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法替尼(Afatinib)对T24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Afatinib(0,1,5,10,20umol/L)作用T24细胞,用噻唑蓝(MTT)法研究Afatinib对T24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fatinib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影响;用Transwell实验研究Afatinib对T24细胞的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Afatinib对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能力有着抑制作用;对T24细胞有着促进凋亡的作用,Afatinib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侵袭能力有着抑制的作用。结论Afatinib抑制了T24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了T24细胞凋亡

  • 标签: Afatinib 侵袭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2月某院收治的5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8),对照组予以常规化疗治疗(紫杉醇、顺铂),观察组使用化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RP檢验联合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检验在儿科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64例,并作为观察组,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将其分为病毒感染组33例和细菌感染组31例,另外选取同一时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然后由本院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CRP和白细胞计数检测,统计分析各组CRP水平、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水平,统计记录各组患病阳性率及阴性率。结果三组的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的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的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感染组中,单纯采用CRP检测的阳性率为64.52%,单纯采取白细胞计数检测的阳性率为51.51%,但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90.32%,三种检测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检测方式。结论CRP和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在临床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为临床上医生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CRP 白细胞计数 联合检验 儿科感染性疾病 儿科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为探讨顺铂联合胸腔镜手术两者共同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5月-2017年1月肺病科满足非小细胞肺癌这一诊断的136例病例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将上述病例分为对照组72例,仅采用顺铂进行药物治疗,而实验组的64例则是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行胸腔镜手术,比较的是两个组治疗前与治疗21天后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含量,以及两个组总的有效率。结果两个组治疗前相关肿瘤标物的含量无差异(P>0.05);21天后实验组中相关肿瘤标物的含量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总的有效率为41.7%(30/72),实验组中总的有效率为70.3%(45/64),两个组存在着显著的差别(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选用顺铂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可以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显著地降低,总的有效率也升高,因此两者联合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是可以在临床中推广的。

  • 标签: 顺铂 胸腔镜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 疗效
  • 简介:摘要当前,抗肿瘤药物主要可分成两大类,即细胞毒类与非细胞毒类,前者主要的药物成分即是脂质体制剂,其在肿瘤疾病的相关治疗中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选择性以及毒性等的缺点。本文先对脂质体制剂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组成成分、特点及优点进行一系列的介绍,再对其应用于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中进行介绍,最后介绍其在非临床与临床研究中所引起的药理毒理作用及其评价。

  • 标签: 抗肿瘤 评价 细胞毒类 研究 脂质体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对5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有关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2月至2017年11月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5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霍奇金淋巴瘤4例(HL)、非霍奇金淋巴瘤52例(NHL),预处理采用BEAM、CBV、BEAC、TBI+Cy+VP16、BuCy+Ara-C+CCNU方案。部分病人于常规化疗、动员干细胞、移植-1d及+8d加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ANC>0.5×109/L、PLT>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9(7~12)d、10(9~15)d,无移植相关死亡发生,随访中位时间85(3~194)月,无病存活44例,复发11例,其中因疾病进展死亡6例,1例再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死亡,治疗后带瘤生存4例,1例乙肝患者移植后半年因自行停用抗乙肝病毒药物致乙肝爆发肝衰竭死亡。结论APBSCT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美罗华可作为APBSCT的体内净化药

  • 标签: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瘤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报道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和目的基因HSV-TK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表达。方法:将同时表达GFP和HSV-TK的多右反子重组逆转录病毒GCGPTKSN,分别转染K562、NS-1、EL4、Sp2/0细胞株,并在体外应用荧光显微镜检测GFP的表达,同时GCV杀伤试验检测HSV-TK基因表达。结果:GFP在四种细胞系中高效表达。高浓度的GCV能有效抑制转染细胞的生长。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能介导GFP和HSV-TK基因进入多种细胞系,并在那里共表达。GFP基因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报道基因,这为基因转移的检测以及转基因细胞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标签: GFP HSV-TK 基因 细胞株 逆转录病毒载体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在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择在2017年到我院就诊的40例胸腔积液患者,分别对患者应用了细胞涂片染色诊断方式和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诊断方式,对比两种染色诊断方式的阳性检测率。结果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诊断方式的阳性检测率要高于细胞涂片染色诊断方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在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阳性检测率,适合被应用在胸腔积液确诊检测中。

