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是介于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一道生理屏障,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它具有低通透、可选择性通过的特点,正是由于该特点,血脑屏障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维系脑的稳态起重要作用,保护脑免受病原生物、毒性分子甚至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侵扰;另一方面,却阻碍了可能的治疗分子入脑,成为CNS疾病治疗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 标签: 血脑屏障通透性 腺苷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 自身免疫系统 选择性通过 生理屏障
  • 简介: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对于颈动脉斑块在急性脑梗死人群中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并希望探索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14天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3天内行颈动脉B超检查,内中膜厚度超过15mm定义为斑块形成,采用面积法评估其狭窄程度。同时记录患者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脑梗死类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药物服用史等。将以上血管危险因素参数纳入χ2检验,求证其是否斑块形成相关。结果连续入组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3例(男性444例,女性159例)均进行了劲动脉B超的筛查,60岁以上患者313例(31.7%)。颈动脉B超发现191例患者存在斑块,其中单侧或双侧狭窄超过50%及以上患者41例,狭窄超过70%及以上24例。统计学分析发现,60岁以下女性患者仅2例(3.9%)发现斑块,60岁以上女性患者中45例(41.7%)发现斑块,因此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P〈0.01)。男性中年龄相关因素对于是否存在斑块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急性脑卒中 颈动脉B超 年龄 性别
  • 简介:目的:研究、学习美国护理硕士学位教育职业资格的衔接现状及监管模式,为建立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职业资格的衔接制度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对美国护理硕士学位教育职业资格的衔接现状及监管模式进行研究。结果:美国护理硕士高级实践护士方向的学位教育职业资格紧密衔接,且执照注册机构、评审机构、认证机构和教育机构相互协作,共同监管高级实践护士的培养过程和质量。结论:建议我国明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相衔接的专业护士类资格,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确保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

  • 标签: 护理学专业学位 高级实践护士 职业资格 监管模式 衔接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8例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诊治过程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诊断、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8例。17例术后症状均改善,全切10例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治疗本病最可靠的方法,能否全切术前评估、术者经验及显微操作技术等有关;放射治疗有效。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CISS分型标准将急性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标准的2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9例(46.7%)、心源性卒中型35例(16.5%)、穿支动脉疾病45例(21.2%)、其他病因型5例(2.4%)、病因不确定型28例(13.2%)。吸烟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者在5亚型间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心房颤动心源性卒中亚型有正相关性(β=1.34、2.206,P〈0.05),高血压病穿支动脉疾病亚型有相关性,为正相关性(β=1.074,P〈0.05)。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心房颤动、冠心病是心源性卒中亚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穿支动脉疾病亚型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CISS分型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生物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和蛋白免疫印记杂交(Westernblot)方法检测16例非侵袭垂体腺瘤及5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CTGF的表达水平。结果5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1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均可见CTGF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侵袭性垂体腺瘤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CTGF表达高,且CTG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且肿瘤的大小相关。

  • 标签: 侵袭性垂体腺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蛋白免疫印记杂交
  • 简介:他汀类药物[3-羟基-3-甲基-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并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陛心脏病发病和死亡。2006年强化降低胆固醇预防卒中(theStrokePreventiollbyAggressiveReductioninCholesterolLeveN,SPARCL)研究的发表,使他汀类药物成为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础药物之一。他汀类药物除了降低胆固醇作用外,还有多种降脂外的生物学效应,如参与抗栓、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炎症等作用。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卒中 神经保护
  • 简介:目的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而TOAST(TrialofOrg10172inacutestroketreatment)分型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因分型。本研究着眼于传统改良的TOAST分型ESRS的关系,从而间接了解非心源性IS的病因分型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改良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小动脉病变(SAD),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SOD)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D)。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TOAST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3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以下简称AT)161例(50.9%),SAD68例(21.5%),SOD22例(7%),SUD65(20.6%)。不同ESRS分值组中不同病因分型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P〈0.0001)。低风险组中AT较少(18/93VS161/316,P〈0.0001),SOD较多(18/93vs22/316,P=0.003),而高风险组中SOD相对少(4/225vs22/316,P=0.012)。高风险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并无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的趋势(P〉0.05),小血管病变的比例也不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ESRS分值愈大则出现罕见病因IS的概率可能愈小,而尚不可认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IS的几率就愈大;②ESRS评分系统所包含的危险因素对于大小血管病变的影响可能是等同。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病因分型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在成人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实施方法。方法:选取2010级三年制高专护生2个班共105人为实验组,采用基于临床工作过程即“入院评估一术前准备一术后护理一健康教育”4个环节设计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2010级另2个班107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92.4%的护生认为该组教学方法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83.8%的护生认为能够融“教、学、做”为一体;89.5%的护生认为有利于护生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85.7%的护生认为在仿真的临床情境下进行护理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其学习效果。结论:该教学方法能够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护生的学习效果。

