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模因是近十年来语用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热点。学者们介绍、评论和运用模因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模因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文章回顾模因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标签: 模因论,翻译研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 简介:文章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词典释义进行探讨,揭示释义中关联产生的前提、方式以及关联的衡量,并以词典用户为出发点提出释义评价的新标准——“关联性”,以期改进词典释义。

  • 标签: 释义 关联 用户
  • 简介:本文分析了结构关系不同的、分别表示结构被动义和标记被动义的两种由字被动句,认定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对互补句式;两种句式之间既交叉又相通,既可以转换,又互有分工;选择不同的句式,常同复句关联和篇章衔接有关.本文还辨析了由字句和被字句的差别,发现在结构上这两种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核心元、附加成分、变化形式等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异,在表达上这两种句式的句式语义、表义重心、信息焦点、语用倾向、时体特征等都具有重要而细微的不同.

  • 标签: 由字句 被字句 现代汉语 语法 标记被动句
  • 简介:《论语·雍也》“君子可逝也”一句中的“逝”字,历来学者多从汉儒之说,训为“往”.清人俞樾持不同观点,认为“逝”当读为“折”,当代学者洪波赞成此说并为之论证.《论语》出土文献的发现与刊布,为正确揭示文本真义提供了契机.定州汉墓竹简中该句作“君子可選”,“選”对应于今本“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出土文献材料中“■”声字可读入月部(如“逝”、“噬”等)亦可读为元部(如“衍”、“遣”等)的用字现象,着重探讨“逝”、“選”异文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是,“君子可逝也”之“逝”在早期底本中可能写作“”声字,后世不同的传抄者依据自身的阅读习惯将之转写成“逝”或“選”;“選”、“遣”音义关系颇为密切,在《论语》该句中当理解为“遣送”、“打发”之义.

  • 标签: 君子可逝 异文 古文字 用字
  • 简介:<正>在第三届全国辞书学研讨会上,拙文《略论规范型词典的特点》所讨论的问题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兴趣,他们发表的许多意见对笔者颇有启发。本文拟参考部分辞书学界同人的意见,对规范型词典的特点作进一步探讨。《略论》重点谈收词原则,本文在讨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英语词典 释义 同义词 词语 描写原则
  • 简介:摘要中国唐朝诗人寒山子虽在国内鲜为人知,在海外却得到了广泛传播,引起了一阵阵的“寒山热”,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代表。美国著名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寒山影响,从行为、创作到精神上都师仰寒山。本文拟从诗学创作风格和生态哲学观两大方面论证寒山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并对加里?斯奈德受本土意识制约而对寒山这一异质文化的“自我化”、“美国化”这一现象作出阐释。

  • 标签: 寒山 加里?斯奈德 诗学风格 生态思想
  • 简介:摘要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学科更具人文性,语文老师在设计课堂内容的过程中更应合理把握该特点。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详细探究了如何更快速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更加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等问题,以期为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初中语文 课堂效率 问题 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进行改革,而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在课程改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的汉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

  • 标签: 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 简介:传播学长期受到“无学”的诟病,而符号学理论的艰涩与理论体系的庞杂也构成其发展的现实危机。本文立足两者的互补性,通过传播过程理论经典模型的比较,指出源于北美的早期传播学传统,更偏向于一种“信号传播学”,但它逐渐受到符号观念的影响并在传播模型中引入了意义解析。这种学科方法的互补性融合应得到更有力的推进,“符号传播学”的兴起将是这一融合的最终结果。

  • 标签: 传播学 符号学 信息论
  • 简介: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问题教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迁移到其它一切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后,能迁移到一切工作中去。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语文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也能让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更加深刻。

  • 标签: 小学语文 问题式教学 高效率 新模式
  • 简介:《说文》认为"柔"从矛声。但是,有学者认为柔、矛声母不类,《说文》将其分析为形声字不确。但是,出土文献中矛与柔相通、异文的例子可以证明《说文》的分析不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泥母与明母相通、异文、谐声、异读等材料的研究,可以看出泥母与明母在上古的交替可能与三等介音或高元音韵部有关。

