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会在胸前留下永久的皮肤瘢痕,影响美观。随着真空辅助下微创旋切的日渐成熟,该技术已应用于男性乳房发育症,但多用于范围较小的轻度患者,在中、重度患者中是否可行尚需进一步探讨。本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为23例中、重度男性乳房发育症的患者实施真空辅助下微创旋切,将发育乳房完整切除,获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男性乳房发育症 微创旋切术 临床应用 治疗 中重度 传统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Prolift盆底重建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的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行Prolift盆底重建治疗的168例POP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应用POP-Q分度法及POP生活质量问卷(P-QOL)对患者POP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其术后1年复发情况,并应用Cox风险模型分析Prolift盆底重建治疗PO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68例患者治愈率为94.05%(158/168),术后1年复发率为12.50%(20/160)。POP患者术后1年POP-Q分度为Ⅲ~Ⅳ°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OP患者术后1年脱垂严重程度、个人关系、健康状况、生活状况、角色、体力、社交、情绪、睡眠等方面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经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疾病严重程度为Ⅲ~Ⅳ°、脱垂部位为前盆腔、术后阴道壁长度〉5cm是Prolift盆底重建治疗PO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rolift盆底重建治疗POP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疾病严重程度为Ⅲ~Ⅳ°、脱垂部位为前盆腔、术后阴道壁长度〉5cm是Prolift盆底重建治疗PO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备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以降低POP复发率。

  • 标签: Prolift盆底重建术 重度盆腔器官脱垂 临床效果 术后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抑制素B(InhibinB,InhB)用干预测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手术后精液参数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男科门诊收治的VC型男性不育症患者92例。术前完成相关检测,包括完善病史登记,精液常规分析,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睾酮(testosterone,T)和InhB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接受左侧精索静脉显微结扎,术后12周随访精液常规分析、FSH、T、InhB。对术前、术后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根据术后12周精液参数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改善组(59例)和未改善组(33例),改善组术后12周精子浓度明显提高(P〈0.05),未改善组精子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InhB水平均有明显提高,术前及术后12周InhB水平,改善组均明显高于未改善组(P〈0.05)。根据术前InhB水平将患者分为低InhB组(38例)和高InhB组(54例),低InhB组治疗有效率低于高InhB组(P〈0.05)。结论VC术前InhB水平的高低,与术后精液参数是否能得到明显改善有一定关系,可作为VC患者手术选择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男性不育症 少弱精子症 抑制素B 精索静脉曲张手术 精液参数
  • 简介:目的探讨开腹直视下行输卵管结扎术后输卵管吻合的效果。方法选择38例输卵管结扎术后,夫妇身体健康,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行开腹直视下输卵管吻合。结果随访38例,复通36例,复通率97.4%,复孕率89.5%,其中宫内妊娠31例(81.6%),宫外孕3例(7.9%)。结论开腹直视下行结扎术后输卵管吻合具有手术成本低、成功率高的优点,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开腹 直视 输卵管结扎术后 输卵管吻合术
  • 简介:目的回顾性评估由外向内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outside-in’transobturatortape,TOT)与由内向外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inside—out’transobturatortape,TVT-O)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4年4月~2007年1月本院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9例,其中,行TOT患者41例,行TVT-O患者38例。TOT组和TVT-O组患有混合性尿失禁者分别为17例和13例;伴有盆腔脏器脱垂者9例和7例。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治愈率和术后并发症,评估两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单纯性尿失禁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1min(TOT)和15min(TVT-O)。TVT—O组发生膀胱穿孔1例。TOT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TVT-O组为14个月。TVT-O组和TOT组的1年总治愈率分别为92%和90%(P〉0.05)。结论TOT和TVT-O均能有效的治疗伴有或不伴有盆腔器官脱垂的压力性尿失禁。

  • 标签: 尿失禁 尿道中段悬吊术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麦默通微创旋切加置管引流治疗乳腺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乳甲外科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5例超声及临床检查诊断为急、慢性乳腺炎伴脓肿形成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炎症局限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炎性病灶麦默通微创旋切加置管引流治疗。结果95例患者均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加置管引流,超声均能清晰显示微创旋切病灶及脓液抽吸过程,术后置管引流约5~7d,治愈率为97.9%(93/95)。其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皮下淤血,平均7~14d后缓慢自行吸收。术后3、6个月分别复查超声,均提示切除完全,愈合良好;2例合并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3、15个月复发,复发率为2.1%(2/95),再次行开放性手术后治愈。其中3例涉及2个以上象限的巨大脓肿经本方法治疗,术后置管引流7d,均愈合良好,随访未见复发。95例患者的脓液标本均经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0.5%(67/95);切除标本病理结果均为乳腺炎性病变。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加置管引流治疗急、慢性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炎伴脓肿形成的患者,其疗效均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乳腺炎 引流术
  • 简介:乳腺癌现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治疗目前遵循综合模式。改良根治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主要式,缩小手术范围、减少中各种损伤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但腋窝淋巴结清扫仍为乳腺癌手术的重要部分。临床医师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

