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么鑫哲在《明代民间真容像中文本图像相互模仿与转换的两种模式》一文中认为,文本与图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叙述故事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 标签: 图像 文本 模仿 民间 明代 根本性
  • 简介:20世纪初期的民族危机使西北从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转变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文化疆域.我们不得不转向西北,去寻求“生命线”和新建立新的国家民族观念.对照“万国”我们渐渐明晰了“国家”的概念;抗击侵略,我们才用多民族的中华民族代替了汉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之中,我们便不能简单地将关山月西北写生的行为和创作视为单纯的艺事,其中印证了时代观念的转向,同时,这些作品也隐喻、表述和塑造了新的思想.

  • 标签: 关山月 西北图像 民族观念 写生
  • 简介:两年前,我为洪耀写过一篇题为《“零的突破”》的评论。随着我们交往的加深,认识也在深化,这使我越来越感到,先前写的那篇文章,已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且感到有些观点意犹未尽。于是,就有了写作《再论》的强烈冲动。所谓“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对“观念·弹线”原创性的认识不够。众所周知,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之所以在国际上缺乏地位和影响力,

  • 标签: 原创性 文化意义 “零” 当代艺术 影响力
  • 简介:弘一为民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书家。他的书作在视觉上极为传统,但作为一个'新派智识阶级',背后的理论支撑却具有鲜明的西学特征:他以西方艺术中的'三原则'和'构图'原理阐释中国传统书学中的'章法',极大地拓展了'章法'这一概念的含义,这在书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同时,他对'章法'的布置、对'空白'的运用亦为书法风格史上罕见。他个人的书写曾经历过短暂的心理危机,但最终归于平淡。

  • 标签: 新考案 格式 三原则 构图 空白 字模
  • 简介:民国时期上海艺坛的黄山旅游热,一方面受到清代“黄山画派”尤其是画家石涛的巨大影响.而这些艺术家对于黄山之所以一游再游,除了黄山本身的魅力以外,还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与近代黄山的旅游开发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海派”画家在黄山之游中,留下许多画稿,并由此发展出他们独特的个人风格.因此,师古人与师造化,是近代“海派”画家发展出山水画新风格的两条路径.而在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情境下,海派画家以一种新的“写生”观念,重新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发展出山水画新面貌.

  • 标签: 海上画派 黄山 石涛 师古 写生画
  • 简介:去年秋冬之间,趁到台北举办个展之便,回大陆一行,发觉所谓“架上绘画消亡论”甚嚣尘上,许多艺术家都在谈论这个问题。有好奇的,有忧心的,有不知所措的,有肯定架上绘画的价值而坚持创作的,亦有不屑画架和画笔而迷情于装置或行为艺术的。国内艺坛的空前活跃,自然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思想混乱,我遇到不少感到自己无所适从的艺术家。

  • 标签: 写实绘画 天地 质量 技法 架上绘画 行为艺术
  • 简介:作为当代书法名家的周永健先生(1952-2008),其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已为诸多亲友、同道和学生所称述(详见《目送归鸿:周永健纪念文集》)。然而,作为一位长于思辨、以艺证道的学者的周永健,人们似乎还谈得不多。其实,在大量的艺术创作、图书编辑和书协组织工作之余,周永健还撰写了不少颇有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论文与随笔,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 标签: 周永健 书法名家 艺术成就 组织工作 图书编辑 思想述评
  • 简介:二战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雕塑,更多地由架上走向公共空间.这种功能的转变,是与其对材料的探索、利用同步的:但另一方面,专注于架上雕塑的艺术家,也更为关注自我的生存状态。这两种倾向的流变,带来了现当代欧美雕塑意义模式的转变。

  • 标签: 贾科梅蒂 存在 波普 转换
  • 简介:通过儿童的美术教育,我们希望孩子最终能形成以美术的语言与方法、形式与手段等来表达自我的艺术构想和思想情感,这种表达要求最大可能地以艺术的方式进行,就美术来说,就是要在艺术观念与思想的指导下自由地“说”话,且”说”的话是美的图像与形式结构。针对孩子而言,富有观念与思想的”说话方式“并非每一种的“语式”都是可行的,而必须切合他们特定年龄的心理与认知特点,使其能充分接受、理解、生成并发散。因此,从教学的层面来说,教师必须努力地把观念的传授融入生动的内容、过程和教学形式中,使孩子自然融入,感性理解,活泼参与。

  • 标签: 儿童美术 课堂实录 因缘 艺术构想 教学形式 美术教育
  • 简介:三十多年来,视觉领域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去建立关于身体的叙事,并把这叙事浸泡在各种美学、艺术、精神与视觉的营养汤中,来为屡禁不止的肉身寻找呈现的合法性。遗憾的是,身体叙事的合法性表面看来越是正当,真实的肉身就越是消失在视觉艺术的狂欢与喧嚣中……

  • 标签: 当代摄影 身体叙事 观念摄影 汤中 观看方式 现代性
  • 简介:LOMO相机是上世纪俄罗斯生产的一种傻瓜相机,因为技术的问题,相机一开始就存在着致命的成相错误,比如镜头焦距总是达不到一般的技术指标,画面四周总有一圈圈的模糊,色彩还原也受到影响,致使照片形成一种奇特的偏色,颇像过期彩照的效果,等等。但也正因为这样的一些成相问题,反而促成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影像风格的产生,受到偏爱另类样式与趣味的众多年轻摄影家的喜好,更在年轻人一时成为风气,并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摄影潮流。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现象,我想恰恰就是图像本身的某种"天然"的"不完整性",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影纹。

