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对2011年7月24~25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NCEP资料为初值场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实况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模式对本次华北暴雨的模拟比较成功,基本反映出了本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分布特点。利用湿热力平流参数对本次华北地区的降水落区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指出,湿热力平流参数纬向平均的垂直剖面图上,湿热力平流参数的高值区及大值中心与地面的强降水雨区对应得较好,其梯度大小及向上延伸高度均可以定性地指示降水的强弱;垂直积分的湿热力平流参数与地面6h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在示踪弱降水区时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大值中心并不与强降水中心完全重叠,而是其梯度大值区与降水中心相对应;垂直积分的湿热力平流参数与6h累积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趋势比较相似,并且其变化趋势能反映降水的发展和消弱。

  • 标签: 华北暴雨 数值试验 湿热力平流参数
  • 简介:通过华北克拉通东部北缘和南缘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分布演化对比研究,解析了该区中生代构造转折过程。研究发现两侧盆地均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发育,约以晚侏罗世为界,之前盆地充填记录反映以挤压作用、岩石圈增厚为主,之后以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为主,显示晚侏罗世明显的构造转折,并且地壳浅部的构造体制转变均滞后于岩石圈深部构造环境的变化。然而,两侧盆地演化也有明显差别:①北缘燕辽地区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发育了多层系的从基性、中基性到中酸性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而南缘合肥盆地仅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产出钙碱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反映出不同的深部构造过程和源区特征;②北缘的岩石圈减薄可能始于约163Ma,南缘明显的岩石圈减薄则始于约149Ma,而反映在盆地构造与充填尺度上的伸展作用分别对应于大约145Ma和132Ma;③晚侏罗世构造转折期,北缘燕辽地区粗碎屑沉积以河流体系为主.反映盆山地势高差较小;而南缘该期发育冲积扇体系,盆山地势高差较大;④北缘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复杂,而南缘总体呈现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显然,大别山碰撞造山和后造山期强烈的隆升和剥露对南缘盆地演化具有极大的主导和制约作用,而北缘则显示出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伴有区域性的陆内挤压推覆(转折前)和张裂-伸展(转折后)交替的特点。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构造转折的时限北缘较南缘早,说明诱发这一转折事件的区域构造动力可能首先与华北北部壳幔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 标签: 华北克拉通 燕辽地区 合肥盆地 火山-沉积充填 中生代构造转折
  • 简介:2013年1月11~14日,华北地区经历重雾霾过程。为了探讨其形成原因,利用大气化学模式系统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WRF)-Chem模拟2013年1月华北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模拟的能见度、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降水、风速和风向)以及细颗粒物(PM2.5,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地表浓度的时间变化与近地面观测值都较为吻合。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细颗粒物高值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东部、天津地区以及北京地区,其日均值约为400~500μgm-3。通过与历史气候数据比较发现,2013年1月10~15日华北地区的气象条件表现为较大的相对湿度正距平(20%~40%)以及风速的负距平(-1ms-1)。北京站点的探空数据还表明,在1月11~13日期间,垂直方向上,1km以下的大气中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并且湿度保持较高的值(80%~90%)。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近地面南向风和东向风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上层大气(850hPa)的西北风则将沙尘输送到华北地区。以上气象条件有利于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和浓度的聚集。硝酸盐的收支分析表明,在北京地区,与1~9日相比,10~14日夜间化学生成和传输的显著增加都贡献于硝酸盐浓度,是重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雾霾 华北地区 WRF-Chem 气象条件
  • 简介:为探讨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在不同季节随气候变化的变化规律,对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简称ET_o)在不同季节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利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华北平原48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的ET_o,其次分析了ET_o及温度(T)、日照时数(n)、风速(u)和相对湿度(RH)这4个主要气候因子在各个季节的年际变化规律,然后使用敏感性分析法分析了ET_o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程度,最后结合ET_o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及气候因子的多年相对变化率分析得出气候因子的变化对ET_o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60~2012年,华北平原ET_o在四季的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气候因子除T呈上升趋势外,n、u和RH均呈下降趋势。ET_o对T、n和u的变化正敏感,对RH的变化负敏感。ET_o对T和n最敏感的季节为夏季,对u和RH最敏感的季节为冬季。ET_o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下降主要受u下降的影响,ET_o在夏季的下降则主要归因于n的下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气候因子 敏感性分析 华北平原
  • 简介:利用2004-2009年秋季臭氧监测仪的3级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及周边地区的气溶胶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OpticalDepth,AOD)和气溶胶紫外吸收指数(UltraVioletAerosolIndex,UVAI)平均值分别高于0.8和0.75;高气溶胶事件发生频次统计表明,AOD高值(〉0.4)频发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UVAI高值(〉1.0)频发于河北中部及南部地区;华北及其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平均AOD和UVAl分别高于0.7和0.60,而张家口、承德和阳泉3个城市的平均AOD和UVAI值分别低于0.6和0.65。作者进一步研究了2006年10月30日的一次霾事件中气溶胶的光学性质以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霾由华北地区输送至渤海海域,并向东北方向输送;香河地基EZlidar激光雷达的垂直观测结果进一步表明,工业和城市型气溶胶主要集中在1500m以下,其中高浓度部分集中于650m以下,平均峰值位于285m,平均消光系数达2.15km^-1;CALIOP卫星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大气低层气溶胶类型以工业和城市型气溶胶为主,而高层则由于上游大气输送沙尘粒予的混入使气溶胶类型转变为污染一沙尘型。霾事件期间,香河站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的AOD平均值(标准差)从背景值0.08(0.04)升高至1.17(0.14);Angstrom指数平均值(标准差)从背景值0.90(0.10)升拿1.12(0.09);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的气溶胶粒子数柱总量均增加,其中细粒子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 标签: 气溶胶光学参数 华北地区 臭氧监测仪 激光雷达
  • 简介:为探讨唐山-天津地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控制因素及其补给来源,2016年8月在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采取了21个温泉、地热井水样,进行离子特征,3He、4He、20Ne气体同位素及δD与δ18O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地热井温度为27.5-92.6℃,TDS(Totaldissolvedsolids)为430.3-2370.8mg/L,δD和δ18O分别为-74.04‰--69.27‰与-10.32‰--8.04‰;Na+为主要阳离子,阴离子浓度变化较大,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该区域水化学类型可以分为9类:Na-Cl·SO4、Na-Cl·SO4.HCO3、Na-Cl·HCO3、Na-HCO3、Na-SO4、Na-HCO3·SO4、Na-SO4·HCO3、Na-HCO3·Cl、Na-HCO3·SO4·Cl,水化学类型与含水层的岩性有关。He、Ne气体同位素组分表明,区域内地热水中气体具有幔源、壳源、大气来源的混合特征。H、O同位素组成指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δD平均值为-71.62‰,基本等同于华北地区现今δD的平均值(约-70‰),暗示其地下水年龄较小,补给时的气候条件与现今接近。S3、S6、S14、S17、S20有明显的氧漂移,主要原因是地热水温度较高,以及大陆效应与高程效应的影响。