  • 标签: 乳腺肿瘤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肋间臂神经 胸前神经
  • 简介:目的:评价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在乳腺癌改良根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的521例患者资料,其中接受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引流者279例(负压引流组),接受传统双管引流者242例(传统双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置管时间、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情况。计量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负压引流组发生皮下积液8例(占2.87%,8/279),传统双管组发生皮下积液19例(占7.85%,19/2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1,P=0.010)。负压引流组发生轻度皮瓣坏死2例(占0.72%,2/279),传统双管组发生轻度皮瓣坏死6例(占2.48%,6/2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7,P=0.153)。传统双管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负压引流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QR):11(10)d比8(6)d,Z=-11.778,P=0.000]。负压引流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双管组,两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M(QR):9(7)d比11(10)d,Z=-15.751,P=0.000]。结论应用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床位周转率,增加患者的收治量,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引流术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外周血是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必经途径。细胞角蛋白19(CK19)存在于上皮细胞中,间叶组织(如血液、骨髓、淋巴结等)不表达,因此CK19可作为乳腺癌患者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标志。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外周血CK19阳性表达细胞,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远处转移的相关性,并观察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乳腺癌 CK19
  • 作者: 向佳琪
  • 学科: 医药卫生 > 妇产科学
  • 创建时间:2022-09-2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8期
  • 机构: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宜城 441400
  • 简介:目的:探究宫腹腔镜联合修补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6例剖宫产术后出现子宫瘢痕憩室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58例)和对照组(n=58例)。观察组实施宫腹腔镜联合修补,对照组实施阴道手术。结果:在术后指标比较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修复情况比较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手术后的患者来说,采用宫腹腔镜联合修补可以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提升术后身体修复效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宫腹腔镜;修补术;剖宫产
  • 简介: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间隔减瘤(neoadjuvantchemotherapyfollowedbyintervaldebulkingsurgery,NACT/IDS)在晚期卵巢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2000年6月至2013年1月109例IIIc和IV期晚期卵巢癌患者资料,将53例直接行肿瘤减灭(primarydebulkingsurgery,PDS)患者纳入PDS组,将56例行NACT/IDS患者纳入NACT/IDS组,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围手术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和无病进展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T/IDS组手术切除率(53.6%)明显高于PDS组(43.4%)(P〈0.05);NACT/IDS组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优于PDS组(P〈0.05)。结论NACT/IDS增加了手术切除率,减少了手术创伤,术后生存率与PDS无明显差异。在Ⅲc期和Ⅳ期卵巢癌患者,并非强调直接行PDS,NACT/IDS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 间隔减瘤术 新辅助化疗 直接肿瘤减灭术
  • 简介:目的探讨全盆底重建治疗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全盆底重建治疗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检查法(pelvicorganprolapsequantitation,POP–Q)分期评价解剖疗效,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pelvicfloorimpactquestionnaire-7,PFIQ–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elvicfloordistressinventory-20,PFDI–20)和POP–尿失禁性生活问卷–12(pelvicorganprolapse/urinaryincontinencesexualquestionnaire-12,PISQ–12)三种生活质量和性生活问卷评价功能疗效,从而分析全盆底重建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手术均进行顺利,中术后均无输血,无直肠、膀胱、尿道、血管及神经等损伤。除1例术后尿潴留外,其余均1~2d恢复自主排尿,近期并发症为1.7%(1/56)。2例网片侵蚀,远期并发症为3.5%(2/56)。术后1年主、客观治愈率均为100%。PFIQ–7和PFDI–20评分显示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显著提高(t分别=16.69、19.21,P=0.000),而性生活质量改善不大(t=0.124,P=0.613)。结论全盆底重建用于纠正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安全、创伤小、解剖和功能恢复率高,复发率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性生活质量影响不大,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肯定,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全盆底重建术 重度盆腔器官脱垂 疗效 安全性 尿潴留
  •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后壁网片修补治疗女性后盆腔缺陷伴顽固性便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后盆腔缺陷伴顽固性便秘患者行阴道后壁网片修补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术后随访2~13个月,治愈22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对于女性后盆腔缺陷伴顽固性便秘采用后盆腔网片修补行之有效,创伤小,操作方便,无后遗症及并发症,近期疗效好。

