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笑气(一氧化二氮)因价格低廉、容易获得,目前存在滥用情况。本文探讨1例吸食笑气致脊髓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四肢麻木、步态不稳,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颈椎MRI提示颈髓(C2-6)侧索及后索内节段性异常信号;神经电生理检查示四肢周围神经损害。经补充维生素B12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临床医生诊断脊髓急性联合变性,尤其患者无消化道疾病、节食、营养不良等情况时,需仔细询问有无吸食笑气史,避免漏诊。

  • 标签: 吸入剂滥用 中毒 笑气 一氧化二氮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间在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因持续或反复过伸脊柱后儿童脊髓损伤病例资料,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损等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回顾分析两组脊髓损伤病例的年龄、损伤后症状及演变、神经损伤情况、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预后及并发症等数据,总结这一类型疾病的特征。结果共有44例儿童发生儿童过伸性脊髓损伤,年龄分布在3~10岁,95%的患儿<8岁且为女童。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与不完全脊髓损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舞蹈训练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特征为持续或者反复过伸脊柱过程中出现腰腿疼痛、下肢无力或感觉异常,随后短时间内症状进行性加重至截瘫。相关血液、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脊柱无骨折及脱位,MR检查显示胸腰段脊髓髓内弥漫性水肿高信号影。完全性脊髓损伤患儿占比达60%,预后差,后期脊髓萎缩,并发症多。结论10岁以下的儿童在反复过伸脊柱后可发生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完全性损伤患儿预后差,并发症多,因此预防这一类型的损伤最为重要。

  • 标签: 脊髓损伤 儿童 疾病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PAHSCI),又称为儿童下腰瘫,主要发生在儿童下腰训练中,多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PAHSCI患者终身残疾,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目前国内外均缺乏PAHSCI相关诊疗指南,很多专科医师对此类损伤的预防、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等认识不足。PAHSCI早期神经症状不典型,未引起重视;患者就诊过程中易误诊,同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预后差、并发症多。因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等组织国内相关专业专家,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共同制订了《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诊疗指南(2022版)》。本指南从PAHSCI的诊断、发病机制、神经功能评估、治疗、预后评估、并发症及预防等方面提出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规范PAHSCI诊断、治疗及预防。