  • 标签: 当代摄影 影像风格 观念摄影 镜头焦距 不完整性 成相
  • 简介:真正的艺术作品超越并且抗拒我们的智性.它能被感知、体会……却从不能被了解,更难以让人用言词表达其实质与价值.歌德艺术建立于知识之上,其学术的一面构成了它的历史.弗雷德里希·冯·施莱格尔请允许我停留在这卑微的层面上,即让我感觉和感受历史,而不是根据它的首要法则去理解历史.雅各布·布克哈特我们只选择与事先预构的理论相关的事实,尽管一般而言,这样做没错,但是如果我们只选择这样的事实来证实、重复我们的理论,那就不对了;科学的方法应当是去找出那些或许能证伪这一理论的事实.卡尔·波普尔爵士

  • 标签: 之间哈斯克尔 历史艺术史 哈斯克尔艺术史
  • 简介:奎章合的建立,是元代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而讨论奎章阁,就必须讨论到程钜夫和赵孟頫这两个特殊而重要的人物,他们的特殊性在于他们虽不是奎章阁的成员,且在奎章阁建成之前两人业已先後去世,却对奎章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程钜夫影响到奎章阁的形成,赵孟頫则深刻影响到奎章阁成员的书画审美观念

  • 标签: 程钜夫 赵孟頫 奎章阁
  • 简介:20世纪以来,传统中国画向现代中国画变革的过程中,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为代表的传统派坚守中国民族绘画传统的立场和道路,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提出从中国画内部寻求突破和变革,自觉回应着时代变革的追求。由此,他们对传统绘画图式进行了创新性交革,努力建构适合现代人们精神追求的现代中国画图式。无疑,传统派在现代中国画图式探索上尚不成熟,但他们对绘画图式的变革及其绘画图式所体现的对人文价值的“当下性”的关注显示出对中国画现代转换的追求。

  • 标签: 传统派 变革意识 绘画图式 现代转换
  • 简介:当美术被简化为素描、速写和色彩三大块,成为美术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通道时,无形之中人们对少儿美术教育的看法,要么认为美术就是画画,要么过度强调绘画技巧,甚至以“成人化”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今天,我们反思少儿美术教育的同时。

  • 标签: 少儿美术教育 美术高考 活动基地 教育观念 培训机构 对校
  • 简介:为保证我国视觉艺术文化的民族性、国际影响力和创造力,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视觉艺术产品,需要部分美术院校在新的层次上和模式下审慎探索、培育能够更好把握学术领域和艺术市场话语权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拔尖人才。因此,大众化教育时代并举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势在必行。大众化高等教育为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提供了优选生源的规模基础、教育条件的基础和人才成长宽松的环境基础。而视觉艺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受制于许多偶然因素,是综合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将人才培养的观念转变到人才成长的理念上来。

  • 标签: 大众化 高等教育 英才 视觉艺术
  • 简介:曾小凤在《“拥军”的图景——古元〈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中的叙事、形式、风格及观念》一文中以古元1943年创作的一幅木刻新年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为例,通过分析画面的叙事结构、

  • 标签: 《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叙事结构 拥军 风格
  • 简介:格里塞尔达·波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家,她的女性主义理论结合了艺术社会史、精神分析学、符号学、解构主义等多重理论维度,解析了古往今来女性、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建构关系,并从中发现了诸多前代女性艺术史家未能注意到的盲点甚至根本性的误区.在《分殊正典一女性主义欲望与艺术史书写》一书中,波洛克对传统男权化正典进行了独特的重读与重审,也对早期女性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通过女性主义对艺术史的介入,波洛克揭露了性别差异与艺术创作、艺术家与观看这三个链条上细微的体现.本文将围绕《分殊正典》的主要观点,结合作者之前的两本重要著作:《古代女大师:女性、权力与意识形态》及《视觉与差异:女性主义、女性气质和艺术的历史》,分析波洛克如何从全新的女性主义视角解构艺术史上的经典,并采用独到的“艺术母语”重新理解艺术史,从而让女性主义艺术史超越了简单的性别权力斗争,建构了后现代之后女性艺术史的视野,最终将差异、重审、转化融入到当今的艺术史研究当中.

  • 标签: 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正典 女性主义艺术史 解构 反思
  • 简介:格里塞尔达·波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家,她的女性主义理论结合了艺术社会史、精神分析学、符号学、解构主义等多重理论维度,解析了古往今来女性、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建构关系,并从中发现了诸多前代女性艺术史家未能注意到的盲点甚至根本性的误区。在《分殊正典——女性主义欲望与艺术史书写》一书中,波洛克对传统男权化正典进行了独特的重读与重审,也对早期女性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通过女性主义对艺术史的介入,波洛克揭露了性别差异与艺术创作、艺术家与观看这三个链条上细微的体现�

  • 标签: 塞尔达波洛克 女性主义艺术史 格里塞尔达
  • 简介:2006年湖北美术学院筹备成立了视觉艺术基础部①。2009年,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教育部立项。2014年,基础部拟在梳理1+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探讨视觉艺术观念下的造型教学理念,在确立和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同时,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路径,不断推进1+3课题的对接及创新人才计划的实施。本文试图以“合而不同”的教学构想,明晰“通识”与“专识”的课程对接关系,并通过1+3课题计划,逐步推进以教学共识为基点、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其教学路径的课程计划的对接。

  • 标签: 视觉艺术 观念 教学共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