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知府制度作为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中间环节,是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数十年来,由于诸种原因,学术界对知府制度的研究,却极为冷漠。为此,笔者不揣翦陋,试对清代知府制度作初步的探讨。一、知府制度的渊源知府是地方府级政权的长官,但知府与府的发展并非同步。后者早于前者,前者来源于后者。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以府命名,始于唐代,“隋以前,未有府之名。其以京都称府者,自唐始。”唐代的府分三种:都督府、京都府与都护府。都督府为军区性质,都护府为少数民族区最高行政机构,此二者与后世的府无因缘关系,惟有“京府”,可视作后世府之源。唐代“京

  • 标签: 督抚 行政制度 行政机构 都督府 地方行政 知府
  • 简介:清代核雕在继承明代核雕审美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康乾盛世造办处的兴起对工艺美术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宫廷的喜好间接波及到民间;民间之流行,也直接影响到宫廷。因宫中造办处的工匠皆来自于民间艺术家,奇思妙想是他们的特长,满足宫廷需要、取悦帝王是他们艺术行为的目的。然而清代核雕受明代才子魏学洢之《核舟记》影响极深。虽然明代核雕今已不复存在,但却不能抹去,可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当今博物馆中可见清代核舟作品的各种百变不离其宗的造型和简刀人物雕刻,良莠不齐。

  • 标签: 核雕 康乾盛世 魏学洢 造办处 民间艺术家 陈子
  • 简介:清代皇城祈雨庙,包括时应宫、宣仁庙、凝和庙、昭显庙。这四座神庙除时应宫现已无存外,其它三座庙均留有遗迹。时应宫,亦称龙王庙,原址在现在的中南海紫光阁北面。宣仁庙,亦称风神庙,坐落于紫禁城外东侧北池子大街最北端路东。凝和庙,亦称云神庙,与宣仁庙并排,坐其之南。昭显庙,亦称雷神庙,坐落于紫禁城外西侧北长街路西。今天,

  • 标签: 祈雨 皇城 清代 紫禁城 神庙 龙王庙
  • 简介:虽然法律史学界已经在古代是否存在地方立法这一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关于古代地方立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细致,没有进一步挖掘古代地方立法的背后蕴含的经济、文化、社会因素。清代的地方立法数量众多,立法技术成熟完善。笔者将选取清代地方制定颁布的禁毁戏剧法律为研究对象,尝试揭示清代地方立法的特点,并深入分析文化意蕴。

  • 标签: 地方立法 人存政举 法律多元 清代
  • 简介:“民折官办”是清政府针对漕粮征派的一种政策变通。清代征漕“例不改折”,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具体问题,清政府在一些特殊地方实行“民间折征,官为采办”,并渐次推广;康熙时施行于河南,乾隆时推行到南方州县。然而清代政策变通具有守旧中求变、施变中仍旧的特点,因此“民折官办”的实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不变旧制、朝廷利益至重的前提下,原额不可变,本色上纳不可废,故此变通所带来的解决问题的成效十分有限。又因变通的目的在于完额,中央和地方均寻求简单可行的办法,故难免出现脱离实际等状况。最终在漕粮征派需要彻底改革时,“民折官办”未能成为改革的有效借鉴。“民折官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代政府政策制定、实施及变通的特点。

  • 标签: 清代 漕粮 民折官办 政策变通
  • 简介:明清时期,徽商不仅致力于徽州本土的文教事业,还纷纷在侨寓之地创办书院,以为相从旅邸的子孙、就学成名计,而汉口紫阳书院则是其中的典型,汉口紫阳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和徽商"贾而好儒"的产物.从汉口紫阳书院的创建、功能及经费的经营中可以窥探明清商人书院与传统书院的不同特点.

  • 标签: 徽商 汉口 紫阳书院
  • 简介:清代前期小清河为患严重,康熙年间山东主政者主要进行了两次大的治理工程,两次治河各有得失,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持久。缺乏一个专司小清河事务的管理机构,政区地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地方官彼此扯皮、百姓肆意决堤,以及鲁北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是小清河治理成效甚微的主要导因。

  • 标签: 康熙年间 小清河 整治
  • 简介:王士禛在有清一代主持风雅数十年,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云":国家文治轶前古,扢雅扬风,巨公接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公以诗鸣海内五十余年,士大夫识与不识,皆尊之为泰山北斗。"①诗名如此显赫的王士禛,也颇受康熙青眼。

