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头孢克肟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测定头孢克肟颗粒对5种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并进行控制菌的检查。结果5种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均高于70%以上,控制菌阳性生长良好。结论通过试验证明该方法有效可行,可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 标签: 头孢克肟颗粒 微生物限度检查 回收率
  • 简介:摘要总结了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护理经验。对47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在盆腔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中实施全程综合护理,针对患者个体化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心理干预,观察排尿日记、尿动力学参数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配合有效的护理行为干预及心理治疗,盆腔生物反馈与电刺激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自主排尿。结合适当的护理及心理治疗措施,可提高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膀胱 过度活动症 生物反馈 电刺激疗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和2014年间的检验标本各1000份,包括250份呼吸道标本、250份其它非呼吸道标本、250份血培养标本和250份大便标本,统计不同标本的阳性率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抽取的呼吸道标本、其它非呼吸道标本、大便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2014年的检验结果(P<0.05),2013年的血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与2014年的血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会因为不同的标本、不同的时间而存在差异,需要引起临床人员注意,积极做好对流行性病学分布情况的分析,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微生物检验,从而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准确率。

  • 标签: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较高,且自身为独立死亡因素,一直备受关注。尽管随着医学的发展,AKI的治疗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若不能早期发现,其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较高。因此,对AKI进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对AKI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这些标志物包括肾损伤分子-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白细胞介素18等,以及一些新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如miRNA等。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生物学标志物 KIM-1 NGAL CysC IL-18 miRNA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功劳木溶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需氧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方法验证。结果采用5倍稀释法进行需氧菌计数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采用常规法进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控制菌铜绿假单胞菌检查,5种试验菌回收率均>50%,控制菌阳性菌生长良好。结论确定了功劳木溶液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药物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有效控制其质量。

  • 标签: 功劳木溶液 需氧菌 霉菌及酵母菌 控制菌 微生物限度检查
  • 简介: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基础课,改变生物化学难教难学的状况、提高教学质量是生物化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标签: 医学生物化学 教学质量 备课 提问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腹泻病病原微生物的具体种类,并为预防婴幼儿感染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以2015年月2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腹泻病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通过数据来确定微生物的类型与发病年龄等特征。结果本次112例患儿中,共检出阳性例数为71例,总体阳性率达到了63.4%,而通过年龄划分,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说明病原微生物与患儿年龄有明确的关系。而通过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数据也可以发现,轮状病毒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而各种病毒数据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今后的治疗要有针对性。结论利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可以有效确定婴幼儿腹泻病的致病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案。该研究结果临床价值显著,可以在今后的治疗中被推广使用。

  • 标签: 婴幼儿腹泻病 微生物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只有熟知生物安全柜的分类、作用,而后合理选择生物安全柜才能避免出现不足及过度的现象。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结合实际详细分析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如何选择生物安全柜以及怎样正确应用生物安全柜。

  • 标签: 疾病预防 控制系统 生物安全柜 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相关价值。方法收集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以及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进一步分析微生物检验对于临床的价值。结果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对于医院控制感染有很大的价值,这主要应用在预测感染传播途径、监测病原菌与监测易感人群等各个方面。结论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对于控制医院的感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微生物的推广与应用,有效地控制医院的感染问题。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感染控制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共收治风湿免疫病患者76例,依照其入院单双次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生物制剂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81.58%<97.3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 标签: 生物制剂 风湿免疫病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医院收治的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中选取50例,将其作为本组所研究的对象,她们的年龄在20-35岁之间。这些患者中,切口处出现肿痛、热、脓性的分泌物,切口处的温度超过三十八摄氏度,经穿刺可抽出脓液,经过临床诊断与病理学研究均符合本组研究的目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与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编制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本组50例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中,进行病原学检测的有35例。其中分离出的病原体有25株,病原体的类型包括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阴道棒状杆菌、糖质沙雷氏菌、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阴沟肠杆菌等。结论在新时期加强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有助于为探寻引起切口感染的病因与控制感染的措施提供专业的数据资料。

  • 标签: 剖宫产 切口感染 病原微生物 检查结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分两组,治疗组50例,口服咪唑斯汀10mg,1次/d,外用医用愈肤生物膜2次/d,连用2周;对照组48例,口服咪唑斯汀10mg,1次/d,连用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咪唑斯汀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与试剂质量控制的可靠有效方法。方法通过试验,验证标准菌种的活性与纯度、实验试剂的适用性与灵敏性。结论微生物实验室应定期对标准菌种及实验试剂进行质量控制。

  • 标签: 标准菌种 试剂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压疮创面的最佳治疗效果,治提高治愈率。方法我们研究共纳入呼吸内科58例压疮患者。通过对观察组30例采用医用生物胶体护理及对照组28例采用抗生素护理方法比较,分析医用生物胶体护理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痊愈28例,显效6处,好转1处,全部有效。对照组痊愈24例,显效6处,无效4处,总有效率93.7%。结论医用生物胶体护理对压疮具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医用生物胶体 压疮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分析,探讨其病原性特征,评价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60例被确诊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相关的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厨师或食物售卖者手拭子以及食物操作间涂抹样。结果全部60例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比最大的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共16例,占比26.7%;占比第二位的致病菌是致泻性大肠杆菌,共8例,占比13.3%;占比第三位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共7例,占比11.7%;其余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6例,占比10.0%;变形杆菌5例,占比8.3%;沙门菌4例,占比6.7%;志贺菌3例,占比5.0%;另有11例为其他致病原菌,占比18.3%。其中发生于春季的有12例,占比20.0%;发生在夏季的有20例,占比33.3%;发生在秋季的有24例,占比40.0%;发生在冬季的有4例,占比6.7%。结论在导致患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所有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是比例最高的两种病菌;从发生时间上来看,夏秋两季发生细菌性食物的概率较大,在生活中应当提高警惕。此外,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实施微生物检验,能够迅速找出致病菌类型,找到致病污染源,对于有效控制病情,科学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食物中毒 微生物检验
  • 简介:摘要生物制剂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时,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阻止疾病的进展,是目前治疗RA的重要药物。现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近年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生物技术 类风湿关节炎 生物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两种均质方法。方法在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分别采用拍击式均质与旋刀式均质两种方式进行样品均质,对两种均质方式下的霉菌与细菌回收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拍击式均质方法,旋刀式均质方法的细菌回收率稍微要高;相对于旋刀式均质方法,拍击式均质方法的霉菌回收率稍微要高。结论在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要将检验项目、样品的不同形态特点作为依据,最终选择一种科学、合适的均质方式。

  • 标签: 食品 微生物检验 均质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