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世纪初的中国电影经历了低回与伤痛,但最终还是破茧而出迎来了暖意袭人的春天。更值得我们欣喜的是:一些电影从庙堂走向民间,真正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并在期间渗透着浓厚的悲悯情怀,我们在那些流淌着脉脉情感的影像中获得了久违的感动。

  • 标签: 中国电影 叙事策略 平民化 悲悯情怀 普通人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个人化"写作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女作家们的"镜城突围"中,陈染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典型"个案"。在陈染的小说,从叙述人的选择、叙述框架、建构女性话语系统等方面,解构传统叙事空间;利用内焦点叙事,意绪化的解构,颠覆性的话语和象征性的意象,使故事的物质形态与意蕴内核充满诗意;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中,呈现出女性文本的审美系统和审美理念。

  • 标签: “个人化” 叙事人 叙事空间 叙述框架 象喻系统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问题已成为前沿性的热点话题。近两三年来,召开了多次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研讨会,学术期刊上的争鸣与探讨也方兴未艾,存在状况、新近走向、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热切关注。但是,文学经验对文学理论的重要作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文论建设若离开中国文学经验,那么只能是空谈,这一点需要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 标签: 中国 文学理论 文论建设 文学经验 全球化语境 热点话题
  • 简介: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除了还原历史以外,更应该从中总结规律、寻求殷鉴.数百年来,之所以对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争议不休,除了它本身是一个缠夹的矛盾结构外,也由于研究者往往对其有关观点和创作状况归类铺陈较多,而对其内在规律、思想核心特别是有价值的殷鉴挖掘、总结较少.笔者认为,尽管李梦阳以复古为旗帜,以重格调和主情为其文学观点之两翼,但只要全面地作一番知人论世的工作,并将其文学观点与其实际运作联系起来考查,就会发现,其文学思想的核心乃在于通过文学进行社会参与,即通过文学复古来振奋士心,制造盛世氛围,为挽救明王朝之颓势、振兴朝纲服务.当他的这种努力与文学自身规律相结合时,便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但当他为了社会参与而从"本诸法"、"祖其格"和因袭模拟等方面违背甚至抹杀了文学自身的规律时,他便得到了在当世和后世屡屡为人诟病的败绩和教训.这种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违背和抹杀有其多方面的主观原因.今天看来,他的教训以及他本人对这个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恰恰又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殷鉴.

  • 标签: 社会参与 自身规律 反思 殷鉴 文学思想 内在规律
  • 简介:2007年3月.44位用法语写作的作家联合签署“向法语‘世界文学’挺进”的宣言,宣布法语“世界文学”的诞生.激起各界对于法语图文学的重新审视。法语“世界文学”概念的出现,是对语言、文学和民族的再度深入诠释,还是新瓶装旧酒,只是简单的类型替换?本文从该宣言产生的背景出发,界定法语文学、法语世界文学、法语外国文学等概念,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宣言和同名文集中所体现出的模糊性.解读法语文学“世界”视角下的中心偏移问题及难以避免的法国性.探讨文学整体统一化和多元化和谐共生的可能。法语“世界文学”应势而出,投石问路,它的理论依据、发展前景仍有待深研。

  • 标签: 法语“世界文学” 法语圈文学 全球化 中心多元化
  • 简介:从1980年代到现在,参加过数不胜数的、各种各样的文学研讨会,有的早已淡忘,有的记忆犹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会风,仔细想一想、比一比,倒真是意味无穷。去年夏天参加的本省一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给我留下的感受和印象,竞那样不是滋味,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 标签: 文学研讨会 作品研讨会 80年代 感受
  • 简介:现代传媒背景下的文学定位金岱今日文学好象该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了:“文学事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二十年前,我们中国人的普通家庭,要买一架收音机也是一件大事,而现在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很快,不少人家又都有电脑了。传媒科技的发展速度,在发达国家的人...

