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紧急扎术在预防流产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保胎治疗的80例有流产风险的孕妇,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抽取到奇数纳入对照组(常规保胎),抽取到偶数纳入观察组(宫颈紧急扎术),组间孕妇例数均等为40例。结果:两组流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分娩延长时间及孕周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分娩结局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宫颈紧急扎术可有效降低流产发生率,延长孕妇分娩时间及孕周,使新生儿的生存率有所提升,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宫颈紧急环扎术 流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腰腹吸术后的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100例行腰腹吸术的患者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50例/组,实验组:术后给予康复治疗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腰围变化情况和减肥有效率等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了解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腰围变化更为明显,两组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腰腹环吸术后 康复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阿奇霉素与注射用盐酸溴新对支气管肺炎患者的联合治疗效果。方法用“双色球分配法”将本门诊88例支气管肺炎患者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联合注射用盐酸溴新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退热时间、咳喘消失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X线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及治疗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值<0.05)。结论对支气管肺炎患者应用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盐酸溴新进行治疗可获得显著的临床有效率,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其门诊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奇霉素 盐酸溴己新 支气管肺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氯定液与常规生理盐水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5例)采用常规生理盐水口腔护理,观察组(n=45例)采用氯定液口腔护理。比较两组口腔pH值、口腔溃疡及VAP发生率、口腔异味、恶心和口干等反应。结果两组口腔pH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而观察组口腔溃疡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口腔护理后口腔异味、恶心和口干等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氯定液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可以明显降低口腔溃疡和VAP发生率,且不会造成患者口腔异味、恶心和口干等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氯己定 口腔护理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42-01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adipose-derivedstemcells,hADSCs)在左旋聚乳酸/聚内酯(Poly-L-lactide/Polycaprolactone,PLLMPCL)复合支架材料中的生长情况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hADSCs,制备PLLA/PCL复合支架.取PLLA/PCL浸提液培养hADSCs,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价支架的细胞毒性.hADSCs传代扩增后,接种到PLLA/PCL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1周,裸鼠皮下分别培养1周、2周,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裸鼠体内复合支架材料内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muscleactin,SMA)表达情况.结果hADSCs在PLLA/PCL浸提液中可保持较高的增殖率,表明PLLA/PCL浸提液无细胞毒性.hADSCs接种于PLLA/PCL支架上,经体外、体内培养后,均能长入PLLA/PCL支架的孔隙内,且体内培养比体外培养有更多的细胞长入支架内部.经体内培养后,复合细胞的支架比单纯支架有更多的细胞渗入支架内部.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内培养2周后,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支架材料内部分细胞SMA表达阳性.结论PLLA/PCL复合支架材料,安全无毒,与hADSCs生物相容性好,可作为种子细胞的载体用于组织工程膀胱缺损修复的研究.

  • 标签: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 左旋聚乳酸 聚己内酯 生物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唾液酸四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应用情况,提出持续改进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2016年7-9月的单唾液酸四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使用情况统计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结果:通过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单唾液酸四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的总用量、均次用量、使用强度均明显改善,趋于稳定。结论:加强对单唾液酸四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的合理用药监测,掌握其规律及特点,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了保障。

  • 标签: 单唾液酸四己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 临床应用 持续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新型一次性包皮切缝合器与传统包皮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包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行包皮手术的患者共160例进行观察,分别应用新型一次性包皮切缝合器及传统包皮切术治疗,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外观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型一次性包皮切缝合器组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包皮切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水肿也显著减低(P<0.05),但费用相对较高。结论新型一次性包皮切缝合器较传统切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痛苦小、美观、术后水肿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而传统手术费用低廉、适应症广、技术成熟,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临床上究竟选择何种术式,需综合考虑患者经济条件及病情的需要。

  • 标签: 包皮环切术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包皮过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一次性包皮切缝合器与传统包皮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包茎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 80例本院 自2016年 10月到 2018年 10月收治的 包皮过长、包茎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背景: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目的:评价人工瓣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扩张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方法:纳入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试验组(n=21)施行二尖瓣成形和迷宫Ⅲ型手术,对照组(n=22)仅施行二尖瓣成形。结果与结论:(1)术中安全性指标: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红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尿量无差异。(2)术后安全性指标:试验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临时起搏器应用比例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3)术后疗效:试验组术后当天与出院时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出院时,两组心功能均恢复为NYHAⅠ级或Ⅱ级,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均在微量或轻度以下,三尖瓣均关闭良好,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无差异,但试验组跨二尖瓣A峰和跨三尖瓣A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果说明人工瓣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瓣扩张伴发心房颤动在围手术期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脏瓣膜形成术 心脏瓣膜 人工 心房颤动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绝经后妇女节育部分嵌顿取术中比较三种药物效果。方法:观察对象设置为我科取术患者164例;观察时间设置为2018年1月--2021年7月,观察方法为回顾性资料分析法分为联合药物组(采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疗)、补佳乐组(采用补佳乐治疗)、乙烯雌酚组(采用乙烯雌酚治疗)和无药物组(无药物治疗),观察以上各组别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宫颈扩张例数和取术成功率等情况。结果:(1)四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照中,联合药物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腹痛时间分别为8.03±1.17(分钟)、11.08±2.51(ml)、10.61±2.35(小时),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组别,(t=8.613,p=0.010),比较有差异。(2)四组宫颈扩张和取术成功率对照中,联合药物组宫颈扩张和取术成功率为93.75%、97.91%,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组别,(x2=17.846,p=0.005),比较有差异。结论:对绝经后妇女节育部分嵌顿取术中采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疗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 标签: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节育环部分嵌顿 取环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颈机能不全患者运用择期宫颈扎术与紧急宫颈扎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6例在2016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择期宫颈扎术治疗)和对照组(紧急宫颈扎术治疗)各53人。比较两组患者孕周延长时间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存在较长的孕周延长时间,且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高(P<0.05)。结论相比于紧急宫颈扎术,宫颈机能不全患者运用择期宫颈扎术治疗后,能够有效延长孕周时间,使新生儿预后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其临床价值十分显著。

