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初发期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IDS合并CMVR初发期患者21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例19只眼,女性2例3只眼;平均年龄(34.3±9.6)岁。患者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26.1±23.2)个/μl。常规眼底筛查发现17例,对侧眼病变就诊时检查发现4例。双眼CMVR 13例(61.9%,13/21);其中,双眼均为初发期CMVR 1例,对侧眼为CMVR早期(图2A)12例。对侧眼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视网膜微血管病变2例,视盘水肿1例,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5例。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18只眼。首诊前1周内行血液CMV-DNA检测17例;首诊后1周内行房水CMV-DNA检测7只眼。眼底检查后1周内,接受、未接受全身抗CMV治疗分别为8例8只眼和7例8只眼;治疗情况不明6例6只眼。治疗后接受随访17例18只眼。随访时间0.5~ 28个月。结果所有患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透明。眼底病灶<1个视盘直径(DD),呈白色颗粒样、聚集成簇、边缘模糊,其中病灶周边有颗粒样卫星灶18只眼(81.8%,18/22)。病灶位于2区19只眼(86.4%,19/22 ),同时累及1区和2区1只眼(4.5%,1/22),位于3区2只眼(9.1%,2/22)。行OCT检查18只眼中,因病灶不在常规扫描范围内而未能获取到影像资料12只眼;获取到影像资料的6只眼,表现为内层或全层视网膜增厚或萎缩凹陷,结构破坏,伴局部玻璃体点状强反射影。行血液CMV-DNA检测的17例患者中,CMV-DNA阴性、阳性分别为1(5.9%,1/17)、16(94.1%,16/17)例。行房水CMV-DNA检测的7只眼,结果均为阴性。接受随访的18只眼中,病灶无扩大,其中逐渐消退吸收4只眼(22.2%,4/18),出现不同程度病灶扩大14只眼(77.8%,14/18)。结论AIDS合并CMVR初发期患者无明显眼部症状;眼底表现为<1 DD的白色颗粒样病灶,边缘模糊。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初发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7-2020年潍坊市无偿献血者的无过错输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残余风险。方法选择2007-2020年,于山东省潍坊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且完成全部献血流程的1 049 616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献血者年龄为18~59岁;男性献血者为730 953例,女性为318 663例;首次献血者为644 937例,重复献血者(献血次数≥2次)为404 679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潍坊市中心血站献血信息系统,以集合数据的形式,收集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血液标本检测结果、检测时间等数据。根据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的HIV确证实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和首次无偿献血者的HIV流行率。并且利用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流行率/"窗口期"输血模型法,计算献血者的无过错输血HIV感染残余风险度,用于评估无偿献血者的无过错输HIV感染残余风险。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1 049 616例无偿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17 3%(182/1 049 616),其中首次和重复无偿献血者的HIV流行率分别为0.028 2%(182/644 937)和0(0)。② 2007-2020年潍坊市1 049 616例无偿献血者的无过错输血HIV感染残余危险度为7.41×10-5,并且在(0.95~10.91)×10-6之间波动。结论患者输注经血站检测合格的血液,仍存在在无过错输血HIV感染残余风险。

