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恶劣气象条件下高速公路路况预警系统的构想。本文基于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深入浅出的展开相关探讨。以系统建设前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估为研究要目。逐步进行系统建设需求分析并将系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定性化表述。为后续相关智能系统的建设和当前系统的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恶劣 气象条件 高速公路 路况 预警
  • 简介:摘要文章介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含义和特点,分析目前新建高速公路将电能系统工程建设和管理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建设和管理养护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新建高速公路 机电系统 工程建设 管理养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下颌近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中采用高速涡轮机的效果。方法:研究期间纳入的分析对象均选取于我院收治的下颌近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患者共计80例,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12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2月,为了深入了解高速涡轮机的应用效果,本次使用对比的方法完成研究,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40例患者划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另外40例患者划分为研究组(采用高速涡轮机),不同方法实施后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并记录拔除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拔牙时间和VAS评分等数据,同时将两组统计后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95.0%(38/40)、77.5%(31/40)分别是研究组和参照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两组相比后者有明显不足;研究组无并发症发生情况,参照组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0.0%),相比后者较高,以上数据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拔牙时间短于参照组{(19.26±1.38)min比(45.09±2.81)min},研究组VAS评分优于参照组{(2.52±1.58)分比(5.35±2.49)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颌近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中采用高速涡轮机能够有效地减少拔牙时间和疼痛程度,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可在今后治疗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下颌近低位阻生牙 拔除术 高速涡轮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40眼)。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光力。收集角膜4个轴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眼轴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眼轴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OR=0.393,F=3.447,P=0.042)、戴镜前后Imax改变量(OR=0.157,F=7.057,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OR=0.108,F=4.583,P=0.039)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 标签: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角膜屈光力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低甲状腺素血症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其对早期喂养和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64例VLBWI,根据胎龄分为<30周组(85例)和≥30周组(79例),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及首次检测甲状腺功能情况。根据生后首次甲状腺功能检测的血清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分为甲状腺素正常组和低甲状腺素血症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首次检测诊断低甲状腺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以及第2次检测甲状腺素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首次检测及治疗与否,将胎龄<30周和≥30周的VLBWI分为甲状腺素正常亚组、低甲状腺素血症治疗亚组和低甲状腺素血症未治疗亚组,比较组间早期喂养耐受性和体重增长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4例VLBWI胎龄(29.7±2.0)周,出生体重(1 210±210)g,超低出生体重儿27例(16.5%)。首次甲状腺功能检测日龄为(10.7±3.1)d,低甲状腺素血症发生率为45.1%(74/164),其中轻度71例,重度3例。胎龄≥30周组低甲状腺素血症发生率较高[55.7%(44/79)与35.5%(30/85),χ2=6.883,P=0.009],且3例重度低甲状腺素血症全部出现在胎龄≥30周组。胎龄(OR=1.413,95%CI:1.044~1.912,P=0.025)和男婴(OR=2.082,95%CI:1.047~4.143,P=0.037)是首次检测诊断低甲状腺素血症的危险因素。首次检测甲状腺素正常者,第2次检测时低甲状腺素血症发生率为47.6%(39/82),胎龄≥30周组发生率高于胎龄<30周组[64.5%(20/31)与37.3%(19/51),χ2=5.745,P=0.017]。首次检测诊断低甲状腺素血症者,第2次检测时未治疗组低甲状腺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81.3%(26/32)与38.7%(12/31),χ2=11.905,P=0.001]。各胎龄组内比较,甲状腺素正常亚组、低甲状腺素血症治疗亚组和低甲状腺素血症未治疗亚组生后21 d内腹胀的发生率,生后7、14和21 d喂养量和7、14和21 d内体重增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LBWI低甲状腺素血症发生率较高,生后应进行2次甲状腺功能检测以发现延迟出现的低甲状腺素血症。甲状腺素水平及是否治疗对生后早期喂养及体重增长未造成明显影响。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肠道营养 体重增长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离心方法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无偿献血收集的悬浮红细胞36袋(ALT〉40U·L-1),随机分为中速、变速、高速3组,每组12袋。采用人工三联袋生理盐水洗涤法,分别以不同离心速度制备洗涤红细胞,制备完毕后检测其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清除率、血浆蛋白清除率及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和溶血率。结果3组洗涤红细胞的红细胞回收率、血浆蛋白清除率、上清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速组洗涤红细胞的白细胞清除率、血红蛋白含量及溶血率指标明显优于变速组与高速组(P〈0.05)。结论在满足洗涤红细胞制备标准的情况下,采用中速离心方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质量较高。

  • 标签: 离心方法 洗涤红细胞 白细胞清除率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碾压混凝土(RCC)是一种水灰比小,通过振动碾压工艺成型、达到高密度、高强度的零坍落度的水泥混凝土。RCC具有施工速度快,强度大,缩缝少,耐久性强,抗冻性能好、水泥用量少,造价低,减少施工环境污染等优点。本文针对高速公路碾压混凝土基层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及防范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 标签: 碾压混凝土 基层 质量控制
  • 简介:药物色谱分析是高等学校生物医药及食品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程,其主要内容是阐述色谱分析方法原理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色谱分析相关领域最新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药物色谱分析的新技术也不断涌现。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counter-currentchromatography,HSCCC)是近1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它依靠聚四氟乙烯(PTFE)蛇形管的方向性及特定的高速行星式旋转产生的离心场作用,

