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使用单甲状腺腺叶切除+对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具体效果。方法6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使用单甲状腺腺叶切除+对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术后复发几率为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甲状腺腺叶切除+对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效果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了较低,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 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 对侧肿物切除 大部切除术 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行源CT检查的400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发现冠状动脉先天变异者为350例,其中男性240例,女性110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8岁,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主要观察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起源、走行与分布。结果350例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包括左右冠脉主干起源变异165例,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60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40例、左回旋支与左前降支双开口20例、副冠状动脉10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30例,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发育不良21例;左冠脉主干、前降支、右冠脉动脉畸形并畸形血管多发动脉瘤1例;右冠脉扩张并左室瘘一例,冠状动脉瘘20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者18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和(或)前降支10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并左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降主动脉—肺动静脉瘘一例,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及左侧胸廓内动复杂动静脉瘘1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52例。结论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变异血管分支细节,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变异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前言先天性脊柱凸(congenitalscoliosis,CS)伴高肩胛症(Congenitalelelvationofthescapula,Sprengel'sdeformity)是一种少见而复杂的先天性发育畸形.Tsirikos等[1]分析了537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肋骨、胸廓及肩胛畸形,在497例CS患者中43例(8.6%)合并高肩胛畸形.Cavendish等[2]报道的100例先天性高肩胛症患者中,有39例(39%)伴CS;与单纯的先天性高肩胛症或CS相比,CS伴高肩胛症的临床评估及手术策略更加复杂,现对这种复杂畸形的临床评估与手术策略作一综述.

  • 标签: 先天性高肩胛症 先天性脊柱侧凸 临床评估 手术策略 先天性脊柱畸形 先天性发育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先天性脊柱弯静脉输液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100例住院先天性脊柱弯输液患儿家属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患儿家属心理需求主要有希望静脉穿刺技术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好、希望24小时有医护在身旁、饮食方面的指导、能得到舒适的就医环境和了解药物作用及其副作用,均占88.8%以上。结论护理人员应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以便患者很好的的配合治疗,从而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 标签: 住院处 先天性脊柱侧弯 患儿及家属 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脊柱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脊柱弯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护理的相关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满意率比对照组高,数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天性脊柱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先天性 脊柱侧弯 围手术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脊柱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脊柱弯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护理的相关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满意率比对照组高,数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先天性 脊柱侧弯 围手术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单通道内镜(uniportal endoscopy,UE)下单椎板切开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通过UBE或UE进行ULBD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资料,男36例、女46例;年龄(63.3±7.5)岁(范围47~81岁)。UBE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3.2±7.6)岁(范围47~81岁);UE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3.5±7.5)岁(范围48~80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第1天、7天、1个月和6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计算手术前后的硬膜囊面积、入路关节突关节切除角度、盘黄间隙减压率和骨性隐窝减压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组手术时间为(63.1±7.0)min、住院时间(3.9±0.9)d;UE组分别为(61.2±6.2)min、(3.7±0.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P=0.195;t=1.24,P=0.217)。UBE组的腰腿VAS由术前(7.19±0.97)分降至术后第1天(3.43±0.63)分、第7天(1.71±0.60)分、1个月(1.33±0.48)分和6个月(1.36±0.48)分(F=352.29,P<0.001);UE组的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6.85±0.89)分降至术后第1天(2.45±0.75)分、第7天(1.75±0.59)分、1个月(1.33±0.47)分和6个月(1.28±0.45)分(F=291.44,P<0.001)。术后第1天UBE组的腰腿痛VAS高于UE组(t=6.41,P<0.001),术后第7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6)。UBE组的ODI由术前66.62%±4.98%降至术后1个月21.81%±2.61%和6个月11.62%±2.31%(F=1991.35,P<0.001);UE组由术前64.35%±5.16%,降至术后1个月22.85%±3.26%和6个月11.15%±2.86%(F=1931.18,P<0.001)。术后UBE组的硬膜囊面积为(135.1±10.0)mm2大于UE组的(120.9±10.4)mm2(t=6.30,P<0.001)。术后UBE组的入路关节突关节切除角度为69.3°±4.9°小于UE组的94.3°±4.1°(t=-25.00,P<0.001)。两组同的盘黄间隙减压率分别为39.0%±3.0%和38.7%±3.3%(t=1.52,P=0.134),对分别为41.6%±3.3%和22.8%±3.2%(t=26.32,P<0.001)。两组同的骨性隐窝减压率分别为70.0%±4.8%和59.3%±3.9%(t=15.64,P<0.001),对分别为73.0%±3.4%和48.4%±4.3%(t=28.86,P<0.001)。UBE组同盘黄间隙减压率及骨性隐窝减压率与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P=0.174;t=-1.72,P=0.096),而UE组同的盘黄间隙减压率及骨性隐窝减压率均大于对(t=28.51,P<0.001;t=13.95,P<0.001)。结论通过UE和UBE行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UB术后早期疼痛缓解优于UBE;而UBE能够更好地保留关节突关节,在影像学上减压效果更佳。

