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生态文明",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 标签: 保护生态环境 危机治理 三江源区 绩效评估 风险识别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粤港澳将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另加活力四射的珠三角。由于这种法域和政体的差异,粤港澳大湾区跨域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法律关系复杂,进一步深化合作中的法域差异导致的法制障碍不容忽视。因此,应以CEPA框架下所签署的双边协议中的环保合作条款为准则,在开放合作中相互借鉴吸纳包容,通过法制的力量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创新制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协调化、法治化。

  • 标签: 跨域性 生态环境治理 协调化 法治化
  • 简介: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它作为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反映某个历史时段到现时段保有的城市历史地段形态的活化石,它是在使用中,在不断的修复与更新的平衡中得以保护下来的形态。本文以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将历史文化街区视为文化资源,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形态。

  • 标签: 历史文化街区 文化资源 生态型开发
  • 简介: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一直以来被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重点关注,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有关生态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使得“生态人类学”研究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新兴学科。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生态人类学的概念及其发展,侧重分析近30年来我国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生态人类学研究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因而在学科规范上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科规范建设。

  • 标签: 生态适应 文化变迁 生态移民
  • 简介:文章从生态旅游的概念、特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系统阐述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生态旅游既符合旅游发展趋势,又是满足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契合点,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 标签: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发展趋势
  • 简介:2014年4月26日-27日,"民族地区(阜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辽宁省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合作共建授牌仪式"在辽宁省阜新市举行。本次会议是由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联合举办,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谋,科研处处长张世保,综合处处长、办公室主任李锡娟等应邀出席会议。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民族地区 阜新市 研讨会综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民族理论政策
  • 简介:明朝前期经历洪武、永乐两朝的重典治吏后政治空气开始舒缓,随之而来,官员家属交通公门、以公谋私的不法之事渐有漫延膨胀之势。伴随这一局势变化,明代中期士大夫家书等文献中“屏迹公门”一词逐渐增多。依据士大夫家书文献体系中的不同语境,“屏迹公门”一词具体意涵有三:其一是士大夫禁止家人涉足公门、谋取私利;其二是士大夫自我约束不因私事而访公门、干扰公事;其三是致仕官员乡居期间远离公门、严守法度。屏迹公门逐渐成为明代朝廷官员考核、士林道德品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现在考核评语和墓表行状等文本中。屏迹公门成为明代清流士大夫管束家人和约束自身的自律行为,既体现宋明理学修身齐家思想带来的道德约束,也反映士大夫维护政治地位和官声清誉的现实考量。

  • 标签: 明代 士大夫 屏迹公门 家书
  • 简介:运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来设计构思城市博物馆中的陈列是本文要试图论述的观点。生态博物馆从其发端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从其先导者法国的乔治·亨利·里维埃对生态博物馆所给予的三次定义来看,对生态博物馆的认识是从最初的关注于人类生活发展的环境与状态,到后来的强调地方社区的作用,再到将生态博物馆的作用定位于人类如何更有效地将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环境,进行收藏、保护和研究。

  • 标签: 生态博物馆 陈列 城市 人类生活 设计构思 环境
  • 简介: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内部存在的各种力推动着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的变迁,而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组织结构演变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力量.美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组织结构的演变深刻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的结构十分紧凑,没有区位功能的分化;城市有轨交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区位功能的分化,大都市区的生态组织初步形成;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推动了大都市区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向多中心结构演变,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大都市连绵区.

  • 标签: 芝加哥学派 生态组织结构 城市交通 步行城市 大都市区 大都市连绵区
  • 简介:生态人类学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的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古往今来,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羌族民间形成了种种信仰及习俗,其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意识,这种意识跟当今世界人类崇尚的生态理念不乏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 标签: 羌族 小传统 民间信仰 生态意识
  • 简介:从文学范畴内的"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蒙古秘史》是一部典型的生态文学作品,它突出地反映着蒙古民族对待自然世界的生态思想,同时也蕴涵着淳朴而深厚的生态审美特色。这种思想和特色是一个民族集体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它们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原始朴素的生态天然美、和谐稳定的生态整体美、客观平等的生态交融美。

  • 标签: 生态意识 《蒙古秘史》 天然美 整体美 交融美
  • 简介:生态危机提示我们,人类更需要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这个物种在生态圈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我们自己在上万年的集体生存中获得的经验。当今"主流文明"不过是人类众多生存方式之一,它虽然强势,但远未经历足够的检验,它构建的"普世价值"未必具有几何公理的地位,它制造的生态危机却已经威胁着人类生存。而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众多文明,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值得认真研究。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构造出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求及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系统。自然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它一方面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自觉不自觉地冲击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使民族生境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偏离,一方面控制和回归这种偏离,使之不至于毁灭自己赖以为生的生态系统,从而发展出了与生态多样性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多样。这就使民族文化与自然在"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特定民族在其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

  • 标签: 民族文化 生态系统 耦合运行
  • 简介:21世纪初,中国手工造纸虽然品类仍比较丰富,但分布密度和广泛度已大为萎缩。从已完成传统手工造纸状况田野调查的南方中国来看,许多地区的传统手工造纸生态圈已成为“孤岛”,面临着传统技艺无法融入现代人生活和消费需求、造纸技术传承后续无人的困境。传统造纸行业的生态恢复需要融入新的科技力量,积极适应社会审美、消费新需求,并促使设计师人群深度进入传统工艺行业。目前来看,设计师与经典工坊和工匠长期深入的“事业型”合作,是促进传统造纸工艺生态恢复的较好模式。

  • 标签: 传统技艺 手工造纸 南方中国 生态调查 生态恢复
  • 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抗战时期写于昆明和成都的一本七万馀字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正文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篇,1942年国民图书出版社初版印行,后由文光书店多次再版,至今仍是一部长销书,

  • 标签: 《经典常谈》 图书出版社 文化生态 四十年代 《说文解字》 《诗经》
  • 简介:禁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规范,藏族神灵禁忌是在原始宗教苯教影响下形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既有积极的辅助功能,也有消极的不利影响。

  • 标签: 苯教 神灵禁忌 藏族生态文化
  • 简介:《陇戛寨人的生活变迁——梭戛生态博物馆研究》(方李莉等著,学苑出版社2010年1月版。以下简称《研究》),是对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一一梭戛生态博物馆较为详尽的研究著作。纵观全书,《研究》的亮点在于研究面广,材料丰富,尤其是对陇戛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记录和梳理,显得极为详尽。

  • 标签: 梭戛生态博物馆 生活变迁 本土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 中国
  • 简介:本文以2000-2010年《环境史》(EnvironmentalHistory)所刊论文和书评为基础,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对近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特点和动向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环境史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继续拓宽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传统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而且还对过去的研究主题进行重新思考。与此同时,不断地涌现着新的环境史研究热点,如海洋环境史、环境正义、少数族群等。此外,综合环境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环境史研究者的关注。

  • 标签: 美国 环境史 环境保护 《环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