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列维纳斯和布朗肖分别以哲学和文学的方式发掘和阐述了法国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ilya”。列维纳斯将“ilya”当作一种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相对的“无世界之实存”.布朗肖则将其视为与浪漫主义丰饶的“夜”相对的“另一种夜”.将其视为一种“外部”,并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两种方式对其进行了阐释和创造。在这些层面,布朗肖的“ilya”与列维纳斯的阐述几乎是一致的,然而,在将“ilya”文学空间的价值定位于“中性”的时候.二者却产生了分歧。布朗肖希望文学停留在这种价值的中性和不可规定性上,列维纳斯则坚持文学还需要以伦理的方式迈向他者。

  • 标签: 列维纳斯 布朗肖 “il Y a” 文学空间
  • 简介:在我国比较文学领域,“X和Y模式”名声不好,一般被认为是一些研究者由于对“可比性”缺乏了解、盲目借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之名所进行的简单比附研究。而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相对应的“影响研究”,常常被认为是法国学派注重实证性、忽略文学审美性的比较文学学术方法。在我国目前已有的不少比较文学教材中,对法国学者、美国学者学术主张进行非此即彼、标签化、扣帽子的论断常有发生。本文试图从皮埃尔·布律内尔等法国学者所提出的“X和Y模式”入手.重点关注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的理论主张发起诘难之后。法国学者对影响研究以外的其他方法进行吸纳总结、针对比较文学理论所进行的完善与更新。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中,“法国学派”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应仅仅谈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的观点,而应该拥有更为丰富和准确的含义,我们的教材应该改一改了。

  • 标签: 皮埃尔·布律内尔 “X和Y模式” “法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