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梗塞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本院接诊康复期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开展对比性护理研究,研究前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分别实施一般护理、优质护理干预。分析患者护理期间肢体功能、中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遵医行为差异。结果:研究前患者肢体功能、中枢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测评结果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2月后,观察组FMA评分(上肢:51.56±3.58分;下肢:23.05±3.19分)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MESSS评分(10.41±2.76)分,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 高血压脑梗塞 遵医行为 护理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月12月某校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共200例,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00例。前组给予常规干预,后组在前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对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的CBCL(Achenh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变化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因素。结果:观察组经综合干预后CBCL总分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与家庭和睦、伙伴之间关系以及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家庭、学校等均应提高对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视,同时可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进行长期、系统的护理。

  • 标签: 儿童 心理行为问题 综合干预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效果分析。方法:入选对象为60例高血压患者,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按照姓氏排名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与实验组(综合护理,30例),分析护理后的血压水平、遵医行为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0.00%>66.67%),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提高了患者对综合护理干预的满意度,可以广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高血压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肿瘤切除术患者护理中采用行为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52例行卵巢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行为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在卵巢肿瘤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加快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还能缩短其预后周期。

  • 标签: 卵巢肿瘤切除术 行为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行为方法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实际使用效果,同时也分析了其在临床上的主要价值。方法选取深圳市康宁医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184例患者为这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2例患者。治疗组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同时还采取到了认识行为的疗法,而对照组只是采取到常规的药物治疗。然后将这两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的比较,且记录并观察到这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以及实际康复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认知行为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神经性尿频引进认知行为护理的可行性。方法:在2021年下半年我院诊治的神经性尿频120例患儿被纳入分析范围,结合干预模式划分两组,包含常规组与行为组,实施常规护理与认知行为护理模式,研究患儿病情变化与体征指标的变动。结果:干预之前,两组患儿的焦虑性障碍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分数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之后,行为组患儿焦虑性障碍量表评分是(13.61±3.36)、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是(8.64±1.46),均优于常规组患儿,p

  • 标签: 认知行为护理 神经性尿频 应用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导致的精神行为障碍治疗方法。方法:择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脑卒中后导致的精神行为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心理治疗,研究组予以心理治疗联合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研究组治疗出现失眠、椎体外系反应、激怒、乏力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的32.00%(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的心理治疗,应用心理治疗联合奥氮平治疗脑卒中后导致的精神行为障碍效果显著,大幅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率,利于病症好转,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精神行为障碍 治疗有效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冠心病临床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8月-2022年7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患者,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每组病例均为33,常规组采用的临床护理模式是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的临床护理模式是认知行为干预。对两种临床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从睡眠质量、焦虑、抑郁这几个方面来看,研究组患者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前者分别为(19.84±1.20)、(31.20±2.26)、(32.64±2.14),后者分别为(15.32±2.10)、(40.26±2.30)、(42.50±2.56)。研究组患者运动合理依从率为90.91%、饮食健康依从率为90.91%、遵医服药依从率为93.94%、定期复查依从率为87.88%,常规组患者运动合理依从率为69.70%、饮食健康依从率为66.6%、遵医服药依从率为72.73%、定期复查依从率为63.64%,研究组患者依从率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使用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且对患者负性情绪改善、依从性提升均具有较为积极意义。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冠心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行为转变模式下的喂养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具体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初产妇120例,将其等分为两组,一组为A组(传统母乳教育),一组为B组(行为转变模式下的喂养教育)。比较两组初产妇在不同干预后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纯母乳喂养率。结果:两组初产妇在实施了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的自我效能感的平均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B组的平均评分高于A组;B组初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也高于A组,P

  • 标签: 行为转变模式 喂养教育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21年2月直至2022年2月期间精神科接收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分析对象,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式治疗,而观察组需要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分析两组患者PANSS临床症状评分和MCCB认知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PANSS临床症状评分和MCCB认知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患者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组间患者实际生活质量展开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组间患者治疗满意度展开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方式在治疗精神科临床疾病过程中,具有更好治疗效果,能够进一步优化PANSS临床症状评分和MCCB认知功能评分,可以加强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满意度,对于患者治疗预后有积极影响,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认知行为障碍 精神科疾病 生活质量 治疗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护理对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研究共包含观察对象50例,均为2021年8月-2022年8月间我院接收保健婴幼儿,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应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护理(n=25),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n=25),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婴幼儿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高于对照组中婴幼儿,(p<0.05)。结论:针对婴幼儿实行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其智力、运动发育水平,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 标签: 儿童保健 健康教育护理 婴幼儿 行为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认知行为治疗(CBT),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8例在此基础上应用CBT。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4周后的PANSS评分更低,ITAQ评分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CBT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自知力以及治疗态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癌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1.1-2021.12月,1年内收治的1050例癌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525例,采用精神动力学疗法)和观察组(525例,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结果:观察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癌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可取得明显更佳的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就产前门诊护理对孕产妇健康认知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按照交替分组法均分82例孕产妇,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产前门诊护理,观察组41例在常规产前门诊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不同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用药认知、膳食认知、运动认知及分娩认知的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

  • 标签: 孕产妇 健康认知行为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饮食指导联合行为管理在儿童龋齿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儿童龋齿患儿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20例,均开展儿童龋齿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患儿同时开展饮食指导与行为管理,治疗6个月后进行复诊,就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情况、口腔健康行为依从性等进行评定对比。结果:研究组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每日刷牙次数大于2次、每次刷牙时间>3min、控制甜食摄入、不进食夜宵、定期口腔检查等口腔健康行为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指导联合行为管理应用于儿童龋齿患儿中有助于改善患儿病情控制效果,提升口腔健康行为依从性。

  • 标签: 儿童龋齿 饮食指导 行为管理 口腔健康行为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护理对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研究共包含观察对象50例,均为2021年8月-2022年8月间我院接收保健婴幼儿,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应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护理(n=25),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n=25),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婴幼儿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高于对照组中婴幼儿,(p<0.05)。结论:针对婴幼儿实行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其智力、运动发育水平,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 标签: 儿童保健 健康教育护理 婴幼儿 行为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认知行为治疗(CBT),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8例在此基础上应用CBT。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4周后的PANSS评分更低,ITAQ评分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CBT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自知力以及治疗态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对血液透析来说,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动静脉内瘘是首选血管通路,但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可致使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失败,而影响到治疗,所以在动静脉内瘘使用期间,给予其有效护理干预就十分有必要。本综述主要讲述血液透析中使用动静脉内瘘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现状、相关影响因素、相关测量工具以及干预方法等,以期提高相关人员对关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程度,最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动静脉内瘘的能力,有效延长使用动静脉内瘘的寿命。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自我护理行为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护理中采用行为护理干预对提高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冠心病 行为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产期保健宣教对产褥期妇女饮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集58例产褥期妇女,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29例,常规护理)与宣教组(29例,常规护理+孕产期保健宣教),观察比较两组干预成效。结果:宣教组保健知识掌握度、生活行为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饮食合格率与营养摄入均衡率高于常规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孕产期保健宣教可提高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掌握度,对其饮食、行为改善存在积极影响,利于不良事件预防。

  • 标签: 孕产期保健宣教 产褥期 饮食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