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开展国内首例肺移植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受者成功度过围手术期,术后6个月随访心肺功能稳定,移植肺与冠状动脉状况良好。

  • 标签: 肺移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享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8年来先天性气管狭窄(congenital tracheal stenosis,CT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2001年8月至2019年8月共18年间所有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CTS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本中心气管成形手术的发展历程,予以分为前Slide (Phase Ⅰ)、传统Slide(Phase Ⅱ)、改良Slide(Phase Ⅲ)三个阶段,利用Kruskal-Wallis Test总体比较,百分率的组间比较采用Dunn's Multiple Comparisons Test分析。结果共收治CTS患儿309例,男179例,女130例。手术中位年龄447 d,中位体重9. 0 kg。长段狭窄(>2 cm)241例(78. 0%),短段狭窄(≤ 2 cm)68例(22. 0%)。合并气管分支狭窄79例(25. 6%),合并心血管病理畸形274例(88. 7%)。Phase Ⅰ CTS 11例,死亡2例(18. 2%),Phase Ⅱ CTS 119例,死亡12例(10. 1%);Phase Ⅲ CTS 179例,死亡4例(2. 2%)。在所有18例死亡患儿中,长段狭窄16例(88. 9%),短段2例(11. 1%),因吻合口肉芽增生死亡14例(77. 8%)。结论长段CTS是气管成形手术的主要指征之一,但仍然具有较高的术后死亡率,吻合口肉芽增生等并发症是CTS术后主要死亡原因,改良Slide气管成形术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已成为本中心治疗长段CTS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气管狭窄 气管成形术 改良Slide气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的效能。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胃镜检查的849例年龄≥35岁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从未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者对任何可疑病灶活检;溃疡型病灶于溃疡边缘活检;萎缩区域外,贲门部对白光下呈红色的病灶活检,非贲门部对具有清晰边界或白光下呈白色的病灶活检;萎缩区域内,隆起型病灶中具有清晰边界或顶部有不规则凹陷者活检,平坦/凹陷型病灶中边界不规则或窄带光下呈赭色者活检。此外,可对不符合上述策略但认为有必要活检的任何病灶进行活检。其后根据活检或手术病理,对胃癌高危患者进行胃镜随访,分析该策略对胃部早期肿瘤性病变的检出及漏诊情况,明确该策略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共对548例患者的781处病灶进行了活检。在符合上述策略的327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16处(4.9%,16/327),其中高级别肿瘤10处(3.1%,10/327);而在不符合上述策略的454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仅1处(0.2%,1/454),无高级别肿瘤。该筛检策略对胃上皮肿瘤性病灶和高级别肿瘤的阳性预测值均高于不符合策略而取活检者(4.9%比0.2%,χ2=19.49,P<0.001;3.1%比0,P<0.001)。共有146例(17.2%,146/849)患者接受胃镜随访,随访中发现2处黏膜内高级别肿瘤,符合筛检策略。该筛检策略在初次胃镜检查中检出了84.2%(16/19)的上皮肿瘤性病灶和83.3%(10/12)的高级别肿瘤。结论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可以高效地检出早期胃癌。

  • 标签: 胃镜检查 早期胃癌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睾丸部分切除术(PO)治疗良性睾丸肿瘤的临床疗效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1年7月在本院行睾丸部分切除术的16例良性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析肿瘤标志物、病理和并发症情况,比较睾丸囊性与实性病变的临床特点。结果睾丸囊性病变11例,包括睾丸表皮样囊肿5例,睾丸囊肿6例;睾丸实性病变5例,包括畸胎瘤2例,睾丸间质细胞瘤、异位骨化和结核性肉芽肿各1例。与睾丸实性病变相比,睾丸囊性病变的最大直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睾丸囊性与实性病变患者的年龄、病程、手术时间、肿瘤标志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40.5±28.8)个月,所有患者无睾丸附睾炎、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良性睾丸肿瘤的病理类型多种多样,睾丸囊性病变的大小一般大于睾丸实性病变,PO是一种在技术上可行、安全、能有效治疗良性睾丸肿瘤的方法。

