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隐匿性纵隔感染的定性、定位诊断.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5月对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胸心外科6例胸骨正中切口胸主动脉置换术后怀疑深部隐匿性感染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根据PET/CT的影像对6例患者的人工大血管感染范围及位置进行判断,引导手术方法与切口的选择进行清创引流,肌瓣修复.结果手术探查6例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患者,均存在深部纵隔感染,其中5例感染蔓延到人工血管周围,另-例累及血管壁,2例合并胸骨感染;本研究中6例患者PET/CT对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隐匿性纵隔感染诊断准确.结论PET/CT对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纵隔和人工血管周围隐匿性感染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可用于引导手术清创.

  • 标签: PET/CT 人工血管 隐匿性纵膈感染 胸骨正中切口感染
  • 简介:目的建立预测非典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可能性的诊断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3420例入院疑诊冠心病且具有非典型心绞痛症状表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对危险因素依据比数比(oddsratin,OR)值分别赋予分值,同时计算危险得分,建立非典型心绞痛冠心病诊断评分方案。分析危险积分和冠心病发病率、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下面积检验该评分方案的应用效能。对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icscanning,CT)检查行危险因素分析,依据OR值赋值,将冠状动脉CT纳入诊断评分方案后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检验评分方案应用效能的变化。结果非典型心绞痛冠心病发病率为63.68%。年龄、男性、吸烟史、糖尿病史、原发性高血压史及血脂异常为诊断评分方案(命名为ABCDDS方案)的6个因素。诊断评分方案ROC曲线下面积为0.723,标准误为0.010。危险积分范围:0~11分。危险积分越高,患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大。随着危险积分分值的增加,冠心病病变程度越重。冠状动脉CT积分7分,冠状动脉CT纳入诊断评分方案后,ROC曲线下面积增加至0.832。结论非典型心绞痛冠心病诊断评分方案简单、实用,可有效预测非典型心绞痛冠心病。冠状动脉CT可提高诊断评分方案的应用效能。

  • 标签: 冠状动脉病变 心绞痛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评分系统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及彩超技术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利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入选病例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以及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其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和趾臂指数(toe-brachialindex,TBI),并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和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评价。结果两组测得的baPWV、TBI和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和收缩压是IMT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血糖是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血糖是T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TBI的保护因素。结论结合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指标并应用血管超声技术测量IMT,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外周动脉硬化程度,因其简便性、无创性和可重复性好而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趾臂指数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血乳酸(LAC)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动态监测54例AVM患者的hs-CRP、cTnI和LAC的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三项指标的水平均随着患者入院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其中,hs-CRP水平入院后0h即升高,阳性率达96.3%,并逐步升高,入院后24h达高峰,后逐步下降。而cTnI和LAC水平分别于患者入院后12h和24h升高。结论hs-CRP、cTnI和LAC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