  • 标签: 脊柱 腰椎管狭窄 减压 椎板切除术
  • 简介:摘要:笔者运用教学案例,探讨旨在以培养八年级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线上教学实践,使学生通过英语篇章阅读,运用阅读策略,拓展航天宇宙知识,提升语言文化素养。

  • 标签: 英语核心素养 阅读课 八年级学生,思维品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种植天修复单磨牙缺失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36例在我院要求种植修复单磨牙缺失的患者进行为期三年的临床观察,患者采用BLB和CDID两种种植系统进行种植体修复结果在修复3年后,根据随访观察,有2例患者失败,34例成功种植修复的成功率为94.44%。其中,BLB种植系统出现基台螺丝松动1例,松动2例。CDIC种植系统出现冠固体螺丝松动1例、基台螺丝松动1例冠破损1例。结论在修复3年内进行随访观察未发现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出现炎症的现象。可见种植体支持单磨牙缺失是理想的方式,能提高修复体和种植体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单磨牙缺失 双种植体 疗效
  • 简介:摘要肾细胞癌(RCC)约占所有RCC患者的5%,包括同时性RCC(与原肿瘤同时诊断或在原肿瘤发现后3个月内诊断)和异时性RCC(在原肿瘤发现后3个月诊断),由于RCC发病率较低,相对罕见,到目前为止,文献中关于肾手术患者的报道也较为缺乏,仅有少数文献研究肿瘤特征、手术方式选择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近年有研究报道了同时性肾肿瘤患者接受不同肾脏手术后的肾功能结果。与根治性肾切除术(RN)相比,侧部分肾切除术(PN)与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改善相关。与分期PN相比,接受同期PN的非转移性同时性肿瘤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平均eGFR较低。但目前的指南仍然缺乏对最佳手术顺序的建议,也鲜有研究比较接受不同手术治疗顺序的患者的长期功能预后。因此,为了评估RCC患者接受不同顺序PN和RN后的长期肾功能预后,进一步优化肾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对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医院(SNUH)、首尔的盆唐首尔大学医院(SNUBH)的267例RCC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肿瘤学资料和预后结局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行PN(n=48)、PN后RN(n=8)和RN后PN(n=25)患者的术后eGFR分别为79.4、41.4和61.2 ml/(min·1.73 m2)(P=0.003)。各组间eGFR较基线下降的程度和慢性肾脏病(CKD≥Ⅲ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RN后行PN患者功能结局最差。此外,RCC中PN组的术后CKD发病率明显高于单RCC组(13.8%比6.9%,P=0.016)。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P=0.010)和手术顺序(PN后RN,P<0.001)是术后新发CKD的显著预测因素。因此,对肾肿瘤患者,最理想的手术方式是PN,但当RN与PN相结合不可避免时,应谨慎决定手术顺序,RN后PN对患者肾功能保护不利。

