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眼病之一,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合并真菌性角膜炎少有报道。本文报道糖尿病患者并发真菌性角膜炎5例,分析其临床和真菌学特点。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糖尿病 临床特征 真菌学
  • 简介:最近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翁心华疑难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已与读者见面了。全书四章。第一章以“千变万化感染病,经验检验相益彰”为题,例举了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分枝杆菌感染及其他各种病原菌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的疑难病例,每个案例的标题明了、直入主题。第二章以“肿瘤发热最隐匿,踏破铁鞋终寻得”为题,点出了众多的肿瘤性疾病以发热为初发或长期表现,颇值得重视。

  • 标签: 临床医学 高科技 科技出版社 肿瘤性疾病 学时 感染病
  • 简介:目的:评价综合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5年1月,医院综合治理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3例,包括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骨质疏松症治疗、食疗.结果:末次随访VAS评分、术前Cobb角低于治疗前,末次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骨密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遗留5例,腰部活动受限11例,未见再骨折.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多见老年人,除手术恢复伤椎正常高度外,还应积极预防并发症,治疗骨质疏松症,加强康复训练,促患者功能恢复.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按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血常规与铁代谢指标.结果:非浸润型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浸润型(p〈0.05).A、B期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C、D期(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存在一定的关联,值得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 标签: 结肠癌患者贫血 肿瘤大体分型 临床病理分期 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检查在局灶早期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3例病理确诊为早期宫颈癌的患者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并在检查结束10日内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计算(18)F-FDGPET/CT诊断宫颈原发部位肿瘤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结果:(18)F-FDGPET/CT检查诊断的宫颈原发部位肿瘤的敏感度为79.25%,特异度为86.79%,准确度为84.9%;以病人为单位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85.71%,特异度为97.87%;以淋巴结为单位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84.61%,特异度为99.00%。结论:PET/CT显像对宫颈癌诊断,分期诊断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宫颈癌 18F-FDG PET/CT 诊断 分期
  • 简介:当前侵袭性真菌感染在临床上的危害日益增大,其诊断和治疗存在严峻挑战,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主办,卫生部主管《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和北京协和医院检验临床微生物专业组联合承办的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临床侵袭性真菌病学专家就临床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深入研讨。会议将围绕以下重点议题展开:(1)临床常见侵袭性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学鉴定技术。(2)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3)侵袭性真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4)侵袭性真菌耐药监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 标签: 临床微生物学 实验室诊断 侵袭性 真菌病 学术研讨会 征文通知
  • 简介:目的了解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为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次分离自HIV患者的新生隐球菌34株,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VITEKMS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ATBFungus3测定新生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利用PCR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变种和交配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34株新生隐球菌绝大部分分离自中年男性,且主要来自脑脊液(73.5%)标本;初次脑脊液压力平均为(27.26±11.52)mmH2O,CD4细胞计数中位数28cells/μL(3~163cells/μL),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32(2~110)×10^6/L,蛋白质定量中位数为362mg/L(160~2730m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2.28mmol/L(1.50~5.98mmol/L);所有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均敏感,且所有菌株均为Aα、VNⅠ型;MLST分析共检出3种ST型,ST5(n=32)、ST32(n=1)和ST186(n=1)。结论近两年本地区HIV合并新生隐球菌感染主要以中年男性多见,常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不强,ST5是其感染的主要克隆系。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HIV 流行病学 多序列位点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即G实验)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11~2017.4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中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132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及其试剂进行检测,用ROC曲线比较G实验、真菌培养、G实验联合真菌培养的检测结果。结果132例高危院内IFI感染的患者中,共有43例诊断为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培养的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96%,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是0.72和0.80,G实验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8%,PPV和NPV分别是0.73和0.86;G实验真菌培养检测的敏感度提高为84%,特异度提高为92%,阳性预测值0.78,阴性预测值0.92;G实验Youden指数0.58,真菌培养Youden指数0.63,联合检测Youden指数提高到0.76;G实验结果、真菌培养结果及联合检测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57及0.798。结论G实验是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联合传统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

  • 标签: (1-3)-β-D葡聚糖 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外敷栀黄止痛散配合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外敷栀黄止痛散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两组治疗7日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VAS评分和疗效结果。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9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敷栀黄止痛散配合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栀黄止痛散 针灸 痛风性关节炎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6月间临床G试验的住院患者结果,分析G试验诊断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等能力指标。结果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228.4±250.1pg/mL,非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32.6±13.6pg/m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G试验对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83%、92%、88%、89%、87%、0.75。结论G试验是真菌感染的重要早期实验室指标之一,对其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真菌感染的诊治水平,特别是阴性结果对排除真菌感染的意义更大。

  • 标签: (1 3)-β-D-葡聚糖 G试验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由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临床呼吸生理与ICU学组主办,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承办的全国肺功能(临床呼吸生理)学术研讨会暨学习班于2004年8月13~17日在包头市举行,学会领导和呼吸科著名专家朱元珏(大会主席)、刘又

  • 标签: 临床 肺功能 学习班 呼吸病学 ICU 结核
  • 简介:目的:评价母牛分枝杆菌(微卡)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哮喘患者30例,均在初诊时及治疗4周后详细记录其哮喘发作次数、临床症状体征积分、FEV1、FEV1%、PEF,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控制哮喘急性发作,评价母牛分支杆菌疗效。结果:治疗前后相比,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比较,FVC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FEV1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FEV1%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EF有显著性差异(P〈0.01)。受试者中1例发热,余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联合沙丁胺醇对哮喘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母牛 分枝杆菌 哮喘
  • 简介: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Ⅲ(IMP-3)在不同病变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及40例子宫内样腺癌组织中IMP-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例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IMP-3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及子宫内样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361±1.074、13.587±2.301和19.572±1.936,两两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手术-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MP-3的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MP-3可能参与调节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mRNA结合蛋白Ⅲ 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 简介:真菌感染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问题,两性霉素B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制剂,被誉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因而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而脂质体独特的靶向作用,极大的减少了其毒副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获得较好疗效。锋克松作为注射用