  • 标签: 王士禛 诗文 康熙 考论 交往 朱彝尊
  • 简介:雍正帝迫其同母弟皇十四子改名,导致后世学者多怀疑皇室玉牒尝遭窜改而伪造"胤禵"一名。问题的关键,亦在汉文化素养高又不忘满洲传统之康熙帝如何为皇子命名,而其读音又应如何。雍正帝虽略改玉牒,但对早年起居注册则未加改动。

  • 标签: 康熙 胤禛 胤祯 玉牒 史料辨识
  • 简介: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四书集注》一部,9行17字,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板心上刻'大学'等四书名,下刻页码。此书不分卷,卷端无大题,此书名为本馆自拟。书前有宋淳熙己酉年朱熹撰《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另有《论语序说》、《孟子序说》,无刻书序跋。其中,《中庸》第26页'眩'字缺末笔;《论语·泰伯》第22页'弘'字不讳。此书共8册,第1册卷端题:大学/闽安溪李日炽省甫辑/甥德化邓元重仲慈。婿晋江黄式让允人、男光墺广卿、光型仪卿仝较定正字。李日炽及子光墺、光型均为康熙间人。除此之外,书

  • 标签: 《四书集注》 卷端 中庸章句 李日 安溪 仪卿
  • 简介:康熙帝晚年,一直为尚未解决储位问题倍感焦虑,而大臣们在此关键问题上的态度和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康熙帝对其信任与否,所做惩处宽严与否的一个分水岭。

  • 标签: 康熙帝 关键问题 大臣 十七年 宽严 大学士
  • 简介:A2014年3月8日,欧洲传来一条重要消息——法国波尔多阿兰·布里斯卡迪厄(AlainBriscadieu)拍卖行拍出两件清王翚《康熙南巡图》第六卷残本,两件残本成交总额为189万欧元(含手续费)。据称,此两件拍品由以电话竞标方式参与的同一位中国藏家购得。此前两件拍品的预估价分别为40万~60万欧元以及35万~50万欧元。

  • 标签: 康熙南巡图 王翚 法国波尔多 卡迪 香港苏富比 阿兰
  • 简介:康熙时期的宫廷西洋传教士时常为在华天主教事宜陈情言事。鉴于朝廷处理公务有固定的文书和流程,西洋传教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上疏言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结合中西文献,考察1692年西洋传教士上疏请旨容教的过程,并认为,西洋教士上疏言事因循朝廷已有规定和程序,偶有违例。康熙朝传教士重视上奏权,这与皇帝处理政务的习惯以及对传教士的态度有关,也是西洋人争取任职钦天监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宫廷传教士 康熙 上奏权 文书流转 钦天监
  • 简介:一百零九只石元宝在阊门外山塘街附近发现一处踹布公所旧址,在上塘街附近找到一条名为"踏布坊"的小巷,还在古旧商店里看到一只踏布用的石元宝等。所有这些,引发我翻检搜集了清代康、乾盛世苏州棉布业和踏布坊的种种旧事。旧时的棉布,靠手工生产,大都是农村家庭副业,称大布、梭布或土布,由布号商人收购加工后销售。明末清初,棉布贸易中心由松江转移

  • 标签: 棉布 苏州 清代 明末清初 元宝 故事
  • 简介:摘要:有清一代,西安始终为一西北重镇。全观其地理位置,西安为周秦汉唐之都,在西北行政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此外,在清代国防体系构建中,利用西安城构筑的边防战线可抵御西北蒙古准噶尔的分裂力量和西南的抗清势力。因此加强西安地区军事力量是稳定地方的必要举措。西安将军作为地方驻防八旗部队的最高首领,建制历经 200余年,对于地方驻防具有深远的影响。其职能的行使对于震慑地方、保持八旗武力等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 标签: 清代 西安 西安将军 八旗驻防
  • 简介: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学界对清代卫所制度的研究著述颇丰,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区域性的局部探讨或个案层面的微观分析,缺乏全国层面与贯穿整个清代的宏观研究以及整体的理论概括。对于清代卫所裁并府厅州县的数量统计及具体卫所的列举上,虽然也有一些先行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少数几个史料记载比较丰富的区域和时段,重复研究较多,而对于其他一些卫所裁并资料相对欠缺的地区和时段则少有问津。因而从全国范围和整体角度来看,这些数量统计都不彻底和完整。未来,需要更多的宏观研究,通过研究清朝裁并卫所的整个过程,分析中央与地方对待卫所裁并的不同态度,探讨其对于清朝的行政区划、行政管理、财政税收、屯田经济、文化教育、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等产生的影响,评价其整体的意义。

  • 标签: 清代 卫所 裁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