  • 标签:
  • 简介:摘要同时性肾脏肿瘤是肾脏肿瘤中少见而复杂的一种情况,发病率为1.8%~11.0%。对于肾脏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位置、大小和解剖复杂性、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目前所患基础疾病、围手术期风险、外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经评估后可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首选保留肾单位的手术(NSS),以尽可能保护肾功能,并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然而,目前国际指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未提出正式的建议,学界对于同期肾脏肿瘤的理想治疗方法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共识,特别是术前是否行肾活检、是行同期手术还是分期手术、先治疗哪一的肿瘤等问题仍存在许多争议。为了解决上述存在争议的问题,优化肾肿瘤患者的管理和手术治疗策略,该研究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受部分肾切除术(PN)或根治性肾切除术(RN)治疗肾肿瘤的41例患者的资料,对患者人口学和肿瘤学相关特征、手术方式(同期或分期,开放手术或机器人手术)等进行分析。在41例患者中,37例(90.2%)行PN,3例(7.3%)行PN+RN,1例(2.5%)行RN。最常见的肿瘤组织学类型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62.1%),肿瘤组织学一致率为81.5%。分别有17例患者(41.4%)和24例患者(58.6%)接受了同期和分期手术治疗。分期手术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310比240 min,P=0.01)、热缺血时间(18比10 min,P=0.01)和住院时间(10比6 d,P=0.01)显著长于同期手术患者。而同期与分期手术患者的基线、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位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表明两组之间的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比95.8%,P=0.14)。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同时性肾脏肿瘤患者,同期和分期手术治疗都是可行和安全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女性口咽部颈内动脉异位。患者女,71岁,因“咽部异物感伴打鼾1年”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电子喉镜检查提示左侧口咽后壁稍隆起,右侧口咽后壁见局限性规律搏动性肿物。增强CT及CT血管造影提示颈内动脉畸形,右侧向口咽正中移位,左侧向颈外侧移位,考虑颈内动脉异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暂未予以特殊治疗,进行充分健康宣教,并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诊。半年后门诊复查喉镜异位血管未见明显变化,一般情况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肾细胞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疗效。方法对2009~202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肾母细胞瘤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综合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为8. 1个月至2. 9岁,中位初诊年龄12. 2个月。术前化疗方案以VAD方案为主,即长春新碱(0. 025 mg/kg)、放线菌素(0. 023 mg/kg)及多柔比星(1. 200 mg/kg)联用。化疗4~6周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情况,并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7例经手术治疗的肾母细胞瘤病例均进行定期复查、随访,内容包括影像学检查及肾功能检验。结果8例患儿中初诊时1例存在肺多发转移,其余病例初诊时不伴有远处转移。4例经临床诊断后予以术前化疗,4例经活检明确诊断后予以术前化疗。其中1例患儿经临床诊断后仅行化疗,未行手术治疗,初诊后22个月因肾衰竭死亡,其余7例均进行手术治疗。4例肾母细胞瘤患儿已完成治疗,其中分期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1例,一全切及一保留肾单位手术1例,左侧根治性肾切除1例,末次化疗至今分别为11. 0年、2. 5年及0. 4年,无肿瘤进展,无原位及远处转移复发;单保留肾单位的左肾肿瘤切除1例,术后4年右侧肿瘤进展,现化疗中。尚有3例仍在术后化疗,其中分期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2例,分期一全切及一保留肾单位手术1例。在共11个肾母细胞瘤术后病理中(有1例外院肾肿瘤切除,病理不详),混合型最为常见(4/11),其次为胚芽型2例。所有7例接受肿瘤切除术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尿液渗漏、肾功能不全等近远期并发症。结论肾母细胞瘤手术应以尽可能保留肾单位为原则,除一为较小肿瘤灶可行不影响肾功能的局部剜除的病例,其余病例可行一期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或一侧根治性肾切除+一肿瘤局部剜除术。其他病例尽可能在化疗保护下行分期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以保证一肾功能恢复后再行对肾肿瘤手术。若一预估难以保留肾单位的,可先行对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在一肾保护下有利于残肾的功能恢复。

  • 标签: 肾母细胞瘤 手术策略 预后
  • 简介:女,45岁,头痛1个月,发热盗汗半个月,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d入院。查体:体温39.4℃;入院时右上、下肢肌力Ⅳ级;2d后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Ⅱ级,痛温觉减退,右侧膝腱反射减弱;4d后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Ⅰ级,Babinski征阳性。影像学检查:CT示左顶叶混杂低密度灶,其内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图1)。

  • 标签: 脱髓鞘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癌的临床新特点。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在B超检查准确率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有6例进行姑息手术。两组在手术方式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方面相对比,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1%低于参照组31.0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B超检查及时的提高,对单甲状腺癌患者能进行有效的区分和发现,对甲状腺癌实施常规性的中央区清扫,对中央区出现淋巴性转移的患者要注意探查颈区。

  • 标签: 甲状腺癌 双侧 临床新特点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phoma, B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分子病理学分析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对2例散发性卵巢BL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FISH基因检测,结合临床特征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例患者肿瘤均发生于卵巢。例1,19岁,术中见肿瘤广泛转移,送检左附件病理诊断为BL,累及输卵管;例2,44岁,有“淋巴结肿大”病史20余年,送检左附件病理检查示BL。二者光镜下均表现为弥漫一致的中等大细胞,伴有“星空现象”和多量的核碎片,易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示瘤细胞CD20、CD79a,PAX5弥漫阳性,C-MYC阳性(分别为90%和95%),Ki-67阳性指数约100%,bcl-2、bcl-6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均阴性。均存在MYC/IgH基因融合。结论BL属高度恶性淋巴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病理学分析相互结合方可明确诊断,该瘤通常生长迅速,预后不佳,联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患者预后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肾上腺结核仍是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primary adrenal insufficiency,PAI)也称Addison病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如何诊断早期肾上腺结核,降低误诊率,以利最大限度保留残余肾上腺功能。

  • 标签: 肾上腺结核 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