  • 标签: 两性霉素B 临床应用 脂质体 注射用 征文 真菌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皮肤性病患者不同病变类型中的HPV感染型别。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门诊就诊者368例,分为4个组别:尖锐湿疣患者组24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18例,男性冠状沟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70例,未见任何皮疹且醋酸白试验阴性的体检者38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皮损或外阴局部HPV-DNA亚型,并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PV-DNA的总检出率为72.9%,其中单一型别感染率57.1%,多重感染率15.8%;(2)268例HPV阳性标本中,高危型感染占51.9%,低危型和混合型的阳性率分别为33.2%、14.9%;(3)尖锐湿疣组和鲍温样丘疹病患者组HP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7.9%、88.9%,而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组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14.3%和13.2%;从感染型别分析,尖锐湿疣主要是6、11、16、18、31、33、35、43和66亚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主要是16亚型,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感染型别主要是低危型感染,分别是6、42、43、81和6、42、83;(4)在被检测的18个高危HPV亚型中,最常见类型依次为HPVl6、18、58、56、33、52、68、31、39,未检测出HPV35、45、51、53、59、66、73和82亚型;在被检测的5个低危HPV-DNA亚型中依次为HPV6、11、42和43,未检测出81亚型。结论:HPV感染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且以高危型为主,应该重视临床HPV感染亚型的检测,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者的随访管理。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随访管理
  • 简介:目的为足癣治疗提供较理想的方案。方法盐酸特比萘芬250mg,口服1次/d;1%联苯苄唑乳膏,外用1次/d。250例足癣患者随机入组。A组口服1周加外用1周,B组口服1周加外用2周,C组口服2周加外用1周,D组口服2周加外用2周,E组单独外用4周。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24周、40周、56周、72周时对各组的疗效、复发率进行评价。结果在停药后第24周时,A、B、C、D组与E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停药后第40周、56周、72周时,D组与A、B组疗效比较差异也出现统计学意义。在停药后24周、40周时,A、B、C、D组真菌学疗效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停药56周、72周时,D组与A、B组真菌学疗效比较差异也出现统计学意义。在停药40周时,A、B、C、D组与E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停药56周、72周时,D组与A、B组复发率比较差异也出现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特比萘芬2周联合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2周治疗足癣的有效率和真菌学疗效最高,复发率最低。

  • 标签: 足癣 特比萘芬 联苯苄唑乳膏 疗效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骨肉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60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参皂苷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血清VEGF及TSGF水平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体积均显著减小,血清VEGF及TSGF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更明显,血清VEGF及TSGF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人参皂苷能够显著降低骨肉瘤患者血清VEGF及TSGF水平,减小肿瘤体积,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人参皂苷 骨肉瘤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应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VulvovaginalCandidiasis,RVVC),通过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有无降低RVVC复发率的作用.方法486名处于VVC急性发作且以往有RVVC史的非孕育龄妇女,急性期阴道给予克霉唑栓强化治疗.达到临床及真菌治愈标准后,随机分为3组采取不同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或临床观察.A组:每月月经净后3~7d,继续单次阴道给予克霉唑栓500mg,为期3个月;B组:每月月经净后口服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1次/d,3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对照组:仅作随访观察.各组在巩固治疗期间及巩固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巩固治疗期间,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17人(10.12%)和23人(13.61%)出现复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巩固治疗结束后,随访第3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31人(21.83%)和37人(26.62%)出现复发;随访第6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73人(51.41%)和79人(56.83%)出现复发,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A、B组间各阶段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RVVC近期治愈后采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能够抑制念珠菌生长,增强免疫功能,控制阴道局部炎症反应,有效预防复发,效果满意且相对安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 巩固治疗 乌鸡白凤丸 克霉唑
  • 简介:目的评估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方法选取白念珠菌18株,热带念珠菌22株,光滑念珠菌19株,克柔念珠菌8株,近平滑念珠菌20株,新生隐球菌14株,季也蒙念珠菌4株,平常念珠菌1株,葡萄牙念珠菌1株,头状地霉2株,挪威念珠菌1株,链状念珠菌1株,乳酒念珠菌1株,希木龙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3株,皱褶念珠菌1株,菌膜念珠菌3株,共计120株.借助Phoenix^TM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使用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鉴定上述菌株.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与ITS4对所有受试菌株的rDNA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并作为金标准与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的结果比较,同时使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对试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除了对1株挪威念珠菌、1株平常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1株皱褶念珠菌未能鉴定以及1株链状念珠菌、1株克柔念珠菌、2株菌膜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鉴定错误外其余试验菌株鉴定均正确,鉴定准确率为92.5%.所有鉴定结果均在17h内获得,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的鉴定时间均小于6h,并且不受推荐培养基的限制.所有菌株MALDI-TOFMS的鉴定结果与其rDNAITS序列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多数酵母菌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到种,但对某些少见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有待进一步考证.

  • 标签: 酵母菌 鉴定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 序列测定 质谱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9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严格控制血糖。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患者给予川芎嗪注射液240mg,静脉滴注,1次/d,同时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1次/d,21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1次/d,21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学指标、尿检指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21天后,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达83.3%,显著高于对照组(6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实验组以上指标及胆固醇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川芎嗪联合缬沙坦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川芎嗪 缬沙坦 糖尿病肾病肾衰竭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