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4 个结果
  • 简介:针对PV/T的研究主要以实验方法为主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利用管道液体对流传热理论,对PV/T水冷装置的热吸收能力和传热时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流速对装置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U型管水冷PV/T进行模型实验,表明了在功能方面,PV/T既可以实现太阳能的热利用,也可以降低组件温度,从而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在性能方面,PV/T的热吸收能力受流速的影响很大,需要平衡热吸收能力与水泵驱动功率之间的矛盾。

  • 标签: PV/T系统 对流传热系数 综合效率
  • 简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一种应用于半导体制冷片热端散热的翅片式热管散热器进行模拟,探究自然对流条件下不同翅片参数对散热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合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以影响散热器散热的两个主要参数——翅片表面传热系数和肋面效率为优化目标,对散热器整体做出综合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提出了翅片端优化原则。结果表明,肋面效率对散热器性能的影响有限,提高表面传热系数可显著降低散热器总热阻;与未优化方案相比,所选优化方案可使基板热端面温度下降3.5K,散热器热阻降低18.22%。

  • 标签: 热管散热器 自然对流 翅片散热 多目标优化 半导体制冷片
  • 简介:本文通过利用流体仿真软件ANSYSCFX对12V190燃气发动机试验时配套的文丘里混合器内气体进行流场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文丘里混合器设计的可行性,对混合器出口燃气和空气的体积比例进行分析,得出该文丘里混合器在实际情况下的空燃比,与发动机理论空燃比进行比较后进行结构优化,使该混合器的空燃比和流量能满足发动机额定工况下运行需要。

  • 标签: 文丘里混合器 ANSYS CFX 流场分析 空燃比
  • 简介:内燃机在使用时,合金铸铁气缸套的支承肩退刀槽处断裂(俗称掉头)会造成重大事故,轻者可导致机器停止运转,重者可导致机体、曲轴、连杆、活塞、凸轮轴等报废,酿成重大损失。断裂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气缸套材质强度,二是气缸套机加工和机体加工的误差,三是安装配合间隙,四是使用。1气缸套材质强度制造气缸套的材料大多是在灰铸铁的基础上加部分合金元素而成,一般都可达到HT200或HD250的要求,但有时由于材料的熔炼温度偏低,合金元素配比不合理,孕育、浇铸速度、冷却速度、时间等严重偏离工艺要求,造成基体晶粒粗大,铸铁中的石墨粗大、超长,或产生过冷石墨,硬质相严重偏析聚集,严重枝晶等,降低了材料的抗拉强度,

  • 标签: 内燃机气缸套 退刀槽 原因分析 合金元素 合金铸铁 最大实体尺寸
  • 简介: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燃料阴燃着火-熄火及向明火转捩的分岔特性。以β1为控制参数对燃料阴燃着火-熄火及向明火转捩的发生进行了的分岔分析。计算表明:分岔曲线明显地分为固相着火区和气相着火区,整个变化过程呈现出二次分岔特点。通过气相反应临界状态消失分析可知:ε2=0.05是气相反应的分岔曲线临界状态消失的转变点,ε2值越大,燃料在阴燃越容易发生气相反应,但温度降低;α2=0.53也是气相反应临界状态的一个转变点,α2越大气相反应的温度越接近于固相阴燃温度。而且当α2→∞时,只有固相阴燃反应存在而不会发生气相反应。

  • 标签: 阴燃 分岔特性 阴燃温度 向明火转捩 气相反应
  • 简介:活塞是柴油机的重要组成部件,承受着很高的热负荷,活塞的温度场可以直观的展现活塞温度及其热流分布,为活塞的设计和优化指明方向。本文利用Pro/ENGINEER4.0进行建模,结合Ansys11.0对C6190ZLC-A柴油机活塞温度场进行了分析。对柴油机活塞边界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了活塞温度的分布情况,并与测量值进行了比较,得出计算的结果符合活塞实际温度的分布。

  • 标签: 活塞 有限元 温度 边界条件
  • 简介:针对18E390VA型柴油机能正车不能倒车起动的故障现象,阐述了柴油机起动和换向系统各部件故障判断与检查的方法和步骤,具体分析了滑油分配器单向阀损坏使柴油机不能正常换向的成因,最后对该型柴油机换向和起动系统提出了几点使用和改进建议。

  • 标签: 柴油机 滑油分配器 单向阀 故障
  • 简介:为确定铁基载氧体化学链热解实验系统的输送管路中,高温态铁基载氧体与炭黑混合物流动过程可能存在的副反应,利用热重分析对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分别及混合后与炭黑的化学反应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炭黑与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的反应开始温度分别为520.0、653.0、667.0℃;炭黑与铁基载氧体混合物的反应中,氧化铁起到主要的作用,最大失重速度为0.290mg/min,温度在731.8℃,因此,不同态铁基载氧体与炭黑混合输运时,混合物温度需低于520.0℃,并降低氧化铁的残余比例。

