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是否能作为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恶性诊断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于2013年7月至2016年8月之间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的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患者125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良性组、恶性组。分别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组62例,其中男23例,女39例,平均年龄49(19~78)岁,肿瘤平均直径(3.400±1.374)(0.1-5.5)cm;恶性组63例,其中男13例,女50例,平均年龄46(15—79)岁,肿瘤平均直径(3.140±1.143)(0.3~7.0)cm;术前Tg水平,恶性组为(299.73±495.02)ng/ml,良性组为(48.20±43.68)ng/ml。2组年龄、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Tg定于100ng/ml时,对恶性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7%和90.0%。结论Tg可作为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thyroidcarcinoma,FTC)的辅助诊断指标,术前Tg水平高应高度怀疑FTC的可能。

  • 标签: 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癌 甲状腺滤泡状癌 LOGISTIC回归 ROC曲线
  • 简介:目的观察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alciumchannelblocker,CCB)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ACEI)联合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基础上治疗高血压合并轻度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观察组,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分别测血压、心率、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结果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福辛普利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衰,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高血压合并轻度慢性心衰患者中,福辛普利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有效血压达标并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

  • 标签: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Β受体阻滞剂 慢性心衰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24家医院门诊或住院的990例心衰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情况,1年时进行随访,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因心衰再住院及其联合终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6±13.1岁,男性占57.2%,门诊患者占62.9%。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或行血运重建术、卒中的患者分别为58.4%、21.8%、25.2%和17.3%。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衰的首要病因(52.1%),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16.7%)、扩张型心肌病(14.1%)和瓣膜性心脏病(9.9%)。一级医院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性心脏病(22.8%),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分别为缺血性心脏病(64.0%)和扩张型心肌病(21.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率最高(65.9%),其次为利尿剂(60.6%)、β-受体阻滞剂(59.9%)、醛固酮受体阻滞剂(54.1%)、地高辛(26.2%)。三级医院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应用比例最高,一级医院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的应用最少。1年随访时,不同级别医院NHYAⅢ/Ⅳ级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入选时(P〈0.001)。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7.8%,在不同级别医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心衰再住院发生率为30%,其中三级医院最低(27.7%),一级医院最高(34.1%)。全因死亡/心衰再住院的联合终点发生率为33.3%,各级别医院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心衰患者的病因存在差异,各级别医院在心衰的规范化药物治疗方面均有待于提高,尽管如此,各级别医院1年随访时NHYAⅢ/Ⅳ级的心衰患者均明减少。

  • 标签: 不同级别医院 心力衰竭 治疗 预后
  • 简介:无创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作为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由于国内相关baPWV的流行病学资料较为缺乏,现有资料差异较大.本文就baPWV在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掌握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急性腹痛患者的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临床诊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5年因各种原因首次在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治疗的急性腹痛患者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2~2015年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急诊科共报告急性腹痛患者256413例,发生原因前三位依次为腹腔器官急性炎症(45.98%)、急腹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疼痛(34.51%)、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9.93%);急性腹痛的诱因主要有不洁饮食(93821例,占36.59%)、不规律饮食(57360例,占22.37%)和既往病史(25975例,占10.13%)。结论患者发生急性腹痛的原因复杂,与个人卫生以及饮食习惯等关系较为密切,预防急性腹痛的发生应以避免诱因、加强卫生宣教为主。

  • 标签: 急性腹痛 急诊 门诊 急性炎症 牵涉性疼痛 全身性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吉非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间于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经辅助治疗后出现复发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41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吉非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共24例;对照组给予卡培他滨单药口服共17例。2组均连续随访12个月,用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因毒性不可耐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responserate,ORR)分别为70.83%(17/24)和35.29%(6/17),疾病控制率(diseasecontrolrate,DCR)分别为91.67%(22,24)和64.71%(11/1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能耐受。结论吉非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轻,部分患者能获得超过12个月的生存期,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吉非替尼 卡培他滨 复发转移 三阴性乳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既往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究在颈动脉分叉部支架成形术中,留置支架的直径与发生血流动力抑制的(HemodynamicDepression,HD)相关性。方法总结我科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接受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A组46例,依据传统方法选择支架直径;B组68例选择较小直径支架。比较分析直径、球囊直径与对术后的狭窄率、HD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症状都得到改善。A组留置支架直径(9.1±0.3)mm,B组留置的支架直径为(8.3±0.2)mm,两组存在显著差异;A组21名(45.7%)发生HD;B组10名(14.7%)发生HD,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留置支架直径较小组HD发生率低。两组球囊直径分别为(4.9±0.2)mm及(4.8±0.1)mm,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狭窄率分别为(76±9)%及(74±8)%,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率分别为(15±6)%及(17±10)%,无显著差异。A组患者1例出现术后脑血症状,B组患者未出现相关脑缺血症状。Logistis回归分析显示A组(大直径)发生HD的风险是B组(小直径)的4.405倍。结论选用较大支架会更易发生术后HD。与之相比,选用较小直径的支架会减少HD发生率,并且可以使狭窄病变获得相同程度的改善。

