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种植牙牙科技术修复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患者100例(种植体125颗),全部患者均给予人工种植牙牙科技术修复治疗。结果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时间的随访发现,全部125颗种植体中,109颗成功,16颗失败,临床治疗成功率为87.2%(109/125)。结论在对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进行修复时,应用人工种植牙牙科技术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人工种植牙技术 修复 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护理基本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校于2014.1月至2015.1月间报到入学的67例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常规组,为学生提供常规教学模式,于2015.2月-2016.2月间入学报到的67例学生作为干预组,为其提供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观察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满意度,总结学生的期末成绩。结果常规组学生对于教学模式满意度为77.61%,干预组为94.03%,干预组学生满意度较高,P<0.05。常规组学生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得分均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对于基础护理技术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模式,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对于教学方法满意,且学生期末考核成绩较好。

  • 标签: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基础护理 操作技能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于小儿急救中应用院前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对急救效果、相关时间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资料选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2例急危重症患儿予以回顾性地分析,按照临床是否应用院前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分成2组,将未接受院前紧急气管插管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应用院前紧急气管插管技术52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急救效果、相关时间指标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概率、抢救成功概率73.08%、98.08%均比对照组40.00%、82.50%高,且气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83.02±15.64)分比对照组(67.37±13.05)分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于小儿急救中应用院前紧急气管插管技术能够提高急救效果,缩短各项时间指标,且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救 小儿 紧急气管插管 院前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骨骺因素导致儿童及青少年腕关节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并获随访的4例由骨骺因素导致腕关节畸形的儿童及青少年病例。其中创伤性桡骨远端骨骺早闭所致的腕关节桡偏畸形3例,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侵犯尺骨远端骨骺所致的腕关节尺偏畸形1例,结果:4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至术后11、22、31、39个月。按照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优1例,差3例,优良率仅25%(1/4);按照Paley对应用Ilizarov技术出现的问题分类方法进行评定,产生并发症者3例,发生率为75%(3/4)。结论:对骨骺因素导致腕关节畸形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需谨慎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矫治。

  • 标签: Ihzarov技术 腕关节畸形 骨骺 儿童及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层全科医生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的掌握情况,以及基础卫生院儿科救治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月-2015年12月随机抽取100名基层卫生院全科医生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运用自制的书面调查问卷检测全部基层医师在儿科急诊适宜技术,以及儿科临床救治能力掌握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基层全科医师儿科适宜技术掌握水平,以及基层卫生院儿科救治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有100名基层卫生院全科医生参与,通过对调查问卷反馈信息实施总结分析,仅有32名医生在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方面达到及格水平,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基层全科医师在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知识掌握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差别,且年龄越大的医生,实际及格率水平越低。结论基层卫生院全科医生在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方面存在显著缺陷,且随着医生所处年龄阶段的提升,其及格率将会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应当引起临床医院管理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置改变上述状况。

  • 标签: 基层全科医生 儿科急诊适宜技术 基层卫生院儿科救治能力 现状及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重实时PCR技术,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探索一种可同时且快速准确检测五类致谢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的方法。方法选择78株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各菌种特有的一些毒性基因,包括aggR、eaeA、ipaH、lt、stlb、stx1及stx2,以这些毒性基因作为PCR扩增反应的检测目标,通过NCBI网站获取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0进行引物序列的设计,而后进行PCR扩增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验证从而证实引物的特异性,同时通过反应体系中各底物浓度的配比进行调节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调整,确定最佳PCR扩增体系和条件,最终成功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定五类致泄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针对各菌种的毒性基因所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反应的验证,被证实均特异性地扩增出相应的目标基因产物,且在本研究中对78株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的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吻合。结论本研究利用多重PCR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同时且特异性地检测致泄性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我们期望这种检测方法可应用在临床疾病诊断及在食品检验等方面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多重PCR方法 毒性基因 内参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