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胸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胸骨骨折患者28例(A组),经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分别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容积再现(VRT)成像。与2008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骨骨折患者30例(B组),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确诊胸骨骨折,横断面图像显示胸骨骨折24例,检出率为85.7%,矢状面显示胸骨骨折27例,检出率为96.4%;容积再现图像显示骨折20例,检出率为71.4%。与B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胸骨骨折中具有较高价值,是诊断胸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64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技术 胸骨骨折诊断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膝关节骨创伤中应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56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治愈26例,总有效率为9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0例7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骨创伤的临床治疗中,给予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关节镜 微创技术 膝关节骨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颈总动脉弹性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无血管病变20例为病理A组,有血管病变20例为病理B组。2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检查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应用VVI测量颈总动脉管壁长轴方向上和短轴前、内、后、外对应点的最大运动速度(Vsm)、最大应变(Ssm)及最大应变率(SRsm),并进行比较。结论病理A组、病理B组、对照组间的长轴和短轴对应点间Vsm、Ssm、SRsm比较有差异。病理A组、病理B组、对照组内各位点比较Vsm、Ssm、SRsm比较有差异(P<0.05)。讨论VVI技术能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颈动脉弹性的改变。

  • 标签: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应变 应变率
  • 简介:1994年,Basser等首次提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的概念,它可研究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形态结构,探测白质纤维束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变化,并利用多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yography,DTT)是基于DTI上的一种新的可视化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方法。DTI及DTT可清晰显示神经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定性与分级、预后评估、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取得很大成就。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应用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白质纤维
  • 简介:本文综述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死亡器官捐献(DCD)中的应用,讨论了“不触碰”时间、ECMO置管及开启时机、ECMO灌注温度、肝素化时机、ECMO支持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等相关问题。心死亡器官捐献器官获取过程中,ECMO在改善DCD器官的可用性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ECMO的使用可以使器官热缺血时间明显减少,减少热缺血对器官的损伤。但在伦理、法律、ECMO管理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争议。

  • 标签: 心死亡器官捐献 体外膜肺氧合 器官 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对减少因置入PICC导管后引起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将180例头颈肿瘤生活自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86例采用传统穿刺置入PICC导管,94例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患者置管后一周的并发症比较。结果传统穿刺的PICC患者一周后并发症为44.19%,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为11.70%,两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大大减少了PICC引起的并发症。

  • 标签: B超 塞丁格技术 PICC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三维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的意义。方法入选38例脑动脉瘤患者,应用飞利浦平板数字减影机,于介入术前及术中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并进行(多长时间)随访。结果对38例患者的41个脑动脉瘤,在3D-DSA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仅3例脑动脉瘤发生破裂,其余各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满意。结论3D-DSA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三维结构,对脑动脉瘤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表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患者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基础上诊断室壁瘤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确诊患有LVA的患者为26例,患者在超声心动图上表现为前壁及左室心尖部12例,侧壁为8例,下壁6例,敏感度为100%。心电图检查后,确诊LVA患者的19例,其中前壁及左室心尖部10例,侧壁为5例,下壁4例,心电图敏感率为73.08%,明显低于超声心动图对LVA的诊断敏感率。室壁瘤发生在前壁及左室心尖部的概率分别为46.15%,侧壁为30.88%,下壁23.08%。结论在在室壁瘤的临床诊断中应该采取二者相结合的办法,可以提高诊断率。

  • 标签: 性心肌梗死 室壁瘤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评价正常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脐动脉的血管内皮功能,探讨ET技术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正常妊娠女性45例,妊娠糖尿病患者4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5例,糖耐量异常5例)应用ET技术测量脐动脉,一侧颈总动脉的硬化度(β)、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膨大系数(AI)及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及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测量,同时测量脐动脉S/D,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妊娠期糖尿病组脐动脉的β,Ep,AC及P值等与颈动脉测量比较β,Ep明显升高,AC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IMTAI差异无显著性。(2)妊娠期糖尿病组与正常妊娠组脐动脉的β,Ep,AC及P值比较,妊娠期糖尿病组β,Ep明显升高,AC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动脉弹性降低,内皮功能受损,而且脐动脉弹性的改变比颈动脉更加明显。(2)ET技术可以检测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的改变。

