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古建筑木结构的残损点指标是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加固修缮设计的重要指标,目前主要依据1992年制定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中的规定,为了对该规范中的构架整体性残损点指标进行验证和补充,本研究通过对南方地区传统的穿斗木构体系和抬梁木构体系的典型榫卯节点和构架的试验研究,得出两种木构体系结构的整体性关键残损点指标,并与GB50165—92规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规范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局部倾斜残损点比试验结果小,规范值偏于安全。规范中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略小于试验结果,规范值偏于安全;而规范中规定的穿斗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对于燕尾榫穿斗木构而言是安全的,但对于透榫穿斗木构而言,则是不安全的。

  • 标签: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抬梁体系 穿斗体系 残损点
  • 简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城内矗立着四座巍峨高耸的古塔,分别是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开元寺须弥塔和天宁寺凌霄塔,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匠师高超的建筑技艺,也反映了正定佛教文化曾经有过的兴盛。四塔……

  • 标签: 古塔 文化遗存 灵塔 形制 兴盛 正定县
  • 简介: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是在张謇1905年创建的“南通博物苑”,它是一座集历史、美术等社会科学和动、植物、古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国第一座博物馆诞生之时,我国的自然博物馆也已经问世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我国的自然博物馆又是呈怎样一个态势呢?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重庆,浙江已先后建立了

  • 标签: 综合性博物馆 观众人数 教育方式 发展趋势 教育工作 观众总数
  • 简介:博物馆藏书结构与博物馆业务研究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河南博物院图书室的性质、作用和藏书结构与业务研究的关系,提出了如何解决现有矛盾的对策。

  • 标签: 图书室 河南博物院 藏书结构
  • 简介:本文以国家文物局“指南针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万荣稷王庙”项目所获调查测绘成果为基础,整理出该庙大殿斗拱类构件、柱梁类构件及平面屋架尺度三类数据。运用统计学中对总体平均值的估算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大殿各类大木作尺度数据的校正复原值。以《营造法式》材份制度为基础,运用统计学中对总体平均值一致性的假设检验方法,挑选出大殿七类外檐斗拱构件,结合宋尺实例及宋代尺制研究结果,对大殿的用材制度进行了探讨,确定其大木作用材份值为0.44寸,与《营造法式》中所规定五等材的份值尺寸相同。在已确定份值的基础上,通过多个角度的比对方式进行营造尺长的复原,得出了大殿大木作营造尺复原值为31.4厘米的结论。

  • 标签: 万荣稷王庙 北宋 营造法式 大木作 营造尺 精细测绘
  • 简介:收藏任何博物馆都必须具有物的基础——藏品。自然博物馆也是如此,它的藏品就是自然标本。教育离不开标本,科研离不开标本,况且,自然博物馆本身就担负着为国家珍藏祖国自然资源标本的任务。一、标本的来源在一般情况下,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有以

  • 标签: 博物馆工作 博物馆学 发展趋势 保管人员 科研人员 博物馆研究
  • 简介:一、引言“窑洞”,顾名思义,是根据近现代土窑洞的称谓而来,从广义上来讲,属于穴居建筑的一种,又称“横穴居”。最早的窑洞式建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利用生土的直立性特征挖掘的可供人类居住、活动的相对封闭空间。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窑洞式建筑 结构演变
  • 简介: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传播媒介中的一种,博物馆应该如何确立和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公众对信息媒介的选择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使信息接收与建构的效果得到最大优化。本文尝试引入一个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视角,结合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中能够应用于研究传播行为的理论框架,对博物馆及其展览所独有的媒介优势进行解读和优化。

  • 标签: 媒介 结构主义 叙事学 博物馆展览
  • 简介:对新石器时代北刘遗址早晚两期出土的人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揭示先民的食谱特征,尝试探讨不同性别之间食谱的差异,为进一步讨论关中地区史前社会性质及其演变提供新的证据。分析结果表明,北刘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以C4类食物为主,反映了当时先民以粟、黍种植业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模式。北刘遗址早期(老官台文化)先民在食物结构上男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同属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遗址,男女食物结构已发生明显分化,而包含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两个阶段的清凉寺遗址先民的食谱差异表现较姜寨更加明显。这种男女食物结构差异的历时性变化可能是由当时食物分配方式的改变导致,暗示了关中及临近地区从前仰韶至仰韶、龙山文化期社会制度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演进过程。

  • 标签: 北刘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结构 性别差异
  • 简介:民族村寨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综合地理实体。本文以水葩传统民族村寨及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村寨整体布局和单体民居建筑结构,认为水族村寨形态包括山、水、田地、林地、墓地、道路、公共空间等基本元素,各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民居建筑结构形制与村寨集群聚落景观相辅相成,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典范。

  • 标签: 干栏式建筑 村寨形态 景观
  • 简介:本文搜集旧大陆西部早期传入中国的作物及家畜资料,尝试辨析这些因素在进入中国的初期,也就是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在当时生业体系的作用。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地点很多,但在农业中所占比例极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几乎没有,但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东南部则很多且比较重要。绵羊、山羊和黄牛等家畜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占比例很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占到家畜的一半以上,在河西走廊和新疆东南部也大致如此。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型农业应当是与中亚农业经济连为一体的。

  • 标签: 旧大陆西部 作物与家畜 龙山-二里头时期 区域特征
  • 简介:本文从对铸铜工具“陶管”的分析入手,认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的墓葬就埋于作坊区内,更正了以往我们对周原遗址聚落结构特征的一些错误认识,并以此阐述了具有特殊功用的器物在聚落结构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周原遗址 居址 墓葬 特殊器物 聚落结构
  • 简介: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以龙岗寺、元君庙和姜寨三处墓地为分析对象朱乃诚Acertainpopulationcanreflectthescaleofrelatedsocialunittosomeextent.Usingthetheoryo...

  • 标签: 元君庙 墓地 社会组织结构 量的分析 人口数量 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