  • 标签: 地热水 氢氧同位素 氦同位素 离子浓度
  • 简介:CO2补偿点是作物生长模型中最基本的关键模型参数之一,本文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1949年前和1949—2005年中国华北地区不同年代冬小麦主要品种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大量的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光合作用模型进行拟合,以确定不同年代不同品种冬小麦CO2的补偿点。结果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冬小麦CO2补偿点随光强升高而降低,在800μmol·m-2·s-1光量子通量密度条件下,野生麦种CO2补偿点最高,达123.40μmol·mol-1。1949—2005年华北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中泰山1号CO2补偿点最高,达107.07μmol·mol-1;红秃头CO2补偿点最低,为57.25μmol·mol-1;不同品种冬小麦CO2补偿点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差值为49.82μmol·mol-1,说明华北地区冬小麦随品种演变CO2补偿点变化明显。建立了中国华北地区7个典型冬小麦品种包含CO2因子的直角双曲线光合作用模型,确定了不同年代不同品种冬小麦CO2的补偿点,为进一步建立包含CO2直接作用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机理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CO2补偿点 冬小麦 生理生态参数 作物生长模型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2000年逐月和华北地区80个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51~1965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略偏少,1966-1976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更加偏少,春旱较严重,1977~2000年为华北春季降水明显偏多,这时期5~6月降水比1966-1976年有明显增多;并且,分析结果也表明了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春季降水存在着与夏季降水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另外,作者还利用欧洲中心ERA40资料集的1958-2000年月平均700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上空春季700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情况,从而来探讨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成因。其分析结果表明:1965年以前,蒙古高原上空存在着明显的反气旋距平环流,我国华北地区有偏北风距平,这使得我国华北地区在1965年以前春季降水偏少;1966-1976年,我国华北地区仍为偏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进一步减少;1977-2000年,东亚上空700hPa环流场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出现偏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易输送到华北地区,从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增加。

  • 标签: 降水 年代际变化 跃变 环流异常
  • 简介:利用我国气象观测站1951-2000年降水、气温资料以及黄河上游有关水文测站1960-2003年的径流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和源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对华北水资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源区降水从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气温明显上升,导致了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量锐减。黄河上游径流的减少是90年代黄河下游流量锐减、黄河断流天数增多的重要原因,并表明了黄河上游来水量的多少是影响华北地区水资源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黄河 气候 水文 水资源
  • 简介: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华北分网第九届信息交流大会于1994年9月12~16日在天津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召开。总网领导楚良才、武军、周德军,天津市规划土地局副局长冯容,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所长赵春桂,57652部队政委卢

  • 标签: 科技信息网 信息交流 海洋测绘 测绘科技 华北 分网
  • 简介:摘要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华北电力大学实施培养目标认领制,构建实现载体,制定卓工班培养方案。