  • 标签: 现代传媒 文学艺术 文学定位 政治文化氛围 大众传媒 传播力
  • 简介:<正>张先瑞在《“寻根”作品刍议》(《光明日报》87年7月14日)一文中指出:近几年西方的文学和哲学冲击着创作,冲击着理论,在文艺各个领域里探索的热潮,赫赫的声势,作用于小说家的头脑,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向西方的理论和创作学习、借鉴,又深感某些同人模仿西方、崇尚“现代派”之无出息。文化界的种种“热”,既给他们新的启迪,又从反面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他们捧读老庄、研究禅宗,想找到一条贯通现代西方与古

  • 标签: 寻根文学 现代派 小说家 文化界 禅宗 张先
  • 简介:近读作家阿来一篇《科技时代的文学》。看到这个题目,读者可能认为作者是要探讨一下什么是科技时代的文学,但通篇读过之后,发现作者想讨论的,原来是传统文学在科技时代的命运,同时表达一下自己复杂的心态与感慨:既不满文学工作者在科技时代的洪流面前固步自封,又对...

  • 标签: 科技时代 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 人的文学 文学工作者 “人”
  • 简介:文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美轮美奂的人间景色到大喜大悲的人间情感,从人生历程的点点滴滴到衣食住行的大事小情,凡此种种,都可以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其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感悟和审美中,文学这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作品,展示给人们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

  • 标签: 文学 衣食住行 人生历程 哈姆雷特 艺术作品 感受
  • 简介:王蒙的文学理念是深刻精辟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他的多元文学观,体现了对作家艺术个性的充分尊重,同时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的胸怀。他的文学观体现了他富有艺术创新的胆识和勇气,以及深刻敏锐的思想和眼界,同时也体现了其文学创作的功力和卓识,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 标签: 王蒙 文学理念 折中 宽容 社会功能
  • 简介:初夏,通州北运河两岸花香飘溢,令人心醉。这里曾诞生了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他高举“乡土文学”的大旗,倾毕生心血,描绘可爱的家乡和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父老乡亲,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京东北运河农村风貌的多彩画卷。

  • 标签: 乡土文学 发展契机 农村风貌 中国
  • 简介:<正>近些年来,报告文学长风日长,动辄二三十万字。有影响的报告文学多为长篇,优秀中篇凤毛麟角,短篇佳作更是罕见。究其原因,恐与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有关。一些作者误以为只有长篇才能更充分地表现社会生活,刻意追求报告文学的全景化,又急于求成,对作品疏于剪裁打磨;或对手中大量的材料不忍割爱;或由于某种考虑有意拉长篇幅。于是,读者对冗长的作品不胜其烦或跳跃式阅读,我自己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常为一些报告文学原稿的拉杂冗长而抱憾。

  • 标签: 我自己 社会心态 编辑工作 跳跃式 日长 社会生活
  • 简介:学界一直在围绕文学语言的规范问题而争论不休,焦点在于:文学语言要不要规范?文学语言能不能规范?之所以会有如此争论,根源在于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创新(有人称之为“陌生化”)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其魅力所在,所以有人理直气壮地声称: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反规范。但问题是:规范和陌生化真的是非此即彼吗?

  • 标签: 文学语言 “陌生化” 文学作品 争论
  • 简介:这是已经成为历史的"‘马桥事件'比好看"的那场"热闹",给刺激出来的题目.当初把它记在日记本上,算是给自己出了一道文学思考题.在热闹的"马桥事件"中,文坛因那一部小说所采用的形式,到底是"独创"还是"模仿",搅闹得洛阳纸贵,而极度冷落了以"词典"形式包装着的小说蕴含本身(直到事件完结也没有几人表现出对小说形式的内容指向的兴趣).

  • 标签: 《马桥词典》 文学 独创 文化小说 小说形式 文坛
  • 简介: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需要有不同的文学作品来反映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国古代市井文学的主要文学样式,经历了从汉乐府、南朝民歌、唐宋传奇、元杂剧到明清小说的变迁,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

  • 标签: 市井文学 传奇 杂剧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