  • 标签: 择期宫颈环扎术 紧急宫颈环扎术 宫颈机能不全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应用凝聚技术的应用效果及优势。 方法: 本研究选择的研究样本为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 110 例, 以 2015.10~2016.10 为样本选取时段, 对其静脉血进行采集,将血液样本分为 2 份,分别采用凝聚技术和盐水法进行检验,对 2 中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 结果: 相较于盐水法,血液检验中采用凝聚技术敏感度明显较高,并且,应用凝聚技术在 3min 内及以后特异性均显示为消失, 75 例( 68.18% )在 5~10s 非特异性消失,各项对比数据差异均 P<0.05 ,统计学形成意义。 结论: 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应用凝聚技术优势明显,不但敏感性较高,方便操作,检验准确性较高,可对输血安全进行保证。

  • 标签: 临床输血检验 凝聚胺技术 应用效果 优势
  • 简介:摘要慢阻肺作为“沉默的杀手”,其全球范围内死亡率已排到单病种第三位,与高血压、糖尿病及癌症等疾患共同组成我国居民常见慢性病,且该病9年内患病率上升近50%,若不及时医治,急性发作不仅会累及呼吸系统,同时会累及骨骼肌、心脏多个脏器,严重者将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诱发呼吸衰竭和全身脏器衰竭,增加病死风险。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治疗原则以纠正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为主,雾化治疗作为当前新兴疗法,借助雾化装置将药物吸入呼吸道和肺内,以洁净湿化气道,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增强药效,加速病情好转。沙丁醇作为短效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缓解哮喘等肺部疾病引发的阻塞问题,本文旨在探析沙丁醇雾化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价值,以期为后续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慢阻肺 急性发作 沙丁胺醇 雾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沙丁醇氧驱动雾化对小儿呼吸阻塞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为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选择的66例病例均是2016年7月-2017年7月因呼吸阻塞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儿,将患儿根据随机平分法分成雾化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雾化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沙丁醇氧驱动雾化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4.8%,雾化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低于雾化组;治疗后,对照组患儿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及肺啰音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均长于雾化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小儿呼吸阻塞进行治疗过程中,沙丁醇氧驱动雾化治疗有效率更高,可减少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疾病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小儿呼吸阻塞 沙丁胺醇 氧驱动雾化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应用碘酮予以治疗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67例)患者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做有效分组处理,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33),观察组患者实施碘酮予以治疗干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碘酮实施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其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胺碘酮 急诊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疗效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叶黄素胶囊结合托吡卡滴眼液在近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随机在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实施治疗的近视患者中选取90例,依照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托吡卡滴眼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叶黄素胶囊结合托吡卡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视力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患者为73.33%(33/45),差异显著P<0.05.结论叶黄素胶囊联合托吡卡滴眼液治疗近视效果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叶黄素胶囊 托吡卡胺滴眼液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离子凝聚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150例临床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输血治疗前,均采用低离子凝聚与盐水法两种方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及不规则抗体筛查。以谱细胞鉴定法为金标准,比较两种交叉配血试验的检测时间、配血结果及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结果凝聚法检测时间显著低于盐水法(P<0.05);以谱细胞鉴定结果作为“金标准”,凝聚法交叉配血总阳性率为6.67%(10/150),显著高于盐水法的2.00%(3/150)(P<0.05);凝聚法无假阳性发生,盐水法则有1例假阳性,在阳性数中占33.33%(1/3),有明显差异(P<0.05);谱细胞鉴定结果显示,15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8.00%(12/150),凝聚检出率为6.67%(10/150),盐水法检出结果为0(0/150),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低离子凝聚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其检测时间更低,阳性检出率更高,不规则抗体筛查灵敏度也更高,输血治疗前采用凝聚法进行检测,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低离子凝聚胺技术 盐水法 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度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采用碘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重度左心衰并房颤的127例患者,并根据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强心、镇静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常规治疗前提下加用碘酮。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房颤转复效果、心功能改善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房颤总改善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59.62%,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率85.33%,高于对照组的55.77%,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6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差异性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采用碘酮治疗,可提高房颤转复率,改善心功能。

  • 标签: 胺碘酮 重度左心衰并房颤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静脉应用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20例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首剂静脉注射150mg,10min注入。继之以0.5mg/min维持静脉泵入。15min未转复为窦性心律且心室率快者追加静脉注射150mg。结果:1例10min转复,17例7h后转复,2例10h后转复。用药期间,未见缓慢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衰加重、心绞痛加重及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结论:静脉用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 标签: 胺碘酮 阵发性心房颤动 静脉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