  • 标签: 色谱分析 高速逆流色谱 教育 药学 研究生课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速旋切刀联合多技术在成人项部脂肪垫治疗中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83例项部脂肪垫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超量肿胀麻醉后,于脂肪垫正下方和(或)外下方距脂肪垫约2.0 cm处各做一长约0.5 cm的皮肤切口标识,先用叉形刀多平面、多角度分离脂肪垫,然后用旋切刀切除并彻底将其吸出,再用细吸脂管抽吸脂肪垫与正常脂肪过渡区域,直至过渡自然、平整,最后用油钉固定术区皮肤,局部8字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第1周睡米枕。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情况、颈部外观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8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疼痛、肿胀,76例(91.57%)患者1个月左右肿胀完全消退;83例中12例(14.46%)出现青紫、淤斑,3周左右好转;5例(6.02%)可触及皮下条索感或硬结感,2~3个月完全恢复;2例(2.41%)术后早期出现皮下积液,1周左右吸收;4例(4.82%)局部术区和正常脂肪过渡区1个月后复查稍有台阶感;3例(3.61%)伤口愈合欠佳,其余80例(96.39%)均为甲级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83例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调查中70例满意,9例较满意,4例一般,患者满意率为95.18%。结论采用高速旋切刀联合多技术治疗项部脂肪垫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脂肪垫 旋切刀 脂肪抽吸术 肿胀技术吸脂术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高速涡轮钻进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并对临床应用优势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需进行下颌阻生齿拔除的患者13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根据牙齿拔除所用的器械方法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n=68)和观察组(n=68)。对照组应用常规拔牙器械牙铤、骨凿和骨锤等进行牙齿拔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速涡轮手机进行牙齿拔除,对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拔除时间,观察组患者为(30.12±4.51)min,相比对照组的(53.78±8.49)min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患者在牙齿拔除术中和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使用高速涡轮钻进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可以有效提高拔牙效率,且对组织损伤小,减少术中和术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高速涡轮钻 下颌阻生齿 拔除术 临床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高速涡轮牙钻机拔除下颌阻生齿的临床护理配合措施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择80例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采用高速涡轮牙钻机拔除下颌阻生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实施护理配合。观察组在拔牙前和拔牙后对患者采用临床护理配合措施。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配合措施对采用高速涡轮牙钻机拔除下颌阻生齿的患者进行护理,能缓解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高速涡轮牙钻机 下颌阻生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齿的应用及临床病例。方法选择90例2016年2月-2018年1月下颌阻生齿患者并据拔牙术式分组。对照组开展常规传统手术治疗,高速涡轮钻组行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齿治疗。比较两组下颌阻生齿手术效果;阻生牙拔除的时间、拔牙过程配合度;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疼痛发生率。结果高速涡轮钻组下颌阻生齿手术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高速涡轮钻组阻生牙拔除的时间、拔牙过程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生活质量相近,P>0.05;手术后高速涡轮钻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高速涡轮钻组术后疼痛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颌阻生齿患者行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齿疗效肯定,可有效拔除牙齿,加速拔牙进程,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齿 应用效果 临床病例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骨刀拔除复杂下颌阻生智齿的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90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1)A组,采用涡轮钻法拔除;(2)B组,采用超声骨刀法拔除:(3)C组,采用超声骨刀结合涡轮钻法除。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肿胀程度等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拔牙时间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25.49,tB=9.44,P均〈0.05),且并发症较低(3%)。结论超声骨刀结合涡轮钻法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优质的护理配合及熟练的“六手操作”是超声骨刀结合涡轮钻法微创、高效拔除复杂下颌阻生智齿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超声骨刀 高速涡轮钻 阻生智牙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剖析高速涡轮钻微创拔牙法在拔除下颚阻生智齿医治中的运用实际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诊的98例下颚阻生智齿病人,任意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给予对照组病人传统式拔牙法,给予研究组病人高速涡轮钻微创拔牙法,数据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其手术后副作用。结果:在给予病人不一样治疗方式以后,对照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上显著优于研究组病人。比照2组病人拔牙一完整性,对照组病人小于研究组;剖析研究2组病人手术治疗过后的副作用,数据显示,对照组手术期副作用发病率为32.65%,研究组副作用发病率为10.20%,对照组高过研究组;剖析2组病人手术后副作用,对照组病人手术后副作用发病率48.98%,研究组病人为16.33%,对照组病人明显高过研究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颚阻生智齿病人给予高速涡轮钻微创拔牙齿法,可以提高临床医学实际效果,减少手术时间,手术治疗伤口小,手术后并发症较低,非常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速涡轮钻微创拔牙齿法 下颚阻生智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妊娠期体重增长指南对成都市双胎妊娠女性的适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成都市所有助产机构活产分娩且孕周≥28周的1 862例双胎妊娠女性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参考IOM妊娠期体重增长指南有关双胎妊娠的体重增长推荐值分为低于推荐值组(880例)、符合推荐值组(839例)和高于推荐值组(143例),利用成都市妇幼健康信息“一卡通”系统提取基本信息。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妊娠期并发症和围产期不良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增长与妊娠期并发症和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72.8%(611/1 862)的女性孕前体重正常,低于推荐值组、符合推荐值组、高于推荐值组妊娠期体重增长值分别为(11.8±3.4)kg、(18.8±2.6)kg、(26.1±2.9)kg。低于推荐值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最高(71.0%),符合推荐值组次之(61.3%),高于推荐值组最低(51.0%)(P<0.001);3组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极低出生体重、早产、极早产、5 min阿氏评分以及新生儿出生7 d内死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符合推荐值组相比,低于推荐值组分娩出低出生体重儿的概率更高(OR=1.62,95%CI:1.32~2.00),高于推荐值组分娩出低出生体重儿的概率更低(OR=0.63,95%CI:0.44~0.91)(均P<0.05)。结论IOM妊娠期体重增长指南对改善成都市双胎妊娠的并发症和围产期不良结局有一定适用价值,尤其在改善新生儿出生低体重方面。