  • 标签: 睾丸肿瘤 睾丸切除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GIST)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实施GIST切除术的80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62例)和开腹组(18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行数据分析,围术期指标采用(±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生存分析,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优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20个月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胃肠间质瘤病灶形态多为椭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形,其中梭形细胞型占比最多(71.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34蛋白阳性率为83.7%,CD117蛋白阳性率为95.0%,DOG1蛋白阳性率为91.3%。结论腹腔镜下GIST切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术时短、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腹腔镜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帐篷螺丝技术在颗上前牙水平向骨增量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就诊于东莞健力口腔医院种植中心上前牙牙缺失拟行分阶段水平骨增量的患者30例。将纳入的30例患者进行编号,随机抽取15例为实验组,其余15例为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帐篷螺丝技术,对照组使用常规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对两组患者进行骨增量治疗,在骨增量后6个月进行种植体的植入,植入4~ 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及种植修复,戴牙12个月后随访,采集种植修复过程中的锥形束CT(CBCT)数据以及永久修复12个月后复查的口内数码照片。使用SPSS 20.0软件对种植体存留率、牙槽骨水平向宽度、红色美学评分(PES)等计量资料来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30例患者随访率100%,种植体无一松动或者脱落,留存率100%。实验组修复完成后12个月PES为(10.8 ± 1.1),高于对照组PES为(9.2 ± 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98,P= 0.013)。实验组植骨术后6个月水平向骨宽度为(7.58 ± 0.27)mm,对照组植骨术后6个月水平向骨宽度为(6.70 ± 0.4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953,P<0.001)。实验组修复完成后12个月水平向骨宽度(7.15 ± 0.44)mm,修复完成后12个月水平向骨宽度(6.24 ± 0.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349,P<0.001)。结论帐篷螺丝技术在颗上前牙牙槽嵴顶水平向骨增量过程中,可获得较理想的水平向骨增量效果及PES。但由于观察时间较短,其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 标签: 单牙种植 帐篷螺丝技术 水平向骨增量 上前牙 红色美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胸科手术患者肺通气期间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降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择期拟行胸科手术且需要肺通气的患者175例,性别不限,年龄≥55岁,预计手术时间≥2 h。于麻醉诱导前开始持续监测rScO2至拔除气管插管后结束。采用全麻、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或全麻联合局部神经阻滞。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和麻醉手术史、手术类型、麻醉方式、麻醉时间、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不良事件(低氧血症、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发生情况。根据肺通气期间是否发生rScO2降低(rScO2绝对值小于65%或较基础值降低大于20%),将患者分为2组:rScO2降低组和rScO2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单肺通气期间rScO2降低的危险因素。结果有107例患者肺通气期间发生了rScO2降低,发生率为6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氧血症是胸科手术患者肺通气期间rScO2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是rScO2降低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低氧血症是胸科手术患者肺通气期间rScO2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是其保护性因素。

  • 标签: 单肺通气 胸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DMRT1)基因变异/倍剂量不足所致的46,XY性发育异常(46,XY DS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4例46,XY DSD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内分泌功能评估、性腺病理及遗传学资料。结果例1为DMRT1基因变异c.332G>T(P.Arg111Met)杂合错义新发变异,因"闭经"于15岁就诊,外生殖器男性化得分(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s, EMS)为0分。DMRT1基因倍剂量不足3例:9p末端依次存在1.2 Mb、5.1 Mb和6.0 Mb片段缺失,其中例3合并5p区域33.3 Mb重复。3例就诊年龄均在1岁以内,社会性别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均因"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就诊,EMS依次为1分、0分、5分。例1和例3内分泌评估提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性腺病理均为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例2提示Leydig细胞功能良好、Sertoil细胞功能欠佳,性腺病理为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例3在18个月龄诊断为性腺母细胞瘤。例4患儿内分泌评估示睾丸功能正常,暂未同意活检。4例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结论在DMRT1基因变异/倍剂量不足的46,XY DSD患者中,前者初诊年龄偏大,后者就诊年龄偏小,性腺功能可表现为从正常到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此类患者存在性腺母细胞瘤高风险,且发病年龄小,对性腺发育不良者应及早行性腺活检。

