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黑格尔在哲学中关于“道德-伦理”思想的建构,既是基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梳理和建设,更是基于当时德意志民族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历史演进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所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的“道德-伦理”思想中反观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阙如,可以提醒我们并警惕主观与客观、个人集体与国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三重断裂,特别是从道德与伦理既实现区分、又有机统一之中,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 标签: 黑格尔 “道德-伦理”思想 市场经济 公民道德建设
  • 简介:李猛的《自然社会:自然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自2015年出版以来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具体论题而言,该书讨论的是自然与现代道德世界之形成的关系,但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则涉及古今中西之辩。该书还集中讨论了现代人生活的本质特征,以及人们是如何走向这种生活的问题。同时,该书对于是否"回归古典"等当下热点话题做出了清晰回答,认为回归古典是需要慎重和商榷的。

  • 标签: 自然社会 孤独生活 回归古典
  • 简介:亲属容隐作为正式制度,依法追究一定违法犯罪嫌疑人,以维护法律关系和公共秩序;同时自上而下赋予嫌疑人的亲属以豁免权,保证其豁免举证义务,悉心敦睦伦理。从而对伦理和法律关系,解难,达全。自上而下赋权,则基于并落实伦理权利,即伦理本体内生的对世权,是从和渗透态伦理对应的实体态伦理内、外不同权利义务分化、转移,自下而上内生并落实的对世权,类似于民法物权,不同于自然权利、法律权利、道德权利。

  • 标签: 伦理本体 人性 敦睦伦理 法律关系 亲属容隐 伦理权利
  • 简介:Virtue在中文语域常被译作"德性"、"美德"、"德行"、"德"等,这些译在现代日常汉语中都不够妥当,容易造成"泛道德化"误解。相较于这些常见译,virtue译作"良品"更合适,其反义词vice则可译作"劣品"。"良品"和"劣品"都属于人的"品质"。基于这种思路,通常意义上的virtueethics应归于characterethics(品质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至于时下中文语域的各种"德性"和"美德"话语,其实都流于褊狭。

  • 标签: 德性/美德伦理学 品质论伦理学 品质 德性 美德 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