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马克主义美学在当代将如何发展自己?这是摆在马克主义美学面前的迫切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概略的说明。一、发扬马克主义的批判精神包括美学在内的整个马克主义的发展,我认为首先要发扬马克主义的批判精神。这里所说的批判,当然不是"文革"时期所谓的"大批判",而是指马克主义本身固有的科学的批判精神。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后现代主义 启蒙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主义发展史学科作为马克主义理论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系统的确定的基础理论。可以从马克主义发展的本质理论、条件理论、道路理论、主体理论、阶段理论、规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等七个方面,理解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对其进行初步探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基础理论 七个方面
  • 简介:两德统一后,马克主义在德国已经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的边缘,但德国马克主义研究并未沉寂。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主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文本、马克思想、马克主义.以及当代社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马克思想复兴”、“马克热”。因而,今天德国仍然是马克主义研究重镇之一。尽管德国马克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想、马克主义有不同理解,而且不少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对MEGA。的编辑出版研究、结合MEGAz阅读马克的方式,以及重新发现马克、重新诠释马克、重新塑造马克的热情、激情和努力。对我们的“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标签: 新世纪 德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学家 正统派 创新派 重建派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本话语的兴起,以及国外发生的两次堪称马克主义史上的重大人本话语转向,但人本话语长期未能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扎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重启现代化的大门,迎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本话语转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这次转向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人本话语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性困境的双重超越,其出路是回到马克,实现人本话语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以及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本话语 现代性
  • 简介:韩步江、尚庆飞在《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撰文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仅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马克主义实践概念内在的阶级属性和民族立场,而且以结构主义方法对马克主义实践概念进行了现实建构。毛泽东的实践概念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概念 现实建构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结构主义方法
  • 简介:<正>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此基础上,与国外马克主义学者就当代国际社会和中国发展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一直是武汉大学马克主义哲学学科点致力于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在我们看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应该包含"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互动的环节。所谓"请进来",就是对外开放,就是通过翻译国外马克主义学者的学术著作、参加国外学术会议、交流访谈等形式,了解和借鉴国外马克主义学者的学术成就,把国外马克主义的研究成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学者 学术交流 中国发展问题 当代国际社会 学术会议 国外马克思主义
  • 简介:黄晓武在《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危机与重建:当代国外马克主义思潮研究》一文中指出,苏东剧变不是偶然性事件,它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左翼运动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导致的结果。苏东剧变给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危机,即便是那些对“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模式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力量也深受打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国外 重建 社会科学 自由主义 全球化
  • 简介:消费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主义重要的理论命题。西方马克主义认为,消费异化不是当代社会一种表层的现象,而是在现代性的驱使下生成的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它导致的不是单一的人与消费品的二元悖结,而是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多方面的深度矛盾。消费异化理论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领域一系列问题的学理反思与把握,它既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有令人生疑的断言。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消费 异化
  • 简介:《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新青年》对马克主义的传播为马克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新青年》在指导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论述迎接党的十六大的思想理论准备工作时指出,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主义",并强调十六大报告要"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作出回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无疑,十六大报告完成了这一任务.实际上,十六大报告本身就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主义的典范,既坚持了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了新的理论篇章,为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主义"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同时又必须自觉地意识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 标签: 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 人民民主专政 公有制 按劳分配原则
  • 简介:现实的维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化传播中面临着精神诉求的困境、实践方式的困境、传媒整合的困境和话语转换的困境。如何克服影响马克主义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走出传播困境,需要在传播实践过程中化解理想化与世俗化的矛盾、精英化与草根化的矛盾、碎片化与统一化的矛盾、外来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困境 矛盾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成功实践表明没有中共惊人的教育智慧,是不可能在一个充斥愚昧和贫穷的国度实现上述目标的。中共马克主义大众化教育智慧体现在其以高超的教育智能,将杰出的教育思维能力转化为以教育的认识性智慧、教育的实践性智慧和教育的情感智慧来解决大众化实际教育问题,从而实现了以中国化的马克主义武装全党、掌握人民群众,并化为武器的批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武器 教育智慧
  • 简介:<正>中国马克主义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了。然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它还很不成熟,缺少独创性和民族文化特色。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革命与反动、侵略与反侵略对抗、斗争最激烈的时代。反动派视马克主义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要扑灭它,而革命者也无余裕之力为其发展创造充分条件。中国马克主义美学可以说是在这种政治夹缝中生长的,马克主义的书籍遭到反动政治的封禁,人们没有充分的条件进行研究与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特色 理论体系 美的本质 蔡仪
  • 简介:现代性既是中国马克主义与西方马克主义的基本理论视域,也是它们的理论对象,对现代性的理解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中西马克主义现代性理论。在马克主义的思想渊源、对现代性的分析框架、对现代性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替代方案四个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论都表现出了一致性;而在理论与现实背景、对待现代性的基本态度、对现实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论的表现都大相径庭。两种现代性理论的相同点一方面反映出世界历史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共性,另一方面反映出马克主义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普遍性;其差异一方面显示了中西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显示了马克主义在现时代的多样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就马克主义哲学对象、结构、体系等问题开始了引人瞩目的广泛讨论,这一探索对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主义哲学具有深远意义,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以供研究者参考。一、关于一般教科书体系的来龙去脉和弊端要研讨马克主义哲学的对象、结构、体系,首先就必须弄清现有的马克主义哲学体

  • 标签: 实证科学 人类社会 苏联学者 马恩 认识论问题 意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