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通过解放后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管窥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解放以来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上层建筑”范式(传统唯物史观范式)、“中国化”范式、“知识考古”范式(新社会文化史范式)。方立天先生是佛教中国化范式的重要代表人物,佛教中国化这一研究思路,与方立天先生所确立“中国佛教哲学”学科体系息息相关。至今,佛教中国化范式还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范式,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学术贡献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 标签: 方立天 佛教中国化 研究范式
  • 简介:谢谢永信方丈亲自来听这个讲座,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天学与宗教传播”,但是我打算先把它限制在跟佛教的关系上。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们再说到别的宗教。因为我的团队在佛教方面做过一点研究,所以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 标签: 宗教传播 嵩山少林寺 2009年 佛教 天学 中国
  • 简介:五台山普寿寺兴办的清泰安养园,引进现代的“安养院养老”模式,一改佛教界传统的“居寺养老”模式,以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持久化、人性化,为山西佛教慈善事业由传统慈善、传统救济模式向现代公益模式转化提供参考经验.清泰安养园作为山西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完善补充,不仅可以解决普寿寺僧人群体的养老问题,也为正在兴办的山西佛教慈善养老事业提供参照.

  • 标签: 清泰安养园 养老模式 五台山 普寿寺
  • 简介:灵山寺是位于大别山区一个贫困县内的一座佛家寺院,在千年的历史中屡经兴废。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灵山寺在民间、政府、旅游开发方等众多力量的不同作用下,从一座山间小庙变成了闻名一时的“宗教圣地”、“旅游热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大变革”。文章以灵山寺的历史变迁为线索,重点通过对灵山寺近2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来考察旅游发展与寺庙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张力,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 标签: 灵山寺 寺庙文化 旅游开发 朱元璋 灵山庙会
  • 简介:藏区社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现代性与宗教变迁之间的多元动态关系。与此同时,在重新把握藏区社会传统结构的基础之上,对"藏传佛教世俗化"这一命题作出符合文化本位的阐释。如果马克思·韦伯过去在定义资本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性时,肯定新教伦理之重要性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基于宗教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宗教文明秩序下的社会现代化路径,至少其内生性的改变也需要从宗教伦理观当中找寻答案。通过深刻揭示马克思·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遗产,旨在说明藏区现代化与藏传佛教世俗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此亦可进一步运用"自我观照"的叙述模式,并就如何化解藏区现代化之困,阐明其神学变革的意义和方向。

  • 标签: 藏区现代化 藏传佛教世俗化 宗教文明秩序 新教伦理 佛教神学
  • 简介:《高僧传》中,佛教徒以自我为中心创造出大量僧人神异事迹,这些神异事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佛教权威从谋求到确立的全过程。高僧与中国本土神祗交往类神异事迹塑造了高僧与中国本土神祗交往的多种模式,从不畏惧旧有神到成功制服旧有神,从旧有神对僧人尊敬、对佛教支持到旧有神受戒奉佛、完全服膺佛法,中国本土神祗体系的权威在僧人神异事迹中被逐渐消解。佛胜道巫类僧入神异事迹,通过高僧与中国本土神祗的人间代表巫者、道士威力的比较,证明佛法优于巫术和道术,进一步降低了中国本土神祗的权威。降低中国本土神祗的权威是为了抬高佛教权威。宣扬梵神威力类僧人神异事迹,凸显了佛陀及其弟子的威力,营造出中国佛教神祗体系并树立其权威。在此基础上,佛教徒还通过神异事迹的制作,成功地在“佛命”与“天命”之间建立联系,给君主的即位天命蒙上浓厚的佛命色彩。南朝君主在编造其即位的“天命”神话时,采信佛教徒的“佛命”预言,标榜其“天命”受到了“佛命”的认可标志着佛教权威在中国社会的确立。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佛教权威 《高僧传》 神异事迹
  • 简介:《弟吴宗教源流》是一部约成书于12世纪的重要藏文宗教史籍,藏文原名为《弟吴贤者所著印、藏教法源流详本》。本译文为《弟吴宗教源流》的书首礼赞与著书立誓、导言、上篇前言、中篇正文内容第一章《佛之三身》及第二章《两千佛》等内容。本次译文以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为蓝本,为藏文版的第1页至第24页的内容。

  • 标签: 《弟吴宗教源流》 礼赞 导言 佛三身 两千佛
  • 简介:藏传佛教一位密宗掘藏师在1963年带着自己的信徒,从干诚章嘉山峰开始探索一种与乌托邦相似的地域。本文通过分析掘藏师德修林巴的背景及其探索活动,表明了伏藏行为本身的意义和藏人固有的地域憧憬。

  • 标签: 掘藏 伏藏 探索 贝域
  • 简介:《祁林院圣旨碑》对于研究祁林院史以及元代五台山佛教史很有意义。祁林院由北齐高敏所建,后为大寿宁寺(王子焚身寺)之下院。其间祁林院历经战争创伤,曾与大寿宁寺脱离关系,大德时在成宗和皇太后的干预下重新成为大寿宁寺下院。大寿宁寺住持为华严僧,即正顺,故寿宁寺所属宗派当为华严宗。元代五台山佛教的管理机构为五台山总摄所,祁林院因居真定路而由真定路僧录司管辖。皇帝、帝师颁布圣旨、法旨保护寺产,更多地是出于管理的考虑;而皇太后、皇后颁布相关懿旨,更多地是出于对佛教的信奉。

