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但致病机制尚未清晰。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是I型却的主要毒力因子,在印诱导的疾病特别是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前期的研究发现,胁,作用后人胃腺癌上皮细胞(AGS)的离子相关蛋白网织蛋白CRT以及离子结合蛋白CALNUC磷酸化程度发生改变,提示坳可能会影响AGS细胞的稳态,通过离子通路影响细胞的增殖或凋亡。目的研究却作用于人胃腺癌上皮细胞后,AGS细胞内离子的时序性变化,以及CagA对AGS细胞内离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却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离子荧光标记示踪法,AGS细胞以Fluo-3/AM荧光指示剂负载,特异性地活体标记AGS内的离子,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Hp26695及其CagA缺失株(Hp26695ACagA)分别作用于AGS细胞1h、2h、3h、4h、5h、6h后,AGS细胞内离子的变化情况。结果幽门螺杆菌与AGS细胞相互作用1h,胞内Ca^2+部分流失.5h胞内Ca^2+大量流失。1-6h内,Hp26695与Hp26695ACagA作用的AGS细胞荧光强度没有显著差异。结论He作用会导致AGS细胞内ca喇夺,且与CagA的存在无明显关联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人胃腺癌上皮细胞 荧光标记 Ca2+时序性变化
  • 简介:目的通过内镜治疗消化道广息肉。方法内镜下找到息肉后,将肾上腺素液用注射针沿息肉基底边缘注入黏膜下,使局部黏膜发白、肿胀隆起后,采用圈套器套住息肉,用高频电、电凝、电切法摘除息肉,对于个别>2cm广息肉分两次圈套切除息肉。电凝、电切指数均为2.5,息肉摘除后如发现有渗血或涌血和有穿孔危险时,采用金属钛夹钳夹止血。结果58颗息肉经以上方法摘除后,均无出血穿孔及其它并发症。58颗息肉经病理检查,炎性患肉28颗,腺瘤性忠肉19瘕,增生性忠肉11颗,其中10颗合并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结论消化道广息肉采用内镜下高频电摘除,配合黏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和止血夹钳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消化道 广基息肉 内镜 治疗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E-cadherin和VEGF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胃癌中表达变化的趋势,探讨二者在几种胃黏膜病变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herin和VEGF在慢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非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情况,胃黏膜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胃癌组比较,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E-cadherin的表达逐渐下调,分别与胃癌组作对照分析,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比较提示二者表达存在负相关。结论E-cadherin与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二者均参与胃黏膜逐渐演变过程,对于E-cadherin和VEGF表达异常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患者,两者的联合监测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E-钙黏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胃肿瘤 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