  • 标签: 颈动脉分叉部 支架 直径 血流动力抑制 球囊 狭窄
  • 简介:目的探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联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6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治疗且符合标准的11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P)相关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PKP联合传统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仙灵骨葆胶囊,连续治疗6个月。记录2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三角骨密度(bonedensity,BMD)、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水平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三角BMD均优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腰椎JOA评分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RANK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仙灵骨葆胶囊可显著改善PMOP相关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KP术后骨代谢,提高患者BMD,改善腰椎功能,减轻腰背部疼痛。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仙灵骨葆胶囊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町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totalthyroidectomy,TT)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lymphnodesdissection,CLND)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简称“甲旁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因PTC行.TT及双侧CLN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6个月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分为正常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暂时性甲旁减组)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永久性甲旁减组)。统计及比较各组间的临床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寻找甲旁减的危险因素。结果468例PTC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正常组241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227例,包括暂时性甲旁减组220例(47.0%)和永久性甲旁减组7例(1.5%)。单因素表明术中不使用纳米炭(P=0.04)及术中进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数目≥1枚(P〈0.001)是术后甲旁减的危险因素,术中不使用纳米炭(P=0.047)、误切甲状旁腺1枚(P=0.04)、肉眼外侵(P=0.006)及cN1a(P=0.041)是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术中不使用纳米炭(OR,0.437;95%CI,0.243—0.789;P=0.006)及术中进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数目≥1枚(OR,3.025;95%CI,1.999—4.579;P=0.000)是术后甲旁减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不使用纳米炭(OR,0.197;95%CI,0.039~0.982;P=0.048)及肉眼外侵(OR,12-381;95%CI,1.432—107.036;P=0.022)是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建议常规使用纳米炭甲状旁腺负显影辨认保护技术;虽常规移植至少1枚甲状旁腺会增加术后暂时性甲旁减的发生,但其可减少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的发生;若术前彩超高度怀疑及术中肉眼见肿瘤腺外侵犯,建议重点与患者强调术后甲旁�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纳米炭 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探讨何种气管插管方式(经口或经鼻)更适合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到2015年间175名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儿,年龄在22天~12月之间,根据气管插管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口腔插管组(n=100)和经鼻腔插管组(n=75)。排除标准:21三体综合征患儿;鼻息肉、鼻咽部血管瘤、鼻中隔偏曲患儿;小下颌患儿。统计经口腔插管组和经鼻腔插管组患儿麻醉诱导期间低氧血症、再次插管、更换气管导管型号、术中气管导管移位、鼻出血和呼气末正压通气漏气的例数。结果经口腔和经鼻腔气管插管两组病人低氧血症和气管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口腔气管插管组诱导期间再次插管、更换气管导管型号、呼气末正压通气漏气和鼻出血发生率较经鼻腔插管组明显降低(P〈0.05)。使用不带套囊气管导管会增加更换气管导管型号和术后呼气末正压通气漏气的机率,且经鼻腔比经口腔发生率更高;经鼻腔插管且使用带套囊气管导管鼻出血机率最高。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方式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更具有优势;如果术后需长时间呼气末正压通气,带套囊气管导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标签: 经口腔气管插管 经鼻腔气管插管 带套囊气管导管 不带套囊气管导管 婴儿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预防性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输注对既往脑卒中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61例既往合并脑卒中病史、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老年(≥65岁)患者,从入ICU起到术后次日晨随机接受小剂量右美托咪定[0.1μg/(kg·h),右美托咪定组,n=82]或安慰剂(生理盐水)(对照组,n=79)持续输注。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每日2次评估术后7d内谵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内谵妄发生率右美托咪定组(12例,14.6%)明显低于对照组(23例,29.1%,P=0.02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输注仍然是术后谵妄风险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6,95%CI0.15~0.89,P=0.027)。试验药物输注期间低血压发生率右美托咪定组(35例,42.7%)明显高于对照组(19例,24.1%,P=0.012),但低血压干预的患者比例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既往合并脑卒中、术后进入ICU的老年患者,术后预防性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但需监测低血压的发生情况。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既往脑卒中 老年人 术后谵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