  • 标签: 元代 祁林院圣旨碑 寿宁寺 华严僧 五台山总摄所
  • 简介:元祐元年前后,高丽僧统义天入宋求法,先后从北宋佛教界各宗派高僧求学问道。北宋佛教宗派如华严宗、禅宗、天台宗等对义天求法各有不同的反应,在他们的反应背后则有其各自的目的和立场。通过义天入宋求法这一独特的视角,可以发现:华严宗在北宋本已趋于式微,因义天求法而扩大了影响,在杭州获得了教寺,得以与禅宗、台宗在两浙鼎足而三;禅宗中云门一宗势力强大,对义天的造访,云门高僧对义天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他们当时炙手可热的地位及影响;天台宗与高丽渊源颇深,他们对义天的欢迎反映出已经实现中兴的天台宗有着一种恢宏的气度和雅量。

  • 标签: 北宋佛教 义天 华严宗 禅宗 天台宗
  • 简介:佛教寺院是建立在村落之上的宗教实体,村落则是寺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一体。本文主要通过对河湟地区一个藏传佛教寺院与其所在村落的互动关系的变化,以此分析广惠寺周边村落宗教信仰淡化现象。

  • 标签: 广惠寺 衙门庄村 宗教信仰 淡化
  • 简介: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自古有之。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自文成公主进藏以来,西藏和内地的联系也更加地密切。公元834年吐蕃王朗达玛灭佛,经过一段动乱时期,佛教在卫藏重新得以传播,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后弘”时期,对应汉民族的宋、元、明清时代,这一时间,藏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汉藏民族的交往、交流更加地频繁,双方的交融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汉藏民族艺术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自文学的发展。

  • 标签: 后弘时期 汉藏文学 艺术审美 比较
  • 简介:苏曼殊是近代中国一位知名的文学诗僧,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佛教革新思想家,不但在文学上有相当的造诣,在佛教界也拥有一定地位,他的佛教改革思想主要针对清末佛教极度衰微,阐扬佛教首先应从内部开始改革,具体的改革大致分为四大类:一、礼忏;二、付法;三、趋炎,四、办学,还专门针对当时人们普遍提出的各种"废佛"观点("僧无学行"、"宗教当废"、"佛法无用")一一加以破斥,是针对当时佛教内部所存在着的各种不良现象而奋力呼吁革新佛教,也为现代佛教改革提供了些许理论思考依据。

  • 标签: 苏曼殊 佛教改革 “废佛”
  • 简介: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系统理论的文化瑰宝之一。甘肃省拉卜楞寺院曼巴扎仓历经255年的历史传承,是蒙藏地区影响最大的藏医药学院之一。当前在民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藏医药学院校教育已初具规模,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传承藏医药学的精髓,如何在现代院校教育的实践中更好地借鉴和应用其成功的历史经验,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以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寺院甘肃拉卜楞寺曼巴扎仓修习体制为例,针对甘肃藏医药学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管见供甘肃藏医药学高等院校借鉴和思考。

  • 标签: 甘肃 拉卜楞寺院 曼巴扎仓 传统师承 院校教育 人才培养
  • 简介:甘南州地处安多藏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甘南州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全面展示和梳理,分析了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文化与旅游和谐关系的对策思考。

  • 标签: 甘南州 藏传佛教文化资源 旅游业
  • 简介:宗教既是一种世界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在青藏地区宗教问题是一个相当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其与当地民族关系的和谐建构及社会稳定等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以青藏地区历史上藏传佛教与汉藏蒙民族关系为例,探讨宗教文化对青藏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以期促进青藏地区新形势下民族关系的和谐建构与社会的长期稳定。

  • 标签: 宗教信仰 民族交往 青藏地区 汉藏 蒙藏
  • 简介:生死问题,是所有宗教和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世界不同文化所共同探索的问题.佛教从汉末至西晋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民众“生死观”的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罗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出现费奥多罗夫“死者复活,生者不死”的思想.本文对二者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中俄两国文化对“生死观”认识的异同.这有利于尊重文化差异,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

  • 标签: 佛教 费奥多罗夫 哲学 生死观
  • 简介:由吐蕃占领和统治所造成的佛教戒律松弛的问题,一直到晚唐五代北宋初年依然没有解决,诸如饮酒、食肉、蓄奴、敛财,甚至是娶妻等违反释门戒律的行为,普遍存在于其时的敦煌佛教界。除了削发、着僧衣、吃斋、念佛等例行功课外,僧侣的生活方式几与俗世民众没有差别,过着一种出家而又不离家、是僧而又非僧的世俗生活。以酒戒而言,晚唐五代北宋初年的敦煌诸寺非但没有受到酒戒的约束,反而呈现愈发松弛的态势。僧侣普遍饮酒正可视为晚唐五代北宋初年敦煌佛教界世俗化倾向的明显表征,S.6452—3、S.6452—5号文书所反映的北宋初年净土寺常住酒库酒水支出帐目,则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佛教 敦煌 饮酒文化 世俗化
  • 简介:民俗文化圈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空间。本文以青海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儒释道民俗文化圈为研究重心,梳理和分析了各民俗文化圈间排斥、互渗、共享、共融等关系。

  • 标签: 青海 民俗文化圈 互动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