  • 标签: 泥母 明母 上古音
  • 简介: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图片、音频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给予了学生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让学生能够弥补见识上的不足,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文音影展开联想,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堂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效果。

  • 标签: 信息技术 小学 语文 教学
  • 简介:疑问副词“莫非”至迟在宋元之际就已产生,它并非直接由义为“没有谁/什么不是”的跨层结构“莫非”衍生而来,而是与测度疑问副词“莫”、“莫是”、“莫不”、“莫不是”有渊源关系。疑问副词“莫非”生成的语境是疑问句,生成的机制是类化。疑问副词“莫非”的演化表现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语气等方面:元代以降,“莫非”在“莫”系疑问副词中逐渐占有明显的优势;“莫非”用于NP前的功能在逐渐消失,基本上只用于VP前;“莫非”最初只表示测度,至迟在明代后期语气开始分化,可以表示反诘,但表示测度仍是其主要用法。

  • 标签: “莫非” 疑问副词 跨层结构 来源 演化
  • 简介:<正>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由于《修辞学发凡》的影响,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前进。其间,虽有“文革”十年的沉寂停顿,但却孕育了七十年代末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八十年代中期那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可谓令人鼓舞。然而,无庸讳言,尽管七十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在修辞学新体系新理论的建构方面,在辞格研究的深化方面,在词句段落篇章修辞方面,在语体风格研究方面,在修辞学史研究方面,在修辞学新领域的拓殖方面以及作家作品修辞研究、口语修辞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很多方面填补了《修辞学发凡》所未涉的空白,或将《修辞学发凡》所论述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了,但至今仍未出现一部像《修辞学发凡》那样的里程碑性质的著作。为什么呢?这里就可看出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修辞学发展所存在的严重缺陷。通过对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反省与对相邻其他学科发展的经验以及未来世界学术发展的普遍趋势的省

  • 标签: 中国修辞学 《修辞学发凡》 基本方向 汉语修辞学 陈望道 演绎法
  • 简介:杉洋镇地处古田县东部,邻接宁德,其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与以古田县城关口音为代表的古田话有明显的区别。文章以古田县城关话和宁德虎溟话人称代词为对比,全面梳理杉洋话的人称代词系统,分析其语用特点,并讨论了人称代词系统层次叠置的历时涵义。

  • 标签: 古田县杉洋话 人称代词 语用特点 层次叠置 方言混杂
  • 简介:摘要坐落在都江堰市,毗邻于青城山的普照寺,又名大佛寺,历史久远,名传遐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寺拜谒,其中不乏港澳明星与外国游客。普照寺及其文化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作为景点“名片”之一的公示语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由于公示语有很强的目的性,故本文拟从翻译目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分析翻译目的指导下普照寺景点公示语英译问题。

  • 标签: 翻译目的论 景点公示语 英译
  • 简介:义项形式特征指一个义项在具体使用中赖以表现其意义内涵的表达形式与搭配环境,是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标志物,主要体现在词性、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三个方面。本文探讨了义项形式特征的类型、特点和有效性,并在实际操作层面探索义项形式特征的提取方法,进而反思传统词典义项与机用词典义项的区别。着重阐述义项形式特征与意义内涵之间的关系,主张立足于义项意义内涵差异寻求义项形式特征差异,在强调义项形式特征的同时,也要防止“唯形式决定论”的倾向。

  • 标签: 义项形式特征 传统词典义项 机用义项库
  • 简介:古知三、章组声母在冀州市城关镇方话中读[tsts's]、[t(s)t(s)'(s)]两套声母,在冀州市官道李镇话中读[t(s)t(s)'(s)]、[t(c)t(c)'(c)]两套声母.两镇的读音不光音值不同,而且音类分合也不一一对应.但在今组两组声母中,均有一组与本镇话中的知二、庄组读音相同.本文论证了下面问题:入声韵的消变与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合流演变是交织进行的.止开三章组与庄组的合流演变在入声韵消变之前,而阳声韵知三、章组与庄组的合流演变,在人声韵消变之后.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方言中的演变是不平衡的,演变时间是漫长的.

  • 标签: 知庄章声母 入声韵消变 音变层次 冀州市 城关镇 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