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2003年12月刚刚庆祝了建馆70周年的纳逊艺术博物馆(位于堪萨斯市,密苏里州),正在进行整修和增建新馆.基于未来规划,全部馆藏品正在清点之中.在过去数年中,纳逊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一直从事中国藏品的评估工作,为艺术馆的整修、重新布置和出版做准备.纳逊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可能是中国以外最完善的收藏之一,特别是建筑(如北京智化寺藻井和天花板)[1]、绘画(如许道宁《渔父图》)及佛教造像(如龙门宾阳中洞皇后礼佛图)[2].

  • 标签: 艺术博物馆 纳尔逊 收藏 造像碑 中国艺术品 东魏
  • 简介:位于伦敦的英国维多利亚一艾伯特博物馆是一座世界著名的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博物馆。最近该馆馆长的变动在英国博物馆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对新任馆长及该馆目前状况和今后前途发表了许多评论。以下是译自刊登在今年3月号英国《博物馆杂志》(MuseumJournal)上的两篇文章,以飨读者,中国博物馆学界或许可从中获得一些借鉴和思考。

  • 标签: 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 工艺美术 装饰艺术 馆长
  • 简介:一、前言尼基镇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南部,现为旗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波状丘陵和河谷平原,东濒临嫩江,地势北高南低,隔江与黑龙江省纳河市相望.

  • 标签: 尼尔基镇 水利枢纽工程 金代 界壕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2010年11月,清水河县窑沟乡塔梁村的一座煤矿在挖掘时发现一古墓葬,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得知情况后即派工作人员前往调查,并对已暴露的2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编号为m1、m2.现将2座墓葬的发掘概要介绍如下.

  • 标签: 清水河县 内蒙古自治区 古墓葬 文物考古 工作人员 研究所
  • 简介:国立艾米塔什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拥有将近300万件藏品和2000多名员工。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博物馆开始处于一种混乱状态。苏联时期充足的财政支持,这时被大量削减,博物馆领导层开始面临着一系列始料未及的新问题。俄罗斯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了博物馆的现在和将来。但艾米塔什依然是当今世界最令人注目的博物馆之一,它仍可为其成就而自豪。于是在这样的传统下,它开始走上一条谨慎的改革之路,以迎接新的挑战。

  • 标签: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21世纪 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 苏联时期 俄罗斯政治
  • 简介:炊格在文章中考察了柴德学术思想的适应范围、创造性和局限,他认为柴德为二十世纪的三次主要的考古学运动:历史文化、过程和后过程,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了过程论和后过程论考古学最新的观点.他是历史文化考古学的一个奠基人和主要的倡导者,并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研究方法的开辟.

  • 标签: 柴尔德 历史文化考古学 功能主义方法 进化考古学 象征考古学
  • 简介:  2003年3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吐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发掘了一座辽代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属器、木器、漆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等①,由于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北方契丹族政权辽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服饰、艺术以及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在2004年被评选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标签: 吐尔基山辽墓 墓主人 同位素分析 内蒙古文物 边疆考古研究 考古新发现
  • 简介:<正>1989年12月,阿鲁科尔沁旗岗台乡道其格村一座辽墓被盗,旗管所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清理收回一批珍贵文物,现简报如下:一该墓位于岗台乡东道其格村西北2公里处的大黑山南缓坡上,此地是一处辽代墓

  • 标签: 阿鲁科尔沁旗 辽墓 珍贵文物 辽代 大黑山 鸡冠壶
  • 简介:[等级]三级文物[质地]银、铁、木、革、毛[重量]总重8300克[尺寸]通高100厘米、通宽49厘米、鞍座宽38厘米[时代]20世纪初期[来源]呼和浩特市征集[收藏]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简介]该马鞍为内蒙古中西部,阴山以北戈壁丘陵地带普遍使用的典型戈壁风格"孛只斤"式蒙古马鞍,由饰银鞍座和载绒鞍韂组成。马鞍的鞍架木工考究,银件錾花精巧,栽绒韂垫色泽鲜艳,花纹朴素典雅。

  • 标签: 蒙古族 制作工艺 传统 呼和浩特市 20世纪 内蒙古
  • 简介:梁墓葬壁画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的清水河县。为了解该壁画的材料和制作工艺,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分光光谱仪对揭取时脱落的5个试料的颜料层、白灰层和地仗层的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黄色为水合氧化铁,黑色与灰色中包含石墨构造碳黑;白灰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地仗层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以及长石等粘土矿物,且在地仗中发现石灰籽粒,由此推测地仗制作时加入了石灰。地仗出土时多空洞,并发现了植物硅酸体,根据形态综合判断制作地仗时拌入了麦草与麦壳。根据材质分析结果,壁画的制作工艺为:加入了石灰的拌草泥层地仗上涂抹较薄的石灰浆,之后在上面作画。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五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同类科学分析提供参考。

  • 标签: 五代十国 墓葬壁画 材料分析 植物硅酸体
  • 简介:内蒙古阿寨石窟是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特别是窟内现存的彩绘壁画弥足珍贵.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窟内大部分壁画属藏传佛教系统.

  • 标签: 中国 北方草原 阿尔寨石窟 西夏时期 佛教石窟 草原地区
  • 简介:迄今中国境内至少发现有13件塞伊玛—图宾诺式倒钩铜矛,依据骹与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A、B两型,与典型塞伊玛—图宾诺文化同类矛在形制特征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推测年代上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末期阶段,绝对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1600年之间。塞伊玛—图宾诺倒钩铜矛经天山北麓三大河流通道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新疆,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中转,以齐家文化为中介,逐渐作为文化因素的代表器物继续向东影响,北达晋陕高原包括鄂尔多斯地区,东南经关中以至中原腹地及丹江流域。中国境内发现的此类铜矛显然已不具有武器的功用,很可能属于仪礼用品。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及社会对于传入的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的发明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并把这类青铜容器加入了"礼制"的内涵,成就了辉煌的夏商周三代青铜礼乐文明。

  • 标签: 塞伊玛—图尔宾诺 青铜矛 文化传播
  • 简介:正值柴德去世50周年之际,上海三联书店将翻译出版他的系列经典著作,具有纪念和学习的双重意义。对于一般的考古学家来说,在其身后50年的遗作大概只剩下历史价值了。但是,当我们在阅读柴德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写的著作时,仍然可以体会到其巨大的魅力和深邃的洞察力。而在国际上,虽然1960年代欧美的新考古学变革已使柴德所倡导的文化历史考古学范例成为历史的过客,

  • 标签: 史前考古学 柴尔德 变革 代表作 论著 上海三联书店
  • 简介:(一)清代乌什局始设于乾隆三十一年,所铸钱币品种单一,只有小平钱一种版式,在版别上有大小和轻重之分。笔者1999年3月在莎车发现一枚乌什局乾隆通宝背上十穿下大月纹红钱与在和田发现的乌什局背上十红钱相对比多一个下大半月纹;乾隆通宝“通”字也不相同,和田的那枚为三角通。

  • 标签: 乌什局 “乾隆通宝” 叶尔羌局 “咸丰通宝” 形制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