  • 标签: DMRT1基因 单倍剂量不足 变异 性发育异常 性腺母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肾母细胞瘤侧根治术后第二次手术术中处理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及保定病区肿瘤科收治的13例双侧肾母细胞瘤侧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二次手术术中的处理及围手术期的管理。13例患儿中,男7例,女6例,年龄最大为42个月,最小为5个月。11例为同时性肾母细胞瘤,2例为异时性肾母细胞瘤,初次手术均为侧瘤肾根治性切除术,二次手术均采用保留肾单位肿瘤剥除手术,其中化疗后手术12例,1例未经化疗而直接手术。二次术中11例采用阻断肾蒂血管方法止血,局部压迫止血2例。结果术后3例患儿出现少尿症状,其中1例合并肺水肿及高血压;1例出现单纯性高血压;1例出现尿瘘。13例患儿二次术后病理均为肾母细胞瘤或肾母细胞瘤病;3例患儿切缘阳性,其中2例为肾母细胞瘤病,1例为肾母细胞瘤。结论双侧肾母细胞瘤侧瘤肾根治性切除术后,二次手术须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应精细操作,尽量完整切除肿瘤,避免过度或长时间影响肾脏血运。术后短期内应严格观察出入量情况,监测血压及肌酐变化情况,必要时给予利尿等对症治疗。

  • 标签: 肾母细胞瘤 保留肾单位手术 围手术期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 NMP)修复边缘性供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使用NMP进行6例边缘性供肝体外评估和修复,供肝来自4例心死亡和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记录灌注过程的灌注参数、灌注血气分析及生化检验指标,结合供肝外观等评估边缘性供肝是否适合移植。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记录移植后7 d内肝功能指标、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NMP期间灌注参数稳定,肝动脉灌注流量为110~334 ml/min,门静脉灌注流量为540~1 180 ml/min。灌注pH、PO2、PCO2在灌注0.5 h后基本恢复正常,乳酸水平迅速下降;肝酶水平无明显升高,胆汁pH>7.5。所有供肝灌注均匀,质地柔软,均被用于移植。受者肝移植后恢复情况良好,无一例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或缺血性胆道病变,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及移植物均存活。结论本科室在临床肝移植中应用NMP技术的初步经验提示,NMP用于边缘性供肝的保存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边缘性供肝 常温机械灌注 肝移植 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 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术治疗8 8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将初次手术后3个月之内发生的感染定义为早发性感染,初次手术3个月后发生的感染定义为迟发性感染。所有感染患者行清创灌洗、术后引流冲洗,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根除,如手术后时间不足2年,暂予伤口换药保留内固定;如手术后时间达到2年,评估融合情况满意后可在伤口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评估取出内固定者矫正丢失情况。结果共有60例(0.68%, 60/8 818)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早发性感染11例(发生率为0.12%, 11/8 818),迟发性感染49例(发生率为0.56%, 49/8 8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融合节段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5年是深部感染发生的高峰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最低,综合征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初次培养阴性率较高,早发性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居多;迟发性感染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早发性感染组中9例保留内固定,2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迟发性感染组中5例保留内固定,10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34例手术时间超过2年直接取出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重新植入内固定;另有1例患者因矫正丢失在取出内固定3年后重新植入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取出内固定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冠状面矫正丢失。结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68%,早发性感染发生率较低,迟发性感染较高;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与综合征性脊柱侧凸患者有着较高的感染风险。如果感染在反复清创后无法根除,推荐在术后2年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但仍存在矫正丢失的风险。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感染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唇软组织移位对一期侧唇裂修复设计的可能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行一期侧唇裂修复的52例患儿,男33例,女19例;年龄2~10个月,平均4.6个月。测量方法为直尺和(或)角规直接测量上唇区特定标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分析该组患儿术前、术后即刻上唇区的标记点间点距测量结果。手术采用旋转推进法,术中充分解剖裂隙两侧软组织,复位并重建肌肉连续性。结果52例侧唇裂患儿的测量显示,术后即刻和术前相比,健侧和患侧的标记点间点距均发生改变。除健侧唇高和健侧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外,两侧唇长、患侧唇高以及患侧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唇峰-口角点距,鼻翼基底-口角点距,均较术前有明显延长(P<0.05)。两侧点距的对称性比值计算显示,越远离裂隙区,术前对称性比值越接近1。术后上唇区的对称性比值均接近1,术后对称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期侧唇裂修复术中,上唇区软组织标记点间点距变化不完全符合几何学原则,还受不同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及软组织弹性等生物物理特性影响,手术设计中必须考虑并校正。