  • 标签: 儿童 脊髓损伤 诊疗准则 指南 过伸性损伤
  • 简介:高海拔或高空环境大气压力降低对人体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大气氧气分压降低所引起的缺氧及低气压的影响。两种影响同时发生,但低氧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威胁。低氧分压使氧的弥散速度减慢,以致供应的氧不足,干扰机体的氧化反应,造成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导致部分人群出现以缺氧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 标签: 低压低氧 生理功能 急性 脊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85例SCD住院确诊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27.4%(93/339)]低于感觉神经传导[45.9%(107/233)](P<0.001);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传导速度更易受累[22.7%(53/233)比4.7%(11/233),P=0.001]。针极肌电图下肢较上肢异常率更高[31.9%(59/185)比5.7%(5/87),P<0.001],自发电位有无与病程、神经功能评分无关。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率[80.8%(118/146)]高于上肢[61.1%(77/126)](P<0.001),SEP异常率[71.7%(195/272)]高于周围神经[35.0%(200/572)](P<0.001)。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率为15/16。神经功能评分与腓总神经波幅、N9、N20潜伏期有相关性。结论电生理检查提示SCD患者后索损伤较周围神经损伤更常见,感觉重于运动,下肢重于上肢,感觉神经轴索较髓鞘损害更常见。电生理检查对SCD的早期诊断、神经系统定位、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亚急性联合变性 肌电图 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骨科较常见的严重创伤,具有高度致残性。总结我院骨科32例急性脊髓损伤应用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的患者的护理体会,发现及时准确大剂量使用甲强龙,配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细致入微的护理,对恢复脊髓功能具有显著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联合益髓汤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急性脊髓的临床疗效的观察,目的在于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经济且安全性高,能早期阻止病情进展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方法抽取在2009年1月-2014年8月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脊髓临床患者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联合益髓汤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是接受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痛觉、触觉评分,及肌力、感觉、自主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并发症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急性脊髓患者行进行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联合益髓汤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能够改善患者的复发率及致残率,临床值得积极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脊髓炎 鞘内注射 益髓汤 甲基泼尼松龙 地塞米松 疗效观察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脊髓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观察。方法:此次研究选取起始2021年12月,终止2023年1月,期间共计收治此类患者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40例观察组,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不具备显著差异性,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脊髓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进而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脊髓炎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021年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中非脊髓灰质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的型别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21年河南省报告的529例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对其进行病毒分离,其中NPEV阳性毒株进行VP1区域序列测定,使用MEGA5.1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遗传进化树。使用Excel2016和SPSS26软件对流行病学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529例AFP病例粪便标本共分离出30株NPEV,分离率为5.67%(30/529),其中A组和B组病毒各分离出15株,未分离出C组和D组病毒。A组包含6个血清型,以柯萨奇病毒A组(coxsackievirus A,CVA)2型和CVA6为主,B组包含3个血清型,以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 B,CVB)3型为主。人群分布中,5岁以内的儿童NPEV的分离率最高,为76.67%(23/30),男女比例为1.51∶1。地区分布中,A组病毒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中部、南部和西南部,以CVA2和CVA4分布最为广泛,B组病毒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中部、北部和西南部,以CVB3为主。时间分布上全年除1~2月以外均能分离出NPEV,整体呈现春夏季高发,秋冬季低发的流行特征,其中A组病毒高峰期在5月份,B组病毒高峰期在6~7月。结论2021年河南省分离的NPEV以B组CVB3为主要血清型,NPEV的病原谱以及地区分布相比2018—2019年发生了显著变化,后期应当密切关注当前NPEV的流行趋势,为AFP的诊断、监测以及维持河南省无脊髓灰质的状态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急性弛缓性麻痹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柯萨奇病毒B组3型 分子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9年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非脊髓灰质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的型别及分布情况。方法2019年河南省共报告AFP病例513例,每例病例采集双份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NPEV阳性毒株进行VP1基因扩增和测序鉴定,序列的比对以及遗传进化树的构建通过MEGA5.1软件完成。使用Excel 2016和SPSS19软件对NPEV阳性毒株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513例AFP病例中共分离出39株NPEV,分离率为7.60%(39/513),其中18株为A组病毒,21株为B组病毒,A组和B组病毒均包含7个血清型,未分离到C组和D组病毒。A组中以柯萨奇A组病毒(coxsackievirus A,CVA)4型和CVA16为主,B组中以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11型为主。NPEV阳性毒株之间的核苷酸一致性为67.4%~100.0%,与原型毒株核苷酸一致性为71.4%~85.6%。NPEV主要集中在7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当中,分离率为84.62%(33/39),男女性别比为2.07∶1,分离率在不同年龄组之间以及不同性别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病毒中CVA2、CVA4和CVA16分布比较广泛,B组病毒中Echo3、Echo11和Echo30分布比较广泛。时间上除1月份以外,全年均能分离出NPEV,其中A组病毒主要发生在4~7月,分离数占到全年的66.67%(12/18),B组病毒主要发生在9月,分离数占到全年的28.57%(6/21)。结论2019年河南省分离的NPEV以B组Echo11为主要血清型,病原谱、地区分布以及不同年龄NPEV的分离率相比2018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监测,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控,有效减少AFP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弛缓性麻痹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分子鉴定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人文关怀护理对急性脊髓患者心理状态及双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48例急性脊髓患者,随机分组各24例,观察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施以运动疗法联合人文关怀护理)的干预结果。结果:研究组的双下肢肌力分级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可改善急性脊髓患者心理状态及双下肢肌力,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运动疗法 人文关怀护理 急性脊髓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宫颈(acutecenricitis)多见于产后、剖宫产后引起的宫颈损伤,人工流产术时及一些宫颈手术时扩张宫颈的损伤或穿孔,以及诊断性刮宫时宫颈或宫体的损伤等,病原体进入损伤部位而发生的感染,如产褥感染、感染性流产等。不适合的子宫托或阴道内塞棉球等异物,也可由冲洗的化学性刺激引起。宫颈血肿可发生于锥切后。常见的淋菌和衣原体累及宫颈管内膜腺体。链球菌、肠球菌等可直接引起急性宫颈或继发于子宫内膜感染。链球菌及葡萄球菌侵入宫颈较深,进入宫颈的淋巴通道,可引起盆腔蜂窝组织

  • 标签: 急性宫颈炎 病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盆腔是指盆腔内子宫、输卵管、卵巢、盆腔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其中主要是输卵管炎症,波及卵巢、子宫、盆腔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目的讨论急性盆腔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要求足量、及时。若病情不太严重可选用青霉素、链霉素;若病情严重则需选用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疗效好。

  • 标签: 急性盆腔炎 护理
  • 简介:摘要急性胰腺(acutepancreatitis)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及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本病在病理上分为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大类,前者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的90%,病情较轻,经适当治疗3~7d内症状消失,预后良好;后者少见,但病情复杂,常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休克、心衰、呼吸窘近综合征、腹膜炎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常是猝死原因之一,病死率可达50%以上。引起急性胰腺的病因很多,胆道疾病(国内)和酗酒(国外)是主要原因。其次,局部手术与创伤、影响胰腺分泌的某些药物及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等变可引发本病。急性胰腺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列因素有关①胰液分泌增加;②胰液排泄受阻而潴留;③胰腺血循环障碍;④生理性胰酶抑制功能减弱。

  • 标签: 胰腺炎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