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组间和组内混合设计的实验发现,心理弹性军人个体感知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能力密切相关。在高应激水平下,高心理弹性军人表现出较少的消极情绪;在低应激水平下,高心理弹性军人和低心理弹性军人在消极情绪的体验上无显著差异。此结论说明,虽然在低应激水平下心理弹性并不发挥作用,但在高应激水平下,心理弹性较高的军人表现出较少的消极情绪,受压力环境的消极影响较小,心理复原能力更强。这一发现为在军队心理防护工作中开展心理弹性训练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佐证,心理弹性训练可能成为提高军人心理素质,进而提高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 标签: 高应激 低应激 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 军人
  • 简介:从原始装扮表演出现到歌舞杂戏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的形成有诸多源头,但最主要的两个源头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娱神表演以及宫廷府邸俳优和侏儒的娱人表演。初始形态的原始歌舞和原始装扮表演具有强烈的现实功用性,其本质是人类最为原始和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承担着大量乃至主要的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现实功能,故尚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原始歌舞装扮表演转变成为真正的艺术,必须由人类的表达工具,转化成一种情感表现形式,并将自身实用功能转化为人类的审美愉悦功能。俳优表演的杂戏和滑稽戏,原始宗教仪式歌舞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亦庄亦谐、悲喜交错的艺术原则,开启了戏剧表演先河,奠定了戏剧表演基本规范和戏曲构成基本元素,直接促使了早期以逗乐和喜剧为主的宋金杂剧的诞生。

  • 标签: 戏曲艺术 原始装扮表演 歌舞杂戏 世俗化路径
  • 简介:随着5月18日晚最后一场“中外交响音乐会”的落幕,为期3周的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收官谢幕,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捷克、西班牙、波兰、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的表演团体的艺术家们,奉献了52台精彩纷呈的音乐舞蹈演出,此次音乐节受众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 标签: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发展趋势 民乐 解析 变迁 手法
  • 简介:回族口弦在进入国家非遗保护体系后经历了从生活中的民间器乐、技艺到非遗的"遗产化"过程,保护的实践行为使其传承方式、途径和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呈现了国家非遗代表作回族民间器乐口弦在原生态的村落社区、当下回族日常生活中的传承和保护现状,分析在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 标签: 民间器乐 回族口弦 传承 保护
  • 简介:不同地域的民族舞蹈都是在突出地域性特色。反映当下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代藏族舞蹈的发展和创作,始终离不开传承和创新,离不开深入生活,只有从生活中采撷创作的灵感.用自己对生活真实的感悟。以肢体语言艺术地诠释鲜活的生命价值,赞美生活,热情讴歌时代精神。本文以舞蹈《珠峰绝恋》的创作为切入点,就舞蹈创作如何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略述己见。

  • 标签: 舞蹈创作 时代精神 民族特色
  • 简介:莫言小说以西方世界熟知的文学经典大家的艺术手法作为构造中国现实的建筑经纬,而丰富复杂的中国历史现实、民间艺术、传统文学手法等则成为这一宏大建筑的一块块砖石,构建出一个中西结合的独特世界。作家在迎合阅读期待制造期待受挫这对矛盾中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欣赏者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不断刺激读者已有的阅读先验,又以读者较为熟悉的形式拨通了理想的解码器,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刺激迎合之间保证了其作品强大的召唤力。

  • 标签: 莫言小说 期待视野 期待受挫 外来影响 民族之根
  • 简介:1978年开始出现的走私录音机,是中国内地融入全球电子信息浪潮之中的第一种新型家用电子媒介。在此时期,许多内地民众之所以愿意花费大约一年的工资,去购买一台走私录音机,既与人们日益重视个体自我的日常消费欲望有关,也与人们不满足于内地媒体的传统宣传方式有关。本文认为,走私录音机的流行,不仅意味着共和国时期真正具有市场意义的消费者现代传媒意义的受众诞生,而且还表明,新型电子信息技术电子文化有力催生并推动当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变迁。

  • 标签: 走私 录音机 消费 电子媒介 文化变迁
  • 简介: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南村的地理、人文历史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对该村回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做了分析。

  • 标签: 河南西南村 回族来源 生计方式
  • 简介:不少论者都将孙犁的《荷花淀》茹志鹃的《百合花》这两篇名作做比较,认为两者都是“诗化小说”。本文从“诗化小说”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文学的作品脉络入手,指出很难将《百合花》归为“诗化小说”的谱系。虽然《荷花淀》和《百合花》都是对战争题材的处理,也显然在主流的文学政策和观念之外有作家的独特追求,但是在艺术开掘的不同方向和程度上,两部作品是有所差异的。

  • 标签: 《荷花淀》 《百合花》 诗化小说 战争文学 艺术开掘
  • 简介:中国的文化下乡活动自1997年正式实施,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民族社区文化下乡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就回族农村社区而言,文化下乡较少考虑回族民众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使得文化下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与本地区的回族民俗习惯相冲突,并影响了文化下乡活动在民族地区丰富农村文化的基本目的,所以有必要对这种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

  • 标签: 民族社区 文化下乡 乡下文化 文化冲突
  • 简介:徐克版和于正版的东方不败都脱身原著,把情感的地位升华为氛围建构,但对于受众选择而言,角色的非线性塑造和美学感觉,是两个重要条件.两个东方不败的大热,并非反复叙事的作用,而是文化的“拼贴”迎合激活了主体间性,影像语言在受众那里获得了更有力的意义表达.没有受众传者间的主体间性,没有网络新媒体的助力,这两次改编,难以构成当下如此丰富的应答状态.从文化“拼贴”到文化迎合,从中可窥一个时代的浮动不安.

  • 标签: 《毒战》 主体间性 文化“拼贴” 文化迎合
  • 简介:《中国人的族群认同——四个回族社区的人类学研究》是美国人类学家杜磊(DruC.Gladney)撰写的一部研究中国回族的学术专著,其以人类学的视角,以中国回族为个案,展开对中国人的族群认同这一话题的再思考。通读《中国人的族群认同——四个回族社区的人类学研究》,笔者认为,此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在新理论下重新审视回族,并在对回族族群认同的个案研究中实现对现有学术理论范式的思考拓展。由于研究建立在对多元社区田野实践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理解回族,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回族的一个新视角。

  • 标签: 杜磊 田野 回族 新视角
  • 简介:纵观人类学的研究史,整体性个体能动性的对立关系显而易见。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艺术人类学学者对民间艺人的研究是如何将整体性能动性整合在一起的,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解释和分析各种具体而复杂的问题。

  • 标签: 整体性 能动性 艺术人类学 传播模式
  • 简介:本文从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性的批判出发,进而探究二者艺术观的差异。海德格尔相对,列维纳斯论域中的现代艺术以其反视域和不可筹划等性质而脱离了存在论之整体性,从而成为一种存在中的异在。但也正由于这种异在性,它逃避了在现实和时间中他者的真实面对,沦为一种偶像崇拜。他者的引入可以将这种静止的偶像置入运动,列维纳斯因此强调了批评的责任,并展现了一种亲近的诗学。从异在和他者两条路径出发,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发起了全面挑战,并带动了当代法国哲学和文论的发展。

  • 标签: 列维纳斯 海德格尔 艺术 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