  • 标签: 盆腔缺陷 手术 阴道后壁修补 网片
  • 简介: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在绝经妇女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contraceptivedevice,IUD)取出中的应用。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到建湖县计划生育指导站要求取器的180例放置金属单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A、B、C3组,每组各60例。A组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塞肛取器,B组单独用米索前列醇塞肛取器,C组用安慰剂甲硝唑片塞肛取器。观察宫颈软化程度及阴道出血量、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取IUD效果。结果手术时A组、B组宫颈松弛、宫颈软化程度及止痛的效果均明显,取出成功率高,优于C组,A组效果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中出血量均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双氯芬酸钠栓用于绝经后妇女IUD取出止痛效果明显,取器困难程度明显降低,取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米索前列醇 双氯芬酸钠栓 宫内节育器 取器术
  • 简介:目的:一次性使用P型宫腔组织吸引管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56例早孕妇女,孕45d以内(孕囊≤20mm)进行终止妊娠,将其分为吸管组和传统组各28例,吸管组采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传统组采用金属吸管,在人流中吸管组无痛率82%,显著高于传统组3%,吸管组中出血量(10±3)ml,显著低于传统组(16±5)ml,吸管组术后出血天数(4±1)d,显著低于传统组(7±1)d,人流的并发症为0,显著低于传统组14%,完全流产率与传统组无显著差异。结果:吸管组在疼痛、出血量、出血天数以及人流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完全流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TY—Y6.0/28—21P”型一次性使用p型宫腔组织吸引管在缺乏麻醉条件的基层医院的人流中,创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一次性宫腔吸管 传统金属吸管 人工流产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对乳腺多发性肿块(一侧乳房肿块〉13个)进行微创切除的治疗价值。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本科对39例多发性乳腺肿块患者的168个肿块在超声引导下进行Mammotome切除,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在乳腺多发性肿块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全部肿块均采用Mammotome旋切,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良性,术后无切口瘢痕,乳房外形正常,皮肤触觉无变化。术后并发症包括血肿形成、皮下淤斑及乳头溢血各1例。术后3个月和6个月接受超声复查,均未发现病灶残留。结论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可完整切除乳腺多发性病灶,具有微创、美容、术后对触觉无影响、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Mammotome真空辅助旋切系统(麦默通) 多发性乳腺肿块 微创手术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2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乳腺癌ALND中保留ICBN的患者有90例(ICBN保留组),切除ICBN的患者有138例(ICBN切除组)。并对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时上臂内侧及腋窝皮肤的感觉进行观察。两组患者间感觉异常发生率和上肢水肿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淋巴结检出数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后1、6、12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2.2%(38/90)、43.3%(39/90)和33.3%(30/90),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的84.1%(116/138)、81.2%(112/138)和80.4%(111/138)(χ2=43.491、34.847、51.214,P均〈0.001)。术后1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的主观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27.8%(25/90)比46.4%(64/138),χ2=7.918,P=0.005];而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主观感觉异常发生率相似[13.3%(12/90)比21.0%(29/138),χ2=2.179,P=0.140;8.9%(8/90)比15.2%(21/138),χ2=1.965,P=0.161]。术后1、6、12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的客观感觉异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35.6%(32/90)比76.8%(106/138),41.1%(37/90)比76.8%(106/138),31.1%(28/90)比76.8%(106/138),χ2=38.807、29.693、46.953,P均〈0.001)。并且,ICBN保留组与ICBN切除组患者间淋巴结的检出数目相似[(19±4)枚比(18±3)枚,t=1.848,P=0.066],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也相似[术后1个月:11.1%(10/90)比15.2%(21/138),χ2=0.782,P=0.377;术后6个月:15.6%(14/90)比15.9%(22/138),χ2=0.006,P=0.938;术后12个月:16.7%(15/90)比15.9%(22/138),χ2=0.021,P=0.885]。中位随访14个月(12~41个月)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乳腺癌ALND中保留ICBN在术后早期可以明显降低感觉异常的发生�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肋间臂神经
  • 简介:子宫切除为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规的手术方式有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两种,目前临床工作中全子宫切除占大多数,次全子宫切除的比例很少,因为认为同时切除宫颈可预防残端癌的发生,但近来有关资料证实宫颈残端癌的发生率及其在宫颈癌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且19世纪80年代早期有研究显示次全子宫切除对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性功能的恢复更有利。近期又有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两种式对盆腔器官功能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次全子宫切除术 生活质量 盆底功能 宫颈残端癌 子宫良性病变 治疗方法
  • 简介:意外妊娠或某些原因不能继续妊娠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终止妊娠。通常是根据孕周长短及患者意愿决定终止妊娠的方法,我院长采用:药物流产,人工流产,药物+人工流产,药物+钳夹等,本文主要分析10~16W妊娠时,在我院采取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序贯口服后行钳夹终止妊娠的临床疗效,并将近4年来在我院施行该手术的52例患者的治疗经过作一次回顾性总结。

  • 标签: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钳夹术 10~16W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