  • 标签: 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胸腔积液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针对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周围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该院口腔科行种植体修复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种植体数目128颗,根据种植体周围是否有炎症分为健康种植体组(81颗)和炎症种植体组(47颗),把对侧同名天然健康牙作为对照组(62颗)。收集并称量龈沟液重量,进行牙周学检测,包括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的浓度,分析PLI、SBI、PD值与龈沟液中IL-6、IL-1β、TNF-α、MMP-8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炎症种植体组PLI、SBI、PD及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和对照组(P<0.05);健康种植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SBI、PLI、PD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炎与周围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密切相关,炎症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状态。

  • 标签: 种植体周围炎 菌斑指数 牙龈出血指数 探诊深度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T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和变化意义。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选择对应时间段内4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实施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分析其相关水平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是和对照组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会出现变化,对其恢复的评估可起到参考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检测意义。

  • 标签: 白血病 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水平变化
  • 简介:目的:观察阿糖胞苷(Ara-C)诱导白血病细胞株U937自噬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仪计数.测得不同浓度Ara-C处理U937细胞后24h和48h的生长抑制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p62及P13K-Akt-mTOR通路的蛋白水平。结果:细胞计数发现,不同浓度Ara-C作用的各组细胞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Ara-C处理细胞24h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细胞质中出现大量双层膜包裹形成的自噬体,内含细胞器或细胞质;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LC3-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同时Akt-mTOR通路受到明显抑制。结论:Ara-C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增殖.其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为Ara-C抗肿瘤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阿糖胞苷 自噬 急性髓系白血病 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多药耐药(MDR1)、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表达与肿瘤药敏试验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56例NSCLC(已手术)进入研究,药敏方法采用磷脂结合蛋白V(annexinV)联合碘化丙啶(PI)双参数法,耐药基因MDR1、GST-π、MRP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各抗癌药物的平均抑瘤率分别为:紫杉醇(14.6±12.3)%,顺铂(21.7±12.2)%,去甲长春花碱(8.3±13.2)%,丝裂霉素(11.3±15.2)%,鬼臼乙叉甙(10.7±18.1)%,双氟胞苷(13.2±10.8)%,长春碱酰胺(6.6±11.3)%,长春新碱(7.4±7.7)%.耐药基因阳性率分别为MDR164.3%,MRP42.8%,GST-π46.4%.耐药基因MRP、GST-π阳性和阴性表达与病理类型和期别间未见明显相关;腺癌MDR1阳性表达组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MDR1耐药基因阳性和阴性表达与肿瘤的药敏未见相关性.MRP阳性表达者对去甲长春花碱、长春碱酰胺、长春新碱和丝裂霉素的肿瘤抑制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耐药基因GST-π阳性表达者对顺铂、去甲长春花碱、丝裂霉素的抑瘤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0.05).结论:肺癌耐药基因GST-π、MRP表达阳性与部分化疗药物的肿瘤药敏存在相关性,其对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标签: 耐药相关基因 肿瘤 药敏试验 小细胞肺癌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2.5-5.5Gy)中子辐射对小鼠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级BALB/C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所有BALB/C小鼠均为雄性,共计278只,将上述278只小鼠分为5组。包括1个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分别对各动物组进行90%中子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2.5Gy(80只),3.0Gy(60只),4.0Gy(60只)及5.5Gy(60只),对照组18只,分别在照射动物后6h,12h,1d,3d,4d,5d,7d,10d,14d,21d及28d采取静脉血,利用SYSMEXKX-21多项目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结果(1)中子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2.5-5.5Gy中子照射可使小鼠外周血WBC于照射后6h均明显降低,12h呈现一过性升高,之后又进行性降低,4.0-5.5Gy组未见恢复;而2.5Gy于照射后21d恢复至正常状态。(2)中子照射后外周血血小板的变化;在照射2.5Gy后6h-12h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照射后1-3d,小鼠外周血PLT开始降低,于第5d进一步降低,至第10d血小板降至最低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别非常显著(P<0.01)。在照射14-28d后血小板开始恢复,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在照射3.0-4.0Gy后6h即开始明显降低。于第10d外周血PLT降至最低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别非常显著(P<0.01)。结论2.5-5.5Gy中子辐射可以引起小鼠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破坏小鼠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质量参数的显著变化。