  • 标签: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妊娠期糖尿病 颈动脉 脐动脉 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与CT血管造影这两种检查技术,比较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价值。方法对44例TIA患者分别进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与CT血管造影,从而比较这两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结果脑葡萄糖代谢显像比CTA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上敏感性略高,CTA可以准确的发现狭窄病灶。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TA 椎基底动脉系统 影像
  • 简介: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心室扭转、解旋运动、心功能.方法40例安装起搏器患者于术前及术后分别采集心尖四腔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频谱,左心室短轴心底水平及心尖水平二维图像,进入STI系统测量计算左心室Tei指数、峰值旋转角度、峰值扭转角度、等容舒张解旋率,并统计分析.结果术后Tei指数下降(0.44±0.06vs.0.6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扭转角度(15.80°±5.58°vs.10.08°±5.67°,P<0.05)、等容舒张解旋率升高(0.44±0.04vs.0.24±0.03,P<0.05).心底水平侧壁,心尖水平前室间隔、侧壁、后壁、后室间隔左心室局部旋转运动较术前增强(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改善了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较敏感地评价心功能.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室功能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 扭转 解旋率
  • 简介: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服务医改、惠及民生的支撑作用,在"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医疗协同方面的技术成果和应用的基础上,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跨区域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以重大疾病患者、农民工、慢性病人群为突破口,研究异地就医和个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发符合电子健康档案标准的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服务系统、农民工异地医疗保健协同服务系统、

  • 标签: 技术服务 医疗健康 协同 应用 交流会 管理服务模式
  • 简介:目的通过竞赛了解我省基层寄生虫病防治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水平,从而推动防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法将参赛选手按性别、年龄、职称、单位级别和不同寄生虫病防治任务进行分组,对各组选手的理论知识总成绩及血吸虫病、疟疾、其它寄生虫病和综合知识部分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来自全省16个市和广德、宿松县18支参赛队伍的72名选手理论知识平均总成绩未达及格线,及格人数占54.17%。对各部分成绩进行分析,仅血吸虫病和其它寄生虫病部分平均成绩勉强达到及格线,其它寄生虫病和综合知识部分不及格人数均超过50%。不同性别、年龄和职称参赛选手之间的理论知识总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市级机构选手理论知识平均总成绩优于县级机构选手(P<0.05);不同寄生虫病防治任务组选手之间的理论知识总成绩和各部分成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省基层寄生虫病防治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水平较薄弱,需要进行继续教育和加强提高。

  • 标签: 寄生虫病 竞赛 理论知识
  • 简介:目的:评价样本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经济风险分布状况。方法:运用样本地区数据进行示例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就医风险概率、就医风险损失额和就医经济相对风险度(RR)。结果:(1)样本地区就医人群的总体RR为11.84,其中门诊人群平均RR为1.63,住院人群平均RR为14.82,住院人群的就医经济风险大于门诊人群;(2)以住院人群为例,不同人群就医经济风险差异很大,风险越高,发生的概率越低;低费用段的发生以乡镇卫生院(低级别医院)为主,高费用段的发生以县级及以上医院(高级别医院)为主。结论:分析结果客观反映了就医人群的风险分布状况,表明研制的就医经济风险测量的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标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就医经济风险 实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密闭型留置针联合7号钢针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技术在ICU患者PICC困难置管中应用优势。方法选取2012年l月至2013.年10月我们ICU收治长期卧床并普通输液困难患者32例,密闭型留置针联合7号钢针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操作。结果置管成功30例,其中l针成功20例,2针成功9例,失败1例。结论密闭型留置针联合7号钢针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技术可提高在ICU患者PlCC困难置管中置管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密闭型留置针 7号钢针 改良式塞丁格 ICU困难输液患者 PICC
  • 简介:目的:运用实际数据,检验补偿方案的研制思路与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法:以样本地区2011年住院补偿数据为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决策平台为工具进行方案研制。结果:以福利风险型方案研制为例,(1)按照80%补偿比,消除因病致贫风险共需筹资4163.96万元;(2)以就医经济风险约等于1时所对应的医疗费用设定起付线为600元,以人均收入8倍为标准设定封顶线为120000元,观察住院人群的就医概率、经济风险分布状况,将费用段分为600~、3000~、10000~和22000~四段,并分别设定相应的补偿比;(3)按照上述补偿方案,基金60.53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结论:补偿方案研制的思路和方法是科学合理、可操作的。

  • 标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补偿方案 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