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过去对广告生产造成的社会及个人影响研究,多以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视角,成果颇丰。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将广告生产看作社会过程的一部分,参与建构个人社会进程的研究并不多。不同于过去将广告与消费者、广告与社会放在对立分割位置的研究视角,本研究试图把个体(消费者)看作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中的能动部分。从布尔迪(PierreBourdieu)和埃利亚斯(NorbertElias)社会关系与过程论出发,超越个体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思想,对广告生产与个人'名誉点'相互建构的进程进行批判分析。布尔迪'名誉'及'名誉点'理论,是被国内学界忽视的一对概念。在对卡比尔人社群做人类学考查时,布氏论证了这对范畴。卡比尔人通过名誉点争斗行为主动维护作为集体价值的名誉,并完成名誉再生产,这一过程始终是以个体积极在场和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通过调用个体名誉点争斗行为,参与市场社会价值主导的名誉建构与再生产的同时,也抗争性建构社会与市场价值的博弈空间。由此,广告生产融入并推动着社会的进程。亦可作为布氏'名誉点'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 标签: 名誉点 广告生产 意义再生产与博弈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诺贝特·埃利亚斯
  • 简介:十年前,各类电视谈话节目开始在各个频道成为热播的节目,但几年之后谈话节目陷入了内容雷同、形式单调的僵局,变成观众和荧屏的“鸡肋”;与此同时,Web2.0的互联网社区形态(QQ、MSN、天涯论坛)以其自由互动的传播形态越来越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约从2004年起的电视收视率统计一再表明:年轻人不爱看电视了。在此背景下,热爱上网的电视制作人杨晖提出了“1Tv2.0”的节目理念,“TV2.0的提出,最重要的是要让电视还原到真正以受众为中心”①,具体而言就是让观众成为内容的真正参与者,发起和嘉宾的互动,引领节目的情绪和走向。自2006年6月以来《波士堂》②诞生起始,《波士堂》、《上班这点事》、《谁来一起午餐》、《中国职场好榜样》一系列电视谈话节目正是实践这一节目理念的成果。这些节目大受白领阶层欢迎,并在业界和学术界获得了双重关注和肯定,除了有为数不少的专项研究之外,被电视研究者和电视工作者作为创新案例的参照者更是数不胜数。

  • 标签: TV2.0 媒介融合 电视谈话节目 实验 WEB2.0 节目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