新生儿科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儿科未实施护理管理的未干预组(2011年)的感染情况与实施整体护理管理的干预组(2012年)的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我院新生儿科的感染情况显著降低,其感染人数大大小于未干预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院新生儿科,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干预能够更好的预防新生儿的感染,显著减少新生儿的感染率,显著提高卫生合格率,促进新生儿的安全康复。

  • 标签: 护理管理 新生儿 感染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