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启动子是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录中起重要作用。它通过结合决定RNA聚合酶活性的转录因子来控制基因活性。然而,在不能编码DNA的基因之间存在一些区域,曾被认为是“垃圾DNA”。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区域,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了解间隔区变化如何影响转录活性。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技术来探寻启动子间隔区的构象。我们使用光谱仪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计算活性。我们发现间隔序列中“-17”位置的突变体明显地增加转录活性。细菌启动子一直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转录与生物体内的一些疾病有关。我们掌握启动子活性的理论可以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 标签: 启动子,间隔区,-17位置,突变体
  • 简介:摘要主要介绍柳钢棒线型材厂三棒车间生产线25螺零间隔轧制技术在调试过程中逐一攻关解决正常出钢轧制1#轧机不降速导致两条钢追尾、2#飞剪剪切头尾长度不稳定弯曲甚至不剪头尾、精轧活套起落套不稳定及活套起高套、3#飞剪剪切倍尺不稳定脉冲值紊乱等相关问题。

  • 标签: 零间隔轧制技术 轧机 活套 转速 电流 热检信号
  • 简介: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在当今城市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铁具有运行区间有限,行车密度大,对设备条件要求高等特点,在实际运行当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列车运行间隔,优化线路运行状态以适应当前的行车条件,使轨道交通运营可以达到安全、准时、速度和舒适的目标。

  • 标签: 地铁 间隔行车 调整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流行高峰间隔法”在金秀县的应用效果,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比较流行高峰间隔法应用前后各13年年平均麻疹发病率。结果金秀县从1985年起实行儿童计划免疫后,随着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不断提高,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但是还出现每3~4年的流行高峰,1989~2001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9.02/10万。从2001年起应用自治区的“麻疹流行高峰间隔法”,采取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主要措施控制麻疹,取得了良好效果,消除了每3-4年出现的一次流行高峰,麻疹发病率也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2002~2014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2.15/10万,2009~2014年未出现麻疹流行高峰年。结论金秀县历年麻疹发生率相对较高,且3~4年存在一次发病高峰期,采用“麻疹流行高峰间隔法”进行预测甄别麻疹暴发高危县,采取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主要措施控制麻疹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金秀县 麻疹流行高峰间隔法 控制麻疹效果
  • 简介:西沟石灰石矿采用气体间隔器底部间隔装药的方法进行了爆破试验,通过一年半的研究应用结果表明。气体间隔器底部间隔爆破能降低爆轰压力峰值,使爆破能量均匀传递,能够一一改善爆破效果,减少大块率,提高了块矿率,降低了炸药单耗,进一步提高电铲作业效率。

  • 标签: 气体间隔器 爆破 炸药单耗 块矿率 产装效率
  • 简介:以Boeder的“五线索二择一”任务为研究范式,探讨线索效度间隔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线索效度间隔为0.04时,被试采用“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次数处于随机水平,随着线索效度间隔的增大.被试采用“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次数明显高于随机水平;对立线索信息不同,线索效度间隔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也不同。

  • 标签: 线索效度间隔 “采纳最佳”启发式 对立线索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100例患儿均一次封堵成功,术后1d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现象。尿常规检查无血尿、无溶血现象。随访1~12个月,无封堵器移位发生,术后患儿肺动脉压正常,右房不同程度缩小,患儿左房不同程度增大。心电图复查,无一例异位心律失常者。T波降低有10例患儿,无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房间隔缺损实施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治疗 小儿房间隔缺损 疗效
  • 简介:通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漏斗型、窗型、管型和囊袋型(膜部瘤型)。从病理上室间隔膜部瘤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室间隔膜部瘤是心脏膜部间隔向右侧心腔囊袋状突起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而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是室间隔缺损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由于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膜部瘤 堵闭 封堵器 介入 多孔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的近期预后因素。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5例AMI合并VSR患者,根据患者发病后的存活期分为两组S组(存活≤30d,34例)和L组(存活>30d,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存活期≤30d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制定AMI合并VSR患者的近期预后危险评分。结果S组与L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女性、Killip分级≥Ⅲ级、前壁心梗、无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发生在近心尖部和AMI发作至VSR确诊的时间(AMI-VSR时间)≤4d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Killip分级≥Ⅲ级、前壁心梗、不合并糖尿病、无室壁瘤形成和AMI-VSR时间≤4d均为AMI合并VSR患者存活期≤30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I合并VSR患者存活期≤30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Killip分级≥Ⅲ级、前壁心梗、不合并糖尿病、无室壁瘤形成及AMI-VSR时间≤4d,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更积极有效的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穿孔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室间隔缺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VSD封堵术已趋成熟,对其并发症及安全性,其术后的护理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新生儿房间隔膨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4例NASA患儿的超声心动图结果,统计房间隔膨出瘤的平均基底宽,平均膨出高度等。结果14例患儿房间隔膨出瘤平均基底宽9.6±1.0mm;平均膨出高度约为7.8±1.3mm。I型房间隔膨出瘤有12例,为局限性房间隔膨出瘤;2型房间隔膨出瘤有2例,为弥散性房间隔膨出瘤,表现为整个房间隔回声减弱,可见筛孔样瘤体。彩色多普勒可见4例患儿穿存在房间隔膈血流(I型2例,II型2例),均为左向右的红色穿膈分流信号。结论心脏彩超可以准确的诊断新生儿房间隔膨出瘤,由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房间隔膨出瘤瘤体内容易形成附壁血栓,一旦脱落后易造成血栓栓塞。巨大的房间隔膨出瘤也可以造成心室流出道的梗阻,因此早期诊断心房膨出瘤十分重要。

  • 标签: 新生儿,房间隔膨出瘤,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房间隔膨胀瘤(ASA)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德国西门子公司G60型、美国飞利浦公司M2540A、美国GE公司LOGIQ-P6、日本东芝公司Aplio4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房间隔膨胀瘤(ASA)诊断准确率为90%以上。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检出房间隔膨胀瘤(ASA)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30例有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另回顾性选择2006~2007年30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等情况。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长于被动固定电极组,但无统计学意义,X线曝光时间长于被动固定电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P<0.01有统计学意义。起搏阈值、感知、阻抗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均无明显变化,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安全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主动固定 螺旋电极 右室间隔部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脉动脉间隔缺损患者的症状特征以及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主脉动脉间隔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56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6例患者治愈25例(占44.64%),有效20例(占35.71%),部分有效8例(14.29%),无效3例(占5.36%),治疗有效率为94.64%。结论主脉动脉间隔缺损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对确诊的患者不仅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还要定期做好检查工作,为健康成长做好保障。

  • 标签: 主脉动脉间隔缺损 症状特征 临床治疗分析。
  • 简介:摘要地铁平台结构的隔震设计一直备受关注,科学合理的隔震结构设计能够减轻地铁系统平台的震动以及提高隔震效果,由于传统隔震效果造价成本高以及隔震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满足现代地铁系统平台的要求,层间隔震结构形式作为新型的结构形式,能够较好的弥补传统隔震结构的不足以、解决竖向刚度突变以及减震效果明显等优势,在现在的地铁系统平台建设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介绍层间隔震结构设计并通过仿真分析来解释层间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经济性分析,希望能够对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 标签: 地铁 层间隔震 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