  • 标签: 输血 血液安全 危险性评估 HIV感染 残余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暴露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阳性率和抗-HBs效价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HIV感染者共4 893例,回顾性分析HIV感染者的人口学资料、HIV相关诊断和治疗信息。根据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比较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组患者的抗-HBs阳性率和HBV暴露率。并比较不同抗-HBs效价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或t检验。结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组患者有3 293例,200~500/μL组有1 200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μL组有400例,HBV暴露率分别为78.0%(2 569/3 293)、77.0%(924/1 200)和76.2%(305/400),抗-HBs阳性率分别为38.2%(1 258/3 293)、53.8%(645/1 200)和62.5%(250/400),抗-HBs效价分别为(120.00±36.45)、(148.00±26.40)和(212.00±92.08) IU/L,3组间HBV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2,P=0.609),但抗-HBs阳性率和抗-HBs效价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79, F=45.362;均P<0.01)。根据患者抗-HBs效价,将HIV感染者分为抗-HBs阴性组(<10 IU/L)2 740例、抗-HBs低效价组(10~99 IU/L)1 220例、抗-HBs组中效价组(100~499 IU/L)693例和抗-HBs高效价组(≥500 IU/L)240例,4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分别为(150.00±8.42)/μL、(185.00±7.08)/μL、(243.00±12.07)/μL和(308.00±22.60)/μ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479,P<0.01)。90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抗-HBs效价由治疗前的(91.96±21.87) IU/L升至(200.76±56.43) 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 P=0.035)。208例HBV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的患者在治疗前后多次检测了HBV血清学标志物,相邻2次检测间隔时间为(26.2±5.3)个月,尚未发现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由阴转阳的患者。结论HIV感染者发生HBV暴露的风险与疾病所处阶段无明显关系,但抗-HBs阳性率及其效价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有关。监测抗-HBs效价和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有助于深入认识抗-HBs的保护作用和科学评价HBV暴露后的感染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CD4阳性T淋巴细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基因多态性与福建籍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易感性的关联。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福建省福州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仓山院区住院治疗的101例福建籍非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病例组,270名福建籍门诊健康体格检查者为健康对照组。提取患者基因组DNA,采用多重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技术,对既往文献报道的与疾病相关但未得到充分验证的8个TLR 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别比较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无易感因素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TL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除TLR1 rs5743563外,TLR1 rs5743604、TLR2 rs3804099、TLR4 rs1927907、TLR6 rs3796508、TLR6 rs5743794、TLR9 rs164637、TLR9 rs352140 7个TLR SNP检测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TLR2 rs3804099位点的T/T基因型[52.5%(53/101)比40.4%(109/270),比值比(odds ratio, OR)=1.63, χ2=4.378,P=0.036]和TLR6 rs5743794位点的G/G基因型[44.6%(45/101)比32.2%(87/270),OR=1.69, χ2=4.877,P=0.027]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风险基因型;而TLR6 rs3796508的G/G基因型[83.2%(84/101)比92.6%(250/270),OR=0.40, χ2=7.271,P=0.007]和TLR9 rs164637的C/C基因型[96.0%(97/101)比100.0%(270/27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5]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保护性因素。101例患者中有70例无易感因素。无易感因素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TLR6 rs5743794位点的G/G基因型[52.9%(37/70)比32.2%(87/270),OR=2.36, χ2=10.216,P=0.001]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风险基因型,TLR6 rs3796508的G/G基因型[81.4%(57/70)比92.6%(250/270),OR=0.35, χ2=7.906,P=0.005]和TLR9 rs164637的C/C基因型[97.1%(68/70)比100.0%(270/27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2]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TLR基因多态性与福建籍非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感性密切关联,提示TLR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Toll样受体 多态性,单核苷酸
  • 简介:<正>本文发表在2012年12月的《PrenatalDiagnosis》上。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IHF)指除因ABO及RH溶血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胎儿水肿,病因复杂。NIHF可经孕期超声诊断,表现为胎儿多浆膜腔积液,皮肤水肿或胎盘肿大。溶酶体缺陷可引起NIHF,如I型粘多糖病(缺乏Aβ-艾杜糖醛酸酶)、VII型粘多糖病(缺乏β-葡萄糖醛酸酶)、II型粘脂