  • 标签: 唇裂 鼻唇畸形 一期修复 测量 手术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甲状软骨针记录电极监测神经功能,对比导管(ET)表面电极,探讨该电极的监测可靠性、风险预警性、应用稳定性。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共136例甲状腺手术中涉及的182条神经行标准化监测,针电极与监测导管电极同时记录肌电信号(EMG)参数,对比验证针电极获得的EMG参数特点、神经损伤预警功能以及监测稳定性。结果V1信号中针电极振幅(2 048±706) μV>ET电极振幅(890±406) μV,R1信号平均振幅(2 736±882) μV>(1 563±560) μV(n=182,迷走神经:t=34.078,P<0.05;喉返神经:t=27.063,P<0.05),潜伏期与ET电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迷走神经:t=-1.578,P>0.05;左侧迷走神经:t=-2.868,P>0.05;喉返神经:t=-3.276,P>0.05);ET表面电极中位恢复时间为4 min(2~8 min),针电极中位恢复时间为5 min(3~9 min);8例ET电极出现假阳性结果病例中针电极工作如常。结论针电极具有与ET电极相同的监测功能和效果,且接收振幅显著,信号稳定,无假阳性结果干扰。

  • 标签: 喉返神经损伤 术中神经监测 甲状腺手术 甲状软骨
  • 简介:摘要箱形截面梁桥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剪力滞效应,如果在设计中忽略了剪力滞问题,将会影响桥梁的使用安全。本文在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桥梁设计有限元软件Midas对两跨箱三室连续曲线梁桥建立有限元模型,得到了连续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的一些规律

  • 标签: 剪力滞效应 有限元 单箱三室曲线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本院临床分离的气胞菌中mcr基因的携带情况和基因特征,为临床检测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携带和表达情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对183株气胞菌进行mcr基因检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粘菌素以及多粘菌素对mcr基因阳性气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肉汤接合法和滤纸接合法进行接合转移试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气胞菌中mcr-3基因的存在环境。构建mcr-3携带基因的E.coli DH5α-pGEM-T::pmcr-3菌株以验证其粘菌素耐药表达情况。结果183株气胞菌mcr-3基因的携带率为2.19%(4/183),未检测到mcr-1和mcr-2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携带mcr-3基因的嗜水气胞菌对粘菌素和多粘菌素均敏感(MIC<2 μg/ml);接合转移试验结果显示mcr-3基因无法进行水平转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本院临床分离嗜水气胞菌携带的mcr-3基因属于mcr-3.2以及mcr-3-like变异体,且上下游并未检测到相邻的转移元件。构建的重组菌株E.coli DH5α-pGEM-T::pmcr-3表现为粘菌素敏感表型(MIC=2 μg/ml)。结论我院临床分离气胞菌中存在mcr-3基因,但其在嗜水气胞菌不表达粘菌素耐药性,且暂时未发现支持其可以转移的证据。