  • 标签: 双胎妊娠 体重增长 妊娠并发症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验光配镜时给予主导眼优势和给予非主导眼优势引起眼轴增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7年9月在我院眼科门诊验光的双眼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1例(182眼)。对照组配镜时只考虑双眼矫正视力达到1.0,观察组则给予主导眼优势。观察两组患儿1年后眼轴程度及近视加深程度。结果两组配镜后1年眼轴程度均有增长,但观察组眼轴长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近视加深平均为(-0.78±0.16)D,观察组近视加深平均为(-0.58±0.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验光配镜时给予主导眼优势可延缓患儿眼轴和近视加深程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近视眼 验光配镜 主导眼 眼轴
  • 简介:2010年全球经济开始呈现复苏迹象,虽然尚未完全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从各国的1~6月份外贸增长数据看,世界经济正向趋好的方向发展。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亦是如此,2010年1~6月份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额达188.9亿美元,同比增长31.2%,与2009年1~6月份出口同期相比形成巨大反差,2009年下降了6.8%。表明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 标签: 进出口贸易 中药商品 长势 2009年 医药产品 经济危机
  •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在既往1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结合该患者一年的屈光度变化资料,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眼患者的戴镜习惯与其近视眼进展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已有一年前屈光度资料的单纯性低度近视眼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在既往一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资料,并作散瞳后主观验光检查。将调查对象的戴镜习惯根据其远点(Far Point,FP)及各项活动的用眼距离(D)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DRFP时戴眼镜;4)D>FP时不戴眼镜,分别计算每个调查对象在这四种戴镜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做与近视进展的多重回归(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253人,平均年龄为13.04--+1.79岁,初始屈光度为一1.97-+0.56D(等效球镜度,SER),平均屈光度进展为一O.68±0.41D (SER)。调查对象发病越早,屈光度进展越大,各发病年龄组间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8.868,P=O.000);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时的年龄越大,屈光度进展越小,各年龄组之间的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17.929,P=O.000)。总体调查对象的屈光度进展与近距离工作的时长、用眼距离和户外活动时间无明显相关。≤12岁组调查对象的近距离活动时长与屈光度进展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r=O.216,P=O.05)。校正年龄、性别、发病年龄、近视眼家族史、成绩等因素后,以上四种戴镜情况的时长与屈光度进展的回归系数分别为一0.004 (P=O.11)、0.001(P=O.49)、0.004(P=O.05)和一0.002(P=O.42)。

  • 标签:   近视眼 近视进展 近距离工作 戴眼镜 户外活动
  •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在既往1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结合该患者一年的屈光度变化资料,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眼患者的戴镜习惯与其近视眼进展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已有一年前屈光度资料的单纯性低度近视眼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在既往一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资料,并作散瞳后主观验光检查。将调查对象的戴镜习惯根据其远点(Far Point,FP)及各项活动的用眼距离(D)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DRFP时戴眼镜;4)D>FP时不戴眼镜,分别计算每个调查对象在这四种戴镜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做与近视进展的多重回归(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253人,平均年龄为13.04--+1.79岁,初始屈光度为一1.97-+0.56D(等效球镜度,SER),平均屈光度进展为一O.68±0.41D (SER)。调查对象发病越早,屈光度进展越大,各发病年龄组间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8.868,P=O.000);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时的年龄越大,屈光度进展越小,各年龄组之间的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17.929,P=O.000)。总体调查对象的屈光度进展与近距离工作的时长、用眼距离和户外活动时间无明显相关。≤12岁组调查对象的近距离活动时长与屈光度进展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r=O.216,P=O.05)。校正年龄、性别、发病年龄、近视眼家族史、成绩等因素后,以上四种戴镜情况的时长与屈光度进展的回归系数分别为一0.004 (P=O.11)、0.001(P=O.49)、0.004(P=O.05)和一0.002(P=O.42)。

  • 标签:   近视眼 近视进展 近距离工作 戴眼镜 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