  • 标签: 胎儿水肿 溶酶体 免疫性 粘多糖病 多浆膜腔积液 葡萄糖醛酸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IgE综合征(HIES)是一组以特应性皮炎、复发性皮肤和肺部感染、IgE水平升高为三联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功能缺失性突变引起的JOB综合征是最早发现的HIES,而在过去的10年里陆续发现其他一些免疫缺陷病也有高IgE的表现。现简要介绍这些疾病以及它们的分子基础,以帮助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特异性皮炎 湿疹 高IgE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肺间质疾病为主要表现的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免疫缺陷引起的肺间质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的6例以肺间质疾病为主要表现就诊且最终诊断为免疫缺陷病患儿(男5例、女1例)病例资料,分析免疫缺陷相关的肺间质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线索。结果6例患儿年龄3月龄~5岁9月龄,均表现为咳嗽、气促;3例急性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2例慢性缺氧;1例杵状指和趾;3例皮疹;5例营养不良。6例胸部CT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其中2例有囊状影,1例"铺路石征"。5例确诊免疫缺陷前均怀疑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障碍并进行基因检测,结果阴性。通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免疫功能检查和(或)基因检测,最终诊断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例高IgM综合征、1例高IgE综合征、1例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1例STAT3基因功能获得性变异。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有提示免疫缺陷的临床线索。结论免疫缺陷引起的肺间质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或慢性缺氧,合并感染可引起呼吸衰竭,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仔细询问病史和免疫筛查可发现诊断免疫缺陷的线索。肺间质疾病的病因诊断程序中应重视免疫缺陷病的筛查,否则可能导致漏诊或不必要的检查。

  • 标签: 肺疾病 间质性 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儿童
  • 简介:病毒编码了一些蛋白产物来影响抗原呈递过程的各个环节(如蛋白酶降解作用、抗原多肽的运输、MHCⅠ类分子的形成等),也能阻止抗原多肽结合的MHCⅡ类分子在感染细胞表面的显现[18],白细胞介素-10(IL-10)能够抑制MHCⅡ类分子从胞内结构中向细胞表面的补充

  • 标签: 中病毒 免疫逃避 抗原呈递过程
  • 简介: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等肛门生殖器部位肿瘤及疾病密切相关,接种HPV疫苗是重要的一级预防措施。目前已有4种上市HPV疫苗。疫苗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已证实HPV疫苗采用常规3剂次免疫程序的效力和效果。扩大HPV疫苗覆盖率能够加快消除宫颈癌的进程,因此优化免疫程序(包括延长接种间隔和减少接种剂次)是未来HPV疫苗应用重点考虑的方向之一。本文就减少接种剂次及采用非标准3剂次程序接种的免疫原性、有效性相关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疫苗 免疫程序 免疫原性 有效性
  • 作者: 韩鹏 郑跃杰 杨永弘 申昆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045,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深圳 518038,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深圳 518038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流行期间执行的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能够有效阻断疫情扩散。在减少SARS-CoV-2传播的同时,NPIs也减少了儿童与其他病原体的接触,使许多病毒和细菌感染发病率下降。病毒和细菌接触的减少以及SARS-CoV-2流行期间常规免疫接种的延迟或中断使人群免疫刺激不足,易感人群增加,导致群体免疫下降,形成了SARS-CoV-2流行期间的免疫债。在减少或取消实施NPIs后,部分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ARS-CoV-2流行前。现就SARS-CoV-2流行期间免疫债的定义、来源、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阐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免疫债的关注和认识,优化儿童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非药物干预 免疫债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Au@Ag NPs的SERS侧流免疫层析(LFIA)建立一种快速、高灵敏定量检测人腺病毒(HAdV)的方法。方法首先合成出双层拉曼分子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 (DTNB)修饰的Au@Ag NPs,再结合HAdV特异性抗体得到SERS探针,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在免疫层析条检测线处形成"三明治"免疫复合结构,通过收集并分析检测线上的SERS信号,可以实现对HAdV抗原的快速检测。其次,分别对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重复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基于双层DTNB修饰的Au@Ag NPs SERS-LFIA可在15 min内对HAdV实现定性/定量检测,其可视化检测结果为10 ng/ml,最低检出限达0.1 ng/ml,定量范围为0.1 ng/ml~1 000 ng/ml。此SERS免疫层析方法对HAdV的检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与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寨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五种新突发传染性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结论该研究提出的基于Au/DTNB@Ag/DTNB NPs的SERS-LFIA可以实现对HAdV的快速和高灵敏检测,在HAdV的现场即时检测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 标签: 人腺病毒 SERS Au@Ag NPs 特异性 现场即时检测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 Enterovirus, EV)感染与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结膜炎、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等多种人体感染性疾病有关。人是 EV的自然宿主﹐ EV传播后主要通过位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机体并增殖,而机体对 EV感染后的抗病毒免疫应答通常依赖于对病原体的早期识别。天然免疫是抵御外来危险物质的第一道防线,但肠道病毒也已经进化出各种策略来逃逸宿主固有免疫应答,以促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由此,本文旨在对宿主天然免疫系统与 EV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一个综述,并重点讨论 E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策略。

