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1 个结果
  • 简介:张学良以80岁高龄移居美国夏威夷之后,1996年将自己一生珍藏的大量文物与资料捐赠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称“哥大”)巴特勒图书馆(ButlerLibrary)。巴特勒图书馆六楼设立“毅获书斋”,存放张学良的诸多文物,约有5000件左右中文资料,有张学良口述历史录音磁带及4873页的文字,并遵守2002年以后面世的约定。检索哥大收藏张学良档案中有关西安事变信札与档案原件(主要存放于box1、box2),信札中不乏故旧亲信与朋友的问候,其中有杨虎城以及张学良旧部往来信札,反映了西北诸方对于张学良赴南京后形势估计不足,东北军少壮派激进冒险导致局势恶化,以及张学良后来认清形势,极力督促杨虎城部以及东北军旧部服从国民政府,反对内战,以抗日大局为重,避免了一触即发的内战。文献显示时间表明当时张学良已经身陷囹圄,陷于管制之中,文件内容或经过国民党中央审查,或经过张学良选择性保留,虽不能知“全豹”,但至少也可以让我们得以“窥一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

  • 标签: 西安事变 张学良 信札 二二事件
  • 简介:1955年4月11日,在著名的亚非会议召开前夕,“克什米尔公主号”坠机事件突然发生,震惊世界。近年来,有一些同志写文章。谈到这场政治谋杀大空难,揭示了其中的一些内幕,但是仍有甚多令人迷惑不解之处。笔者最近查阅了外交部所有相关资料和新近解密的外交档案,对这一事件纷繁复杂的原委内情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场政治、外交、情报的全面较量,作一梳理,以飨读者。

  • 标签: 坠机事件 克什米尔 外交部 原始档案 公主 政治谋杀
  • 简介:信息这一概念进入中古史研究的渠道,应该是近些年的事,虽然名称较新,但实际涉及诸多基础性的研究,为研究者广泛关注。唐代的信息研究比较有基础,开始也较早,总结起来,有两方面的特色最值得注意。第一个方面就是信息研究围绕对文书体式形态的认识进行。文书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介质,在这方面,结合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认识文书的体式是第一步的。

  • 标签: 信息传递 信息研究 敦煌吐鲁番文书 介质 唐代 展望
  • 简介:太仓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处(馆)成立于1986年11月,2002年3月,增挂“太仓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处”牌子。2002年10月,经建设部考核,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现有在职职工20人,馆藏各类档案近9万卷,数字化扫描同步跟进,全面、真实地记录太仓的城市建设发展足迹。

  • 标签: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 太仓市 城建档案工作 科学规范 纪实 创新
  • 简介:我在最近的一项关于乡村宅基地纠纷的研究中,接触到大量民事诉讼档案,在阅读法律卷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困惑,那就是诉讼当事人双方在提出权利主张时所表达的事实,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都会提供相关的人证、物证,这使人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从法官的角度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尽力寻求最大限度的法律事实,以使纠纷获得公平的解决,法官所关心的是"法律事实".而法律人类学者所关心的是纠纷及其解决机制背后的秩序逻辑,是一种"社会事实",但具体到一个诉讼案件,法官对法律事实的选择也可能成为学者所关心的社会事实的一部分.苏力认为:"中国法官常常把在英美司法中的事实争议处理称作定性……中国法官特别是基层法官在处理事实争议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现有的制定法概念体系中为这些带刺的事实安排甚至挤出一个合适的位置."[1](p221)苏力的分析颇具洞见,他所关心的问题是基层法官在司法实践中的角色选择问题,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我更为关注的是司法实践背后的法秩序问题,因此会透过所谓法律事实的争议去揭示其中蕴涵的社会事实.

  • 标签: 民事诉讼 法律事实 宅基地纠纷 诉讼当事人 权利主张 法官
  • 简介:文章从《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1—14册中节选了与西藏历史相关的文书目录,内容主要涉及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间,西藏地方达赖喇嘛、班禅胡图克图、第巴等与清朝往来文书,以及围绕讨伐噶尔丹及其处理噶尔丹儿女、重臣,第巴将达赖喇嘛圆寂之事匿而不宣、往召班禅胡图克图等事件与清朝往来的文书。文章整理摘编与西藏历史相关的档案文书目录共175条,目录后附收发日期的同时,将重复的文书亦在括号内予以标示,以便于读者了解和利用。