  • 标签: 卓越工程师 培养方案
  • 简介:利用卫星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和站点气象数据,从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角度,分析了1981~2008年华北平原农田在12个生长发育期(冬小麦8个、夏玉米4个)对降水和温度不同的响应特征。研究区农田植被指数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性强于对温度的滞后性,其中对降水最为敏感的是前1和前2个生长发育期,对温度最为敏感的是同期和前1个生长发育期。不同种类作物在不同时期对气候因子响应不同:冬小麦发育中后期、夏玉米发育中期,绝大多数站点植被指数与降水呈正相关;冬小麦生长发育前中期植被指数与温度呈显著甚至极显著正相关。冬小麦出苗期温度、返青期温度和返青期降水分别与不同时期植被指数显著相关,出苗期和返青期为研究区农田长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期。

  • 标签: 归一化植被指数 温度 降水 作物生长发育期 华北平原
  • 简介:从异年倍九法(或称异年倍九律)讨论了华北7级以上大震发生日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今后在类似季节预测大震的发生日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标签: 华北地区 异年倍九律 发震日期 地震预测
  • 简介:2006年春季是我国北方地区2000年以来强沙尘暴过程最多的一年,浮尘和扬沙天气更是频繁发生。尽管,4月16-17日过程不是2006年春季最强的沙尘暴过程,但其在华北地区引起了严重的沉降,尤其对京津地区影响较大。这是一次由蒙古气旋引发的强沙尘暴过程。利用沙尘天气预测系统(IAPS2.0)对该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沙尘天气的起沙和输送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基本模拟出了这次强沙尘暴的发生和移动;沙尘受对流层中低层偏西风的作用输送到华北地区,并从山东半岛越过渤海湾向东输送;主要的沙尘源地是蒙古国南部和我国西北的内蒙古、新疆西部、甘肃、陕西北部,而起尘最大的地区在蒙古国和内蒙古的沙漠、戈壁地区;沉降最严重的地区是沙尘源区及其附近,可达到50g·m^-1,其他地区的总沉降量在10g·m^-2左右。

  • 标签: 沙尘天气 起沙 沙尘沉降 沙尘输送
  • 简介: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法(MT)反映地质体的电性差异,首先可以确定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地质结构和构连;而由于地质体电阻率受地热水影响而降低,进而据此圈定地热水的分布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地热形成机制。在华北地台地热勘探中MT法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 标签: 大地电磁测深法 电阻率 电阻率异常 地热
  • 简介:地质记录表明在早-中寒武世过渡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但对其成因的认识仍存在分歧。作者试图通过对华北地台该时段广泛发育的核形石微组构和矿化过程研究,揭示微生物群落对灾变事件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核形石内富含细菌化石;包壳的微组构和有机矿化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作用活跃的高碱度海水条件,密集的莓状黄铁矿微粒和异养细菌残余指示为缺氧环境;而沉积相分析显示核形石发育于浅海陆棚背景。研究认为,同期的核形石及其他可对比微生物岩不仅在华北广泛分布,在其他大陆和板块上也有良好记录,表明在这个生物灾变期浅海环境有广泛的微生物群爆发,并可能与大火成岩省喷发、全球气温升高以及深部缺氧海水向陆棚侵进引起的浅海广泛缺氧相关。早-中寒武世过渡期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可能记录了底栖动物大量灭绝后,微生物群在缺氧水体中的快速繁盛与生态扩张过程。

  • 标签: 早-中寒武世过渡期 核形石 有机矿化 草莓状黄铁矿 缺氧环境 华北地台
  • 简介:非常高兴来参加华北五省区的测绘工作交流会。我代表国家测绘局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离京之前陈邦柱局长专门嘱托我向大家问好。刚才,李秘书长和李厅长都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对我们开好这次会议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两位领导的讲话中对山西测绘局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几年,特别是刘和平局长来了以后,山西局的工作可以说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论是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还是在测绘事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方面,都做出了比较突出的成绩,而且点子多,办法也多。通过今天的会议大家也能看到,由于山西局的努力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的认可、肯定和支持。我们今天的华北片会,山西省

  • 标签: 依法行政 国家测绘局 测绘工作 华北地区 地图市场 认真履行
  • 简介:近几年,山西省测绘局作为省政府主管全省测绘工作的职能部门,始终坚持依法治测,科技兴测,认真履行政府行政职责。依据《测绘法》初步建立了测绘法规体系,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政务公开制,在规范测绘行为,推动测绘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基础测绘服务保障和发展测绘高科技方面:建立并实施了全省基础测绘成果的定期更新制度,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成了一流的山西省国家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实现了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现代化测绘技术体系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以刘和平同志为首的测绘局领导班子是坚强有力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省政府是满意的。1999年测绘局提出构建“数字山西”的构想,并向省政

  • 标签: 测绘事业 华北地区 测绘工作 全面推进 抓住机遇 数字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