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30年代初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在《现代》为阵地的论争,不是在文学的本体论意义上进行的,而多纠缠于文学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施蛰存作为《现代》的主编和一个有独特审美追求的作家,以文学理性顽强抵御着现实政治的巨大诱惑,在现代文学史上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让后人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历史借鉴.

  • 标签: 疏离文学 政治功利化 《现代》 施蛰存 文艺态度 文学理性
  • 简介:文学史家对文学发展进行书写是中国固有之传统,然而面对现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冲击,在文学史书写首要面对的分期问题上,虽然十分重视却屡现困惑。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沈约、钟嵘、檀道鸾为代表的文学史家在充分尊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辅以时间发展(王朝更迭)为序,作为分期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当今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作用。

  • 标签: 文学史 分期 文学史学 魏晋南北朝
  • 简介:随着中国科幻作品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科幻文学这一小众文类进入评论家和学者视野,他们在科幻文学理论上不断创新和试验,丰富了文论研究角度和案例来源.从新世纪后出版的科幻小说可以看出中国缺乏具有本土特色的完整科幻文学理论,缺乏中国文化特征,一味模仿西方经典科幻作品;科幻文学本身是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其正在努力与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科学和工匠精神、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因此科幻文学创作正在成为创新道路上的大胆尝试者,人伦文化特征的熟练运用正在加入中国科幻作家的创作构思中.

  • 标签: 人伦文化 科幻文学 刘慈欣 吴岩
  • 简介: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到隐喻艺术思维研究,隐喻成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征,而且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是诗学比喻表现的基本形式,隐喻是诗的灵魂。文学作品中隐含的隐喻艺术思维,使作品真正的价值超出文本层面,并且因为它们的隐喻层面的意义而流芳百世。

  • 标签: 隐喻 隐喻艺术思维 文学作品 诗歌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程中,金圣叹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对于戏曲《西厢记》,金圣叹是作为叙事文体来看待和批评的,其精到的见解以及成熟的批评理论对戏曲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批西厢》在思想上突破了传统,为戏曲打开新的视野;金圣叹从文本上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修改使其获得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 标签: 金圣叹 《金批西厢记》 戏曲文学批评 贡献
  •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虑,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对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手稿、创作理论、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源和遗产进行收集和珍藏,这对于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对文化和文学资源的积累,以及从多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研究 价值
  • 简介:北宋仁宗朝庆历之际是宋代士风复振的关捩阶段,也是北宋民族矛盾激化、宋夏战事紧张的重要时期。宋夏战争激发了文人士大夫的忠义爱国情怀,扭转了宋初以来因循持重、清静无为的风气,使庆历之际的士人精神经历了由保守到高扬的嬗递过程,士风重振带动文风丕变,文学创作中充满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忧患意识和爱国情结。

  • 标签: 宋夏战争 庆历士风 文学
  • 简介:本文全面地论述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潮.上半部分描述了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梳理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特定涵义,下半部分论述了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直接就"文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民间苦难的情义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三是从争取爱的权利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 标签: 文学创作 人道主义 女性意识 理想
  • 简介: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理解的偏颇,甚至违背了作品的实际,造成理解的混乱。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理解作品,而不能不顾实际,盲目套搬前人的所谓"定论"。

  • 标签: 古代文学 语文教学 客观性
  • 简介:作为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一枝独秀的美艳“牡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以鬼之“虚情”对己,以人之“实礼”待世,实现了其人生价值追求的最大化.同时,对人性中潜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淋漓尽致地演绎使其不仅在同类文学形象中独树一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审视现实的空间和角度.

  • 标签: 杜丽娘 汤显祖
  • 简介:学习文学史要阅读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对于现代文学课程来说,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从前几届和本届上学期一些同学的学习与考试的情况来看,它仍然是个需要加以强调,必须唤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一些同学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去认真地阅读作品原著,仅从教材、辅导文章等第二手材料中零碎地获取作品的内容、人物、情节或细节,考试时若试题要求结合作品稍有变动,往往就不知所措,或者仍然照搬复习材料上现成的答案,这样,不仅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自然也难以真正学好现代文学

  • 标签: 现代文学课程 文学作品 阅读 课前 课本 复习材料
  • 简介:学位论文是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智慧的结晶,从区域、培养单位以及年份三个角度分析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其学术影响力均不同。论文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三个指标值与论文学术影响力成正比,按区域分析这三个指标结果显示:上海市的影响力最大;按培养单位统计结果为:华东师范大学影响力最大;按年份统计:发文量最多的是2011年,被引频次最高的是2007年,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是2005年。

  • 标签: 成人教育学 学位论文 学术影响力
  • 简介:《大江北去》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是梅洁继《山苍苍,水茫茫》、《西部的倾诉》之后的又一长篇报告文学力作,也是2007年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亮点之一。从女儿般优伤的江湾走来,梅洁怀着“无法告别”的故园之恋,以史诗手笔审视了北中国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全景式地表现了鄂西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调水工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深情讴歌了调水源头人民强劲的韧性和卓越的创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 标签: 报告文学 《大江北去》 童年记忆 故乡情结 文化况味
  • 简介:孔子对《诗经》的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缸涛,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的方法。

  • 标签: 《诗经》 诗可以怨 反抗精神 文学史 批判 联想力
  • 简介:文人聚谈是纵贯六朝的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文人聚谈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魏初"南皮之游"高谈阔论,涉及诸子百家;正始至于晋末的清谈,以玄言佛理为主,亦与文学相关;刘宋的"文义赏会",由玄言佛理逐渐向文学过渡;齐梁的"文章谈义",文学成为主导内容.文人聚谈对当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但直接影响到文学理论批评专著的问世,更促进文学理论的生成.

  • 标签: 六朝 文人聚谈 文义赏会 文章谈义 文学理论批评
  • 简介: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除讲授法外,应该积极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名著名篇导读教学法、诵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法,五法并用,有所侧重,灵活掌握,因文而异.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 标签: 多元化教学法 古代文学 教学质量
  • 简介:在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是主流。虽然历经曲折,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表述,然而仍作为最主要的创作方法指导着这个时期创作,特别是主流话语的创作。一、政治权威话语50-70年代的中国处在一个被称为“泛政治化”的时代.“‘泛政治化’即政治化过度和过量带来的倾斜和失误.一方面是政治文化的僭越性扩张、侵入、冒进和占据了其他生活和文化精神领域,最终成为一种对其它生活和文化精神领域话语的取消和替代;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的参差多态的复合体(多以的共同体)被任务的纳入到政治的有限框架后,其意义也就被缩小了。”

  • 标签: 70年代 新古典主义 主流文学 中国 文学发展过程 创作方法
  • 简介:文章运用城市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有关原理和方法,从土地利用类型入手,以乌鲁木齐城乡交错带内四个乡为着眼点,依据调查资料和实地考察从较微观层面上解析了乌鲁木齐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时段的土地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了一些相关结论.

  • 标签: 乌鲁木齐市 城乡交错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 简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这给新农村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带来了契机,作为享誉20世纪文坛的农民作家赵树理其人其文的特点则为繁荣新农村新文学和当前文艺工作者下乡采风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创作者树立了做人与做文的范本.

  • 标签: 赵树理 人格 文德 新农村文学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