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自本刊去年第6期出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本编辑部全体同人一直处于激动、兴奋、欣慰的心情之中.每天,少则数十封,多则数百封充满深情厚谊、真知灼见的信件从全国各地飞抵编辑部,让我们品尝到了各具酸甜苦辣风味、绝对有益于健康的美味佳肴和良药补品.许多素未谋面的读者同时给我们寄来了表达美好祝愿的圣诞、新年贺卡或明信片;有的读者自撰对联、写诗庆贺出满百期;部分读者风尘仆仆地来到编辑部,为的就是给我们亲手递上一张新年贺卡,以表达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祝愿;不少读者给我们打来电话,畅谈对本刊的看法,其中有的读者在寄出读者调查表后,惊喜地收到了从封面到内容令他们感到新颖的本刊第100期,马上打电话来表达他们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

  • 标签: 动力希望 希望译林 情况综述
  • 简介: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准备修建一座体育馆。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教授们的反对。校方迫于压力顺从了教授们的意愿,取消了计划。教授们为什么会反对呢7原因是校方选定的位置是在校园的华盛顿湖畔,体育馆一旦建成,恰好挡住了从教职工餐厅窗户可以欣赏到的美丽湖光。为什么校方又会如此尊重教授们的意见呢?原来,

  • 标签: “雷尼尔效应” 留人机制 华盛顿大学 体育馆 教授 西雅图
  • 简介:冒犯语是使交际对象或言语涉及对象感到恐惧、羞耻、愤怒、尴尬、不适等的语言或言语表达。冒犯语分为诅咒型、贬损型、称谓型、揭露型等四类。作为一种行为,其工作机制是通过激起被冒犯者的消极心理反应而获得消极快乐。

  • 标签: 冒犯语 类型 工作机制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 简介:本文是“《今日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7)的主题发言,主要考察美国在过去的30年里统治文学研究领域的纪念碑式著作,以此对比20世纪早期的欧美与20世纪晚期的中国,探讨它们在“文化现代性”思潮下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

  • 标签: 文学研究 文化变迁 中国 美国
  • 简介:詹姆斯·费伦是当今美国叙事学界的重镇之一。其新作《作为修辞的叙事》突出文本分析,对“读者反应”的引入扩大了我们对叙事概念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以对叙事作出的修辞性且个性化的理解为逻辑起点,企图建构一种突显作者、文本和读者交互协同作用的、以文本为中心的动力学话语体系。这对国内相关研究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詹姆斯·费伦 《作为修辞的叙事》 叙事学 文学理论
  • 简介:《米尼》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型之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王安忆以主人公米尼、阿康为代表,叙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转折时期的上海一群都市男女青年的沉沦史。《米尼》无疑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在这悲剧背后响彻着的是一曲交织着欲望与宿命的人性挽歌。

  • 标签: 《米尼》 欲望 宿命 人性
  •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 标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文本 对话 时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