  • 标签: 炭黑 载氧体 热重分析 反应特性
  • 简介:根据S385型柴油机机体的结构特点,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有限元分析。采用兰索斯法计算出了机体前十一阶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通过振型分析找到了机体刚度的薄弱部位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措施,为机体结构的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柴油机 机体 有限元 模态分析
  • 简介:将有限元法应用到淄博柴油机总公司的6210双燃料发动机连杆小头的强度校核之中,采用Pro/E软件对连杆进行了三维实体造型,并利用ANSYS软件对连杆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连杆在最大拉伸、最大压缩两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分布,确定了连杆小头的最大应力部位和疲劳安全系数,验证了连杆小头的可靠性。

  • 标签: 双燃料发动机 连杆小头 有限元分析 强度
  • 简介:使用气热耦合的方法对某实际涡轮第一级空冷导叶叶片在使用空气和蒸汽两种冷却工质情况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温比情况下,消耗相同的冷却工质质量流量时,使用蒸汽获得的冷却效率可以比使用空气时提高约0.1,但对主流的干扰相对较大;在获得相近的冷却效果时,蒸汽的消耗量仅需空气的60%左右,对于主流的干扰也相对较小。所建模型在空气冷却条件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吻合较好。

  • 标签: 气热耦合 冷却叶片 蒸汽冷却 冷却效率 性能对比
  • 简介:本文对某柴油机燃油喷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选择了3种不同的喷雾破碎模型,通过计算值与实测贯穿距和缸压曲线的对比,认为HK—RT模型对高压共轨柴油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通过对计算所得到的放热率及燃料分布等的分析,对三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性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燃烧 破碎模型 贯穿距
  • 简介:应用蒙特卡洛直接模拟(directsimulationMontCarlo,DSMC)方法数值分析具有三角粗糙元表面平行平板微通道内气体二维流动与换热。模拟表明:微通道内粗糙元对流动与换热有明显的扰动;粗糙微通道内的壁面速度滑移小于光滑微通道,并随粗糙元变大,速度出现更为严重的跳跃.甚至出现漩涡,增加了通道内的压力损失;随粗糙元变大,气体在壁面处滞留时间变长,增加了单位质量气体与壁面之间的换热。

  • 标签: 蒙特卡洛直接模拟 粗糙 微通道 流动 换热
  • 简介:本文主要针对嘉兴电厂二期工程(4×600MW)采用中压缸启动方式的#3、#4机组(日立机、巴威炉),论述了在满足该机组安全起、停前提下,选择合理、经济的旁路容量,以减小投资,降低工程造价。文中对中压缸启动的过程、旁路在机组启动和运行过程中的控制方式、旁路容量对机组启动的影响、旁路容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国内、外的不同定义等都做了初步的阐述,并根据制造厂的启动曲线分别计算出了本机组在冷态、温态、热态、极热态四个不同启动工况下高、低压旁路阀的开度值。

  • 标签: 中压缸启动 旁路容量 电厂 发电机组 机组安全 汽轮机
  • 简介: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对二氧化碳(R744)/二甲醚(RE170)混合工质与四种常见的热泵工质R22、R134a、R410A和R407C的亚临界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在R744/RE170质量配比为30/70下,系统的制热循环性能系数最大,其值为4.922,分别比R22、R134a、R410A和R407C系统提高了17.53%、30.52%、19.09%和16.52%;此时,系统的冷凝压力为2.276MPa仅高于R134a系统,压缩机压比为3.708,压缩机出口工质排气温度为92.6℃。

  • 标签: 非共沸混合工质 R744 RE170 热泵热水器 最优质量配比
  • 简介:本文介绍了秦皇岛热电厂三期工程扩建2台300MW机组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设计的技术特点。

  • 标签: 循环流化床 锅炉
  • 简介:该文对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2×300MW供热机组工程热经济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

  • 标签: 供热机组 热经济性 分析
  • 简介:针对我国目前600MW机组采用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工艺比例过高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在北方及内蒙古中、低硫煤地区600MW机组采用旋转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工艺的可行性。通过对旋转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工艺原理、在国外的技术应用研究及该技术与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工艺技术经济性比较,说明了该工艺在欧美已经成为应用在大型机组的成熟工艺,同时对旋转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工艺在我国部分中、低硫煤地区600MW机组烟气脱硫工艺未来的使用进行了论证。结论是随着我国烟气脱硫工艺的不断发展,旋转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工艺由于其投资费用低,运行费用低,该工艺将在中国不断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将对我国未来火电厂烟气脱硫工艺的多元化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标签: 旋转喷雾干燥法 600MW机组 应用 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