  • 标签: 清内阁 满蒙文档案 达赖喇嘛 班禅 第巴 噶尔丹
  • 简介:本稿利用档案资料,考察了清朝政府对演剧活动的控制。清朝政府对演剧的控制很严格,这一点已为不少学者所指出,但是控制的实际情况及其背景还未得到详细考察。档案是考察这些问题最合适的资料之一。本稿介绍并利用了已经广为人知的"升平署档案"之外的"军机处录副奏折"、"内阁大库档案"等档案资料,考察了乾嘉年间控制演剧活动的历史特点、北京戏园经营者与步军统领衙门的勾结、清朝宗室的演剧活动等演剧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以说明这些档案资料的重要性。

  • 标签: 演剧活动 档案资料 演剧史 平署 精忠庙 戏园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促使国民政府内外政策逐步发生变化。对外方面,同苏联的关系有所改善,对日本态度趋于强硬;对内方面,国民政府在仍然坚持“剿共”政策的同时,乘中苏接近之机也打算利用抗日的旗帜同共产党谈判,以便“政治解决”中共问题。1936年初,蒋介石派驻苏大使馆武官邓文仪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人王明直接进行会谈。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和谈判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积极的成果,但对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铺垫作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讨会,在2003年编辑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文件集第四卷下册中,公布了1936年1月17日、22日和23日王明同邓文仪三次会谈的记录,以下三份文件均译自上述文件集。

  • 标签: 王明 邓文仪 共产国际 会谈纪要
  • 简介:<正>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南满铁道株式会杜档案,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军侵占南京后的具体情况,真实地记录了日军灭绝人蓑的罪恶行径,对研究南京大屠杀有一定参考价值。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满铁会社上海事务所立即派出松冈功、佐藤鹤龟人、小岛友于、马渊诚刚、丸山进等人组成的“南京特务机关”(也叫南京特务班),进驻南京,协助日军侵占活动。这几件档案,就是南京特务班写给满铁有关部门的三次报告。这些报告,当时被列为极密材料。第一次报告形成于1938年1月21日,报告了日军侵占南京后的“治安”、难民、伪自治委员会的设立、交通恢复、日人街组建和国际社会反映等。第二次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难民 特务机关 区公所 自治 南京市
  • 简介:珲春副都统衙门是清代驻防八旗的地方军事组织,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本文馆藏珲春副都统衙门全宗档案,介绍该衙门及其直属机构和内部机构设置、演变及废止过程,以及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 标签: 副都统衙门 机构设置 裁减
  • 简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舞蹈这种古老而高雅的艺术,没有真正走进绝大观众的视野。当影像和LED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舞蹈的生命空间,更加而彻底的改变了现代人对艺术的认识,而这个生活的“传感器”将使舞蹈这个艺术得到从未有过的视觉领域。随着各种舞蹈赛事的电视播出以及各类晚会中视屏资料与素材的运用配合,舞蹈艺术作品、舞蹈专题片、特色晚会频频亮相荧屏,曾一度被看作是“阳春白雪”的舞蹈艺术,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得这种不太多有机会接触的艺术拥有了更广的观众群。人们通过高端媒体技术认知舞蹈、理解舞蹈、感受舞蹈,借助电、光、影的魅力和张力,传递出舞蹈美的另外一面,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产生更深远的意象,这种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艺术感官的普及和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剧场空间 空间延伸 信息时代 需求 共享
  • 简介:21世纪是高度的信息化社会,博物馆的展览从物型展览转变为信息型展览,实物展品都是信息载体信息由设计师编码后通过陈列展览这一载体传播给观众,观众再将这些信息通过心理势能、心理动能转化为外化行为,产生社会效果,同时也会给设计师一个反馈。因此以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和传播学的大众传播模式为基础,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很有必要。

  • 标签: 通信系统模式 大众传播模式 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
  • 简介:文献信息的搜集、收藏、利用和保管,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在博物馆的信息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指除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俗文物以外的图书文献资料,它同青铜器、陶瓷器、石器、木器、古字画等文物藏品一样,蕴涵着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于各类馆藏文物的搜集、鉴定、研究、陈列、保管、讲解等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料作为一个专业部室,已成为博物馆的一个专业信息场所,

  • 标签: 馆藏文献信息 博物馆 工作职能 资料室 优化 历史文物
  • 简介:编修志书与档案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档案是志书最基本的资料基础。丰富的金融档案资料及其规范的管理是编好《新疆通志·金融志》的基础,同时编纂《新疆通志·金融志》又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应科学规范,使其充分地被利用。

  • 标签: 档案 管理 利用 资料
  • 简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912—1949年)第一至五辑日前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全部出齐了。该《汇编》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馆藏历史档案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一套综合性资料汇编,共计90册,5000余万字,汇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民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档案,从而为民国史研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第一手材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我国集中典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权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其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即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委派以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为首的政务院指导接收工

  • 标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华民国史 档案资料 资料汇编 民国时期 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