  • 标签: 教学情境 工作过程 成人外科护理学
  • 简介:2013年11月12-15日,由《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祉主办、百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临床护理改革创新能力提高培训项目(水滴行动)成果汇报会”在广州顺利召开。来自全国近1OO所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及护理骨干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培训项目 创新能力 临床护理 广州 改革 护理管理者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和卒中后失语症分类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符合病例入排标准的421例急性卒中患者,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汉语失语检查法中的利手评定标准进行利手判定、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进行失语症的分类及失语指数(AphasiaQuotient,AQ)评分,按照年龄不同分为青、中、老年三组,按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及脑出血,结合不同性别观察失语症类型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卒中类型间失语症类型分布有无差异。结果入选患者均为右利手,男性占69.60%,女性占30.40%。失语症类型如下:运动性失语116例(男85例,女31例),感觉性失语35例(男20例,女15例),传导性失语15例(男10例,女5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63例(男50例,女13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1例(男8例,女3例),经皮质混合性失语27例(男13例,女14例),命名性失语73例(男47例,女26例),完全性失语81例(男60例,女21例),经统计学分析,男性卒中后失语症发生率(69.60%)明显高于女性(30.40%)(χ2=11.57,P=0.003),尤以青中年(≤65岁)为主(73.38%),老年期(〉65岁)女性发生率逐渐升高(42.97%),男性差异逐渐缩小(26.28%);性别对失语症类型无明显影响(χ2=13.84,P=0.054),男女患者均以运动性失语最常见(分别为29.01%、24.22%);各年龄组患者失语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χ2=14.94,P=0.382)。脑梗死所致失语症患者较脑出血所致者更为多见(分别为306例和115例),但在失语症类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χ2=13.23,P=0.067),除女性脑出血患者外,均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分别为29.82%,29.55%,26.67%)。结论年龄、性别及卒中类型对卒中后失语症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影响,男性卒中后失语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患病平均年�

  • 标签: 卒中 失语症类型 性别 年龄 卒中类型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护士感知的护士长服务型领导行为以及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探讨护士长服务型领导行为护士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各级医院临床护士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抽取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各2家,共计151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长服务型领导行为的平均得分为(84.54±17.98)分,状态较好;护士职业倦怠检出率为92.5%,情绪衰竭维度分数最高;护士长服务型领导行为护士职业倦怠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626(P〈O.01)。结论:鼓励和培养护士长服务型领导行为,可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感,使其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 标签: 护士长 领导 护士 职业倦怠
  • 简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血压关系密切,可能是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之·,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性治疗对控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可能有益处。

  • 标签: 高血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动态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固定剂量葛根素丹参酮对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疗效。方法88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41例)和丹参酮组(47例),治疗剂量分别为0.3g/d和60mg/d,连续治疗2周。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活能力评分(B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血清氨基酸、5-HT浓度差异。结果葛根素组2周后各量表评分均优于丹参酮组,血清5-HT浓度较丹参酮组明显升高,但血清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葛根总黄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有效,且对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恢复均有帮助,其疗效优于丹参酮制剂。

  • 标签: 葛根总黄酮 急性脑梗 情感障碍
  • 简介:目的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探讨晨峰高血压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120例经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OhineseIschemicStrokeSubciassifical;ion,CISS)分型诊断为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颈动脉彩超分别监测晨峰血压及颈动脉溃疡斑块。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晨峰血压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结果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6±12.8)岁,女性占56.8%。晨峰高血压组(n=48)溃疡斑块的检出率无晨峰高血压组(n=7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51.5%vs30.6%,P=0.84)。进一步将溃疡斑块按照检出部位(出现在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或对侧颈动脉)进行分类发现,晨峰高血压组病灶同侧溃疡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晨峰高血压组(27.1%vs19.4%,P=0.008)。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之后,晨峰高血压病灶同侧溃疡血块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ddsratio,OR):1.4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9-4.22)];进一步校正其他危险因素之后,两者相关性仍存在(OR1.23;95%CI1.02-3.46)。结论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晨峰高血压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溃疡疵块的检出率具有相关性,提示过高的晨峰血压可能是颈动脉溃疡斑块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型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晨峰血压 颈动脉溃疡斑块 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入选发病3天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7例,检测急性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进行评分并分组,并进行6个月至1年随防以记录脑梗死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相关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不同严重程度组间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LD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显著正相关(r=0.278,P〈0.001;r=0.386,P〈0.001;r=0.316,P〈0.001);随访期脑梗死复发组非复发组比较显示超敏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反映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脑梗死复发关系密切。

  • 标签: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复发
  • 简介:目的形成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实践指南。参与者工作小组包括由内分泌学会临床指南小组委员会(ClinicalGuidelinesSubcommittee,CGS)选定的主席,及另外五位此领域的专家和一位方法学家。作者没有接受任何企业的资助或报酬。证据指南采用的推荐、评估、制订评价的分级(theGradingofB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ndEvaluation,GBADE)系统来描述推荐的强度和证据质量。共识过程共识是通过对证据的系统回顾、电子邮件讨论、电话会议和面对面的会议为指导。本指南依次由内分泌学会CGS、临床事务核心委员会和内分泌学会理事会审议并批准。在每个阶段,工作小组根据书面意见做出修订。结论工作小组建议,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诊断主要基于空腹水平,轻度和中度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为150~999mg/d1)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评估,且重度和极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1000mg/dI)被认为是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工作小组同时建议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评估继发性高脂血症,原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评估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工作小组建议,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治疗目标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指南一致。初始治疗应是生活方式治疗,也可考虑饮食改变和药物联合治疗。重度或极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贝特类药物应作为一线用药。

  • 标签: 高甘油三酯血症 治疗 评估 证据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血清一氧化氮(NO)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关系。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保守治疗6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于入院第2、5天应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脑水肿指数。入院第2、5天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清NO、LPO水平。结果6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80例,发生率为12.2%。入院第2、5天脑水肿指数越高,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P〈0.05)、发生首次出血时间越短(P〈0.05)、出血持续时间越长(P〈0.05)、出血量越大(P〈0.05)。不同脑水肿指数患者入院第2天血清NO、LPO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入院第5天脑水肿指数越高,血清NO、LPO水平越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应激性消化道出血、血清NO和LPO水平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影响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时间、出血量。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脑水肿指数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一氧化氮 脂质过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