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历史对学者的热肠经常是无动于衷,生活又变幻莫测。见惯了把异域的主义强扮成百姓自己的需求,见惯了自诩为精英的知识人对百姓的徒劳甚且贻害的启蒙和教育,又深知老百姓虽粗卑无文但并不糊涂,深知黄河冲击的黄土并不会因为欧风美雨而飞扬湿润。因此,我不得不对我以之为生的学科怀持更谦卑的心态。吾国吾民真实的政法需求是什么?

  • 标签: 自由主义民主 老百姓 知识人
  • 简介:新康德主义是康德哲学中伦理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产物。而新康德主义法学,则是以继承和发展康德的法哲学为特征的欧洲西方法学流派,是新康德主义社会哲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从新康德主义法学形成、发展和主要观点中,我们可以从某一侧面把握现代西方法哲学的历史演变与理论线索,对中国的法律现代和法理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 标签: 新康德主义 施塔姆勒 拉德布鲁赫 拉斯克 韦基奥
  • 简介:美国法律现实主义不仅颠覆了传统法律思维范式,而且也在美国社会转轨时期对变革美国法制和法学教育提出了初步方案。这次主要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具有典型美国特色的法律革新思潮对当今美国的法制与法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批判法学、权利法学、程序法学和法律的经济分析等新理论均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现实主义的成分,以致“如今我们都成了法律现实主义者”成了美国法学界的老生常谈。因此,把握法律现实主义是理解美国现代法制和法学精髓的有益视角。

  • 标签: 法律现实主义 美国社会 法学教育 重读 现代法制 现实主义者
  • 简介:<正>法律社会学由于其广阔的视野和全新的研究方法而日益为我国法学界所注目。为了创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社会学理论,了解和借鉴海外法律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和现状,当然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在这方面,英国法律社会学家罗杰·科特瑞尔(RogerCotterrell)的《法律社会学导论》(TheSociologyofLaw,AnIntroduction,Butter-

  • 标签: 法律社会学 法律研究 社会学家 研究方法 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学理论
  • 简介:在法治理想主义路线中,中国民间组织的法治意义被描绘成如下一幅法治秩序的生长图景:在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中,多元的民间组织通过协商、谈判参与立法实践,形成被共同认可的、且对国家法律有支撑和补充作用的“民间法”。法律运行方式亦从全能独断式向参与、协商式转变。然而,如此一幅民间法律治理的理想图景却遭遇到现阶段中国民间组织生长艰难的挑战。与法治理想主义以理想性立场为核心的分析进路不同,法治现实主义更关注法治现实进程及其制约因素,在民间组织等相关问题上,更强调分步推进战略,谨慎寻求得近期行动的可行性及其与远期行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由此,在几个重要方面形成了与法治理想主义不同的理论特点。

  • 标签: 法治理想主义 法治现实主义 民间组织
  • 简介:清末变法修律,摒弃中国传统法向西方国家学习,在救国图存的强大历史压力下,大陆法系的民法典成为制定本国民法的范本。按照当时立法者之一的梅仲协所称,民国民法典“采德国立法例者十之六七,瑞士立法例者,十之三四、而法、日、苏之成规,亦尝撷取一二”。

  • 标签: 民国民法典 法律近代化 法律实践 租佃制度 基层社会 民事习惯
  • 简介:两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各种全球性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国际社会出现了组织的趋势,并推动了现代国际法的发展。①欧洲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正在发展为高度一体的经济与政治实体。欧洲联盟的演进历程,既显示了欧洲区域一体集团的特殊性,也具有当今世界组织趋势的典型代表性意义。③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对欧洲一体进程的历史回顾建立统一欧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卢梭、康德等学者那里,并为后来国际组织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二战结束后,欧洲和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促使这种统一思想付诸实施。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一项关于建立法德煤钢联营机构并向其他欧洲国家开放的声明

  • 标签: 国际法 欧洲联盟 欧洲一体化 组织化 国际社会 成员国
  • 简介: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中同样存在霸权主义与本土之争。主要反映发达国家意志的TRIPS实际上是这种霸权主义的间接体现。目前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发展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相较而言,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一致,维护知识产权保护的本土

  • 标签: 知识产权 国际保护 霸权主义 本土化
  • 简介:社会赏罚在伦理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必须通过杨善抑恶的赏罚手段促使人们从得与失的权衡中去恶从善,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公民。社会赏罚的具体手段有四,即: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大众传媒手段。

  • 标签: 社会赏罚 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大众传媒手段
  • 简介:在乡土社会中,生存秩序是第一位的。在未出现纠纷的日常生活交往中,村民的行事策略是基于现有村落的生产关系与交际网络的清晰理解和准确把握;而一旦出现纠纷,首要的考虑不是对纠纷利益的获取,而是对破坏了的关系网络的修复与生存结构的重组,以保证未来的长远利益。为此,村民需要权衡究竟诉讼会给这样的策略带来什么:积极推动效应还是消极负面影响。选择还是不选择诉讼依赖于特定地域下的社会情境与双方间的互动关系,而非单纯地为了纠纷利益。

