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7 个结果
  • 简介:民国时期,湖北水灾十分频繁,仅20世纪30年代就发生了两次特大水灾,这引起了国民政府的反思。"惟是已成之灾,政府固应尽赈救之责,而根本治导,预防灾难之再至,政府之责,则尤为重大。"灾后政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从修复堤防到植树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

  • 标签: 年代湖北 湖北水利建设
  • 简介:1933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由南京国民政府推动与主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县政建设运动.当时,在全国各省中积极响应的主要有江苏、广东、河北、山东、浙江、河南、云南、广西、湖南、绥远、贵州等11个省,其中江苏省江宁自治实验县、河北省定县实验县、山东省邹平、菏泽两实验县和浙江省兰溪实验县5个实验县"各具有特点,最负时誉".[1]但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史学界很少有人关注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县政建设的原因,以期引起史学界同仁对这一问题的注意,并求教于大家.

  • 标签: 史学界 绥远 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 年代 定县
  • 简介:山西革命老区的财政经济工作,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把财政经济建设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各地党组织领导老区军民进行农业税收的调整、本位币市场的巩固和扩大及大生产运动,彻底地粉碎敌人的经济掠夺和经济封锁,创造了在极其艰难的战争环境中进行财政经济建设的经验,成功地支持了长达12年的革命战争。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组织 历史经验 解放战争 残酷 建设
  • 简介:渭南市首轮修志工作始于1980年代初期,截至1996年,列入计划内的11部县(市)志和1部地区志已全部出版发行。这12部志书不仅成书时间早,而且有8部志书获得中、省的奖励。其中《渭南县志》《渭南地区志》分别荣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

  • 标签: “三个文明”建设 地情资料 志书 《渭南地区志》 80年代初期 修志工作
  • 简介:1926年第一册出版,标志着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的建立.同年,顾颉刚先生写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列举的记载认定先商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的史实,其中借用了王国维的研究结果.顾颉刚先生撰此文本来做的是一个反题,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破坏和建设只是一事的两面",所以此文实为顾颉刚先生在古史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古史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顾颉刚 古史建设 王国维 先商时期 王亥
  • 简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其目的是努力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早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就先后向全党发出了《关于坚决清洗腐化分子的通知》和《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之后,红军经过艰苦的长征,终于在陕北有了一个“落脚点”,又经过西征,扩大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7年9月,随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廉政建设 抗战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
  • 简介:融资租赁作为“二战”后产生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我国推进现代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西部地区金融租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而充分认识金融租赁业的独特功能,发展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金融租赁产业,提高其对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率,也为此而显得十分重要。

  • 标签: 西部地区 金融租赁业
  • 简介: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本文论述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就如何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作了对策思考。

  • 标签: 以德治国 思想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
  • 简介:当你走进新县地方税务局办公大楼时,一定会被满园的春色所吸引,花草竞相开放,花木列队成行,门窗干净明亮,一股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新县地税局创立于1994年国地税分设之后,当时,人员少、困难多、任务重。在这片白纸上作出又新又美的图画,振兴新县地税事业是新县地税局党组一班人苦苦追求的目标。五年来,他们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精神文明建设和税收征管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从1995年起,该局连续4年荣获市局目标管理优胜单位;连续4年荣获县委、县政府目标综合考核一等奖;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7年被省地税局授予“征管改革先进县”、“三基建设先进县”称号,同年,荣获县文明委授予的“文明

  • 标签: 精神文明建设 地方税务局 地税局 业务素质 文明素质 邓小平理论
  • 简介:列强连绵不断的战争的确为欧洲分裂的原因,而共同的文化资源更无疑是欧洲分久必合的深层动因.笔者认为,五大资源对一体由理想变为现实起到了关键作用:古希腊民主制、罗马法、统治欧洲长达1500年的基督教、以自由平等博爱为诉求的启蒙政治哲学和反思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潮.欧洲和平主义运动正是在这些资源的孕育下得以延续,并在二战后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 标签: 文化 和平运动 欧洲一体化 民族 国际法
  • 简介:<正>战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法国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战后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所谓报纸的“非政治”,这一现象有两方面表现:一是舆论报的衰落,二是新闻报政治性内容的减少。这两种表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战后法国

  • 标签: 法国 舆论 政党 巴黎 非政治化 法兰西
  • 简介:<正>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是中国最初步入国际政治舞台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外交上的接触与冲突,是处于社会转轨关键时期的清政府遇到来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首次冲击.然而,封闭的外交体制和自我陶醉的文化心态使清政府既无法体察中英两国国势的急剧变迁,又不能对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严峻挑战作出敏锐的反应.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仅标志着天朝传统外交政策的结束,而且定下了近代中国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外交格局;清朝落后的外交机制以及险恶的国际环境严重地阻滞着中国外交近代的进程.

  • 标签: 外交体制 早期近代化 清政府 早期外交 中英外交 外交观念
  • 简介:世纪交替之际,以全球和欧洲一体化为背景,东亚区域统合问题陡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在谈及这一话题时,普遍意识到在不同政治体制和存在严重历史纠葛的东亚国家间建立共同体的难度,认为这种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将是很遥远的事情.同时,一些以中日两国国民间相互认识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也常常得出彼此间存在严重不信任的结论,而罕有亲和之意.但吊诡的是,人们对这一'遥远目标'的热情却未因其实现艰难而减弱.相反近年来关于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政坛峰会和学界论坛络绎不绝,这显然与全球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国家 东亚认同 区域统合 区域“空间分裂” 区域认同
  • 简介:<正>军人干政长期以来一直是拉美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据统计,仅从1906—1965年,拉美二十国中军人干政的次数就多达六百七十四起。其原因何在?军人干政的后果之一是军人统治。军人统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它大致可分为几种模式?备自又有什么特征?从七十年代末起,一些军政府相继开始向文人政府交权,这就是所谓的“民主进程”。对此该如何评价?拙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 标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工业化 拉美国家 历史时期 拉丁美洲 军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