  • 标签: 粘菌素 嗜水气单胞菌 mcr-3
  • 作者: 吴道诩 贾晓玉 谭颖 于重燕 程叙扬 金其庄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 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慢性肾脏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4;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肾内科,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 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慢性肾脏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4
  • 简介:摘要探讨建立一种简便易行重血浆置换的枸橼酸钠抗凝参考方案。选择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就诊并接受局部枸橼酸钠抗凝重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3例次,根据枸橼酸钠抗凝的方式分为A组(n=9)和B组(n=10),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无一例因滤器跨膜压(TMP)达到上限或动静脉小壶凝血而提前终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B组患者体内离子钙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且更接近正常目标值,提示B组方案更为安全有效。本研究结果提示局部枸橼酸钠抗凝方案简便易行,抗凝效果理想,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可保证重血浆置换安全有效地进行。

  • 标签: 血浆置换 低钙血症 枸橼酸钠 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总结儿童IBD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87例IBD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发病年龄分为4组,0~<2岁组(36例),2~<6岁组(10例),6~<10岁组(12例)及10~<18岁组(29例),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病理、基因、治疗及预后。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分析。结果(1)87例IBD患儿中克罗恩病(CD)50例(57%),溃疡性结肠炎(UC)25例(29%),未分类炎症性肠病(IBD-U)12例(14%)。(2)发热在0~<2岁组及2~<6岁组分别占78%(28/36)、8/10;腹痛、肛周病变在0~<2岁组中占6%(2/36)及47%(17/36),3种症状在各年龄组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9、40.317、13.130,P均<0.05)。(3)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红蛋白减低在0~<2岁组中更多见,分别占72%(26/36)、31%(11/36)及81%(29/36),各年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19、8.095、11.520,P均<0.05)。(4)0~<2岁组CD患儿病变以累及结肠为主,占85%(17/20),4年龄组患儿病变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20,P<0.01)。≥6岁的CD患儿病变以累及回结肠为主,与<6岁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4/23)比19%(5/27),χ2=9.455,P=0.003]。(5)15例(15/50,30%)CD患儿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11例(11/25,44%)UC患儿可见隐窝脓肿。(6)行高通量基因测序的24例患儿中有12例为基因突变。(7)25例患儿应用全肠内营养。25例患儿应用沙利度胺治疗,其中20例(80%)临床缓解或部分缓解。19例CD患儿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其中14例在应用IFX第6周时临床缓解,应用IFX第30周的维持缓解比例为12/14。(8)0~<2岁组、2~<6岁组、6~<10岁组、10~<18岁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比例分别为64%(23/36)、8/10、11/12、83%(24/29)。结论本中心CD发病比例高于UC。婴幼儿IBD肛周病变发生率较高,且通常合并白细胞、血小板升高及贫血。婴幼儿IBD基因突变可能性大。应用IFX治疗CD临床疗效明确。

  • 标签: 回顾性研究 儿童 Crohn病 结肠炎,溃疡性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科中老年就诊人群维生素D缺乏状况。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就诊的55岁及以上中老年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检测数据,回顾性分析该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维生素D状况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 004例研究对象,年龄55~102岁,平均(71.1±9.7)岁,其中男725例,女2 279例,血清25(OH)D为(17.77±9.92)μg/L,属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55~64岁、65~74岁、75~84岁、85岁及以上维生素D分别为(19.66±9.77)μg/L、(18.34±9.78)μg/L、(16.19±9.51)μg/L、(14.74±10.49)μg/L,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57,P<0.05);全部研究对象血清25(OH)D水平达到严重缺乏程度占21.3%,缺乏占44.6%,不足占23.3%,充足占10.8%。男性维生素D水平由严重缺乏到充足不同程度分别为18.2%、44.8%、25.1%、11.9%,女性分别为22.2%、44.6%、22.7%、10.5%。男女患者维生素D严重缺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0,P<0.05)。结论骨科中老年就诊人群随年龄增长维生素D水平呈下降趋势,严重缺乏者比例逐步增高,是进行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

  • 标签: 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