  • 标签: 肠道病毒 天然免疫 模式识别受体 免疫逃逸 干扰素
  • 简介: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常见的生殖系统病毒感染,持续性HPV感染可以导致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阴茎癌及生殖器疣等疾病。目前已上市的预防性HPV疫苗包括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公司的2价疫苗、默沙东(Merck & Co., Inc)公司的4价和9价疫苗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2价疫苗,由不同类型的HPV衣壳蛋白L1组装而成,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活化T细胞,从而减少HPV的感染率。近年来,HPV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本综述对HPV疫苗在免疫原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疫苗免疫接种概念和策略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本文可以为中国HPV疫苗的推广接种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疫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与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结膜炎、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等多种人体感染性疾病有关。人是EV的自然宿主﹐EV传播后主要通过位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机体并增殖,而机体对EV感染后的抗病毒免疫应答通常依赖于对病原体的早期识别。天然免疫是抵御外来危险物质的第一道防线,但肠道病毒也已经进化出各种策略来逃逸宿主固有免疫应答,以促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由此,本文旨在对宿主天然免疫系统与EV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一个综述,并重点讨论E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策略。

  • 标签: 肠道病毒 天然免疫 模式识别受体 免疫逃逸 干扰素
  • 简介: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的拉沙病毒IgG抗体检测方法。方法利用293F细胞表达重组拉沙病毒糖蛋白GP1,固相化在腔室玻片上,加入GP1抗血清,最后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拉沙病毒IgG抗体。结果制备了重组拉沙病毒糖蛋白GP1,GP1抗血清效价〉1∶1000000;拉沙病毒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具有专一性强(检测20份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灵敏度较高(抗血清在1∶1000稀释时仍有较强信号)的特点。结论建立了拉沙病毒IgG抗体的快速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可用于口岸拉沙病毒的快速筛查。

  • 标签: 拉沙病毒 免疫荧光法 真核细胞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酶联免疫法检测风疹病毒急性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女性(年龄为20-40岁)的1500例血浆标本为研究对象,以酶联免疫法测定IgM抗体、IgG抗体,并对IgM抗体阳性、IgM抗体阴性且IgG抗体阳性的血液标本进一步测定IgG抗体亲和力。结果1500份血液标本中①12例检出风疹病毒IgM阳性,阳性率0.80%,包括10例IgG抗体阳性和2例IgG抗体阴性。②1312例检出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阳性率87.47%,包括12例IgM抗体阳性和1300例IgM抗体阴性;③188例风疹病毒的IgM抗体、IgG抗体都为阴性。④10例IgM阴性而IgG阳性的血液标本测定IgG亲和力,结果表明7例IgG抗体亲和力低,2例亲和力中等,1例为高度亲和力。1300例IgG抗体阳性而IgM抗体阴性得标本测定IgG亲和力,结果表明12例IgG抗体亲和力低,250例亲和力中等,1038例为高度亲和力。结论检测风疹病毒的IgM抗体及IgG抗体亲和力可有效诊断风疹病毒感染情况,IgM抗体阳性及IgG抗体亲和力低的样本可诊断为感染风疹病毒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风疹病毒 急性感染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 (Enterovirus,EVs) 与多种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迄今为止,关于EVs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仍然知之甚少。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免疫通常依赖于对病原体的早期识别。在人体中,位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上皮细胞是肠道病毒感染的起始部位。天然免疫是抵御外来危险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肠道病毒已经进化出各种不同的策略来逃避先天免疫系统,以促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本文综述了宿主天然免疫反应与EVs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讨论了EVs规避这些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病毒策略。

  • 标签: 肠道病毒 天然免疫 模式识别受体 免疫逃逸 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