  • 标签: 乡土社会 纠纷解决 关系网络 生存结构 司法空间
  • 简介:现阶段,港澳台地区都专门制订了单行反黑刑事法律,对惩治黑社会犯罪作出了具体性规定。目前,“黑社会组织”一词在我国大陆地区还不是刑法名词,立法机关尚未对其进行原则性规定和有权解释。对于黑社会组织的认知,不应人为拔高;对于黑社会组织的理解,不应自我僵化。精确解读“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将有助于科学界定“黑社会组织”。

  • 标签: 黑社会组织 黑社会性质组织 反黑刑事法律
  • 简介:社会契约是一种政治哲学上的理论假设,它声称国家的形成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们为了自由、安全和幸福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社会成员在行动上彼此互相采取负责的态度,承认国家的权威,国家反过来保障和坚持某些道德原则”。这意味着形成共识的人们达成形成社会共同体的愿望,在此基础上与国家签订契约,作出相互间权利、义务的承诺。必须注意的是,社会契约论虽然可广延于古希腊哲学,然而其成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则始于启蒙时期,尤其是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学说。对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而言,国家原本是个既在的东西,然而他们却不满足于将国家看作是一个“给定物”并据此进行分析,相反,他们深入到国家内部,分解国家的组成要素,并以之说明国家形成的动因。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社会共同体 古希腊哲学 政治哲学 社会成员 道德原则
  • 简介:东亚国家形成法治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共同要求。东亚国家形成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内在精神要件则是不同于新教伦理的其他理性文化。由于形成法治社会内在要素的条件和时间不同,东亚国家走上法治社会也就具有指导思想、进程、政府地位和民族性等方面的多元特色。

  • 标签: 法治社会 民主政治 东亚国家 要件 指导思想 条件
  • 简介:我接着高老的发言来讲几句。首先祝贺咱们学报创刊五周年,我很高兴也很感谢有机会参加这个会。严格讲起来,我是诸位的同行,这个名单上介绍我是法工委的,那是80年代初,我在法工委干了八年。但是我后来到《中国法学》干了十年,其中有九年是当《中国法学》主编,

  • 标签: 社会责任 《中国法学》 学者 80年代 工委
  • 简介:传统人权观念认为社会权利不属于普遍性的个人权利,在救济方式上不赋予该权利体系以司法适用性。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整体的人的各种权利具有相互关联性,自由权与社会权不是孤立的两类存在,无法脱离其中的一类权利来抽象地保护另一类权利,于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了社会权利的司法救济,包括集体申诉制度、对公民和政治权利的社会性解释、通过肯定性救济手段给予社会权利以事实上的司法保护与公益诉讼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社会权利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司法救济。

  • 标签: 社会权利 司法救济 公益诉讼 集体申诉制度
  • 简介:本文分析了现代性观念、现代法治以及两者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现代性观念是存在问题的,它遮蔽了社会历史变化的相当重要的复杂性、多样性,容易使人们对社会建设方案出现片面的、直线的、纯粹的理解,容易使人们对社会建设方案的“他者”要素视而不见。尽管“现代法治”作为观念在当下中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而且,对法治现代的总体建设方案大加批评也是徒劳无益的,但是,在“现代性观念”操纵下的“现代法治”观念,依然需要我们对之作出某些“诊断式”的分析说明。“现代性观念”和“现代法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谋”关系,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对“现代性观念”和“现代法治”进行诊断式的分析,并不是反对现代现代法治在中国当下语境中的推进,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现代法治在中国有益健康的展开。

  • 标签: 现代法治 法治现代化 性观念 中国语境 反对 批评
  • 简介:30多年来的中国法治建设无疑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既有的国家"构建主义"法治建设策略则日益显露出其诸多弊端和缺陷,并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和困境,严重制约着新时期国家法治建设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因此,需要实现从国家"构建主义"向国家与社会"双向构建"的转向,从而促进共建共享的治理秩序的形成,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 标签: 构建主义 治理法治化 共建共享 法治中国
  • 简介:<正>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馀姚人。他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被誉为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之一。一、黄宗羲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的社会渊源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不是偶然产生的,其有着深刻的阶级根源和历史背景,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黄宗羲出生在浙东馀姚黄竹浦的一个中等地主官僚家庭里,其父黄尊素在封建官僚群中是比较开明进步的,又是东林党中的铮铮人物。1626年,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被阉党害死在诏狱。1629年,黄宗羲为了报仇雪恨,携带一把利锥和一篇呼冤的文稿上北京去诉讼。他到北京的时候,崇祯即位,已把阉党打倒,奸臣魏忠贤自缢。黄宗羲向崇祯皇帝控告了魏忠贤手下的六个爪牙,这六犯受到了应得的惩罚。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只身入京,为国除奸,替父报仇,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为当时人们所赞许。

  • 标签: 民主主义思想 黄宗羲 启蒙思想 市民阶层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