  • 标签: 2.5-5.5Gy中子辐射 小鼠 白细胞 血小板损伤 实验研究
  • 作者: 米雨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今日健康》2020年第1期
  • 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安徽合肥238000
  • 简介:目的:在静止期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治疗中应用超声弹性成像(UE),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的67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首先进行常规超声(US)扫描,随后切换至UE模式。以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为依据,比较US、UE的诊断效能。结果:U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38%、97.14%、91.04%,明显高于US诊断的65.63%、60.00%、62.69%,差异明显(P<0.05)。结论:与US相比,UE对静止期PCM的诊断效能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浆细胞性乳腺炎;静止期;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标准反定型红细胞与丈夫红细胞检测孕妇产前IgG抗体效价的差异。方法同一人采用经典抗人球蛋白法,对40名O型Rh(D)阳性孕妇产前IgG抗体检测标本同时用标准反定型红细胞(标准组)和丈夫红细胞(丈夫组)测定效价,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标准组与丈夫组效价一致35例(35/40),标准组效价大于丈夫组一个滴度5例(5/40)。结论标准反定型红细胞抗原性稳定、易于保存、应用方便,用于孕妇产前IgG抗体检测的效果等同、甚至优于相应丈夫红细胞,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红细胞 IgG抗体 效价 新生儿溶血病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2)对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其诱导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和时间。方法:用100、300、600、900、1200μmol/L的CoCI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分别于12、18、24、36、48h用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CCK-8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确定最佳诱导浓度600μmol/L后,分别于0、3、6、9、12、18、24、36、48h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确定最佳诱导时间后,用蛋白印迹法检测100、300、600、900、1200μmol/L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12h后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600~1200μmo1/L浓度范围内,CoCl2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600μmol/LCoCl2诱导12h后H9C2心肌细胞产生明显凋亡.诱导12~48h范围内.12h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1α蛋白最高:100~1200μmoI/L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12h.其中600μmol/LCoCl2诱导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α蛋白最高。结论: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为600μmol/L.此时最佳时间为12h。

  • 标签: 氯化钴 化学性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 H9C2心肌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童发热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53例发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体检正常无发热状况的健康儿童53例,将其划分为对照组,结合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工作的开展,判断两组儿童临床诊断效果。结果两组儿童在RDW-SD指标对比中,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而在HCT、MCV、MCH、MCHC指标对比中,各数据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血细胞异常检出率为5.66%,实验组儿童血细胞异常检出率为35.94%,即两组儿童各数据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工作的开展,可有效对发热疾病予以临床诊断,以精准化的优势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发热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将其以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各项临床症状(包括高温、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异型淋巴细胞数量高于10%)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各项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昔洛韦 小儿 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
  • 简介: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咆(WBC)总数及血糖(Glu)浓度在肺炎惠儿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31例细菌性肺炎患儿.32例病毒性肺炎患儿,另设35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对比观察CRP、WBC及Glu浓度的变化及其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细菌感染组CRP、WBC及Glu浓度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病毒感染组CRP与WBC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Glu浓度处于高水平状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WBC及Glu浓度的联合检测在肺炎患儿中,更有助于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做出早期的鉴别诊断,对指导临床用药,监测病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 肺炎 C-反应蛋白 白细胞 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