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鄱阳湖区4种观测站的风资料。计算了鄱阳湖区的平均风功率密度、有效小时数、年平均风功率密度、风能总储量及技术可开发量,评价了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规划出了风能开发最佳期及较佳期。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风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10万kW。受狭管地形作用,该区域风向稳定.风能资源品质较优。为了给风电场的微观选址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科学的依据,应进一步加大时风能普查及详查工作的投入;为了进行精细化风能资源测量,摸清风电场的场址分布、资源储量及装机容量.应在鄱阳湖区尤其在浅滩设置更多风能资源测量点。

  • 标签: 鄱阳湖 风能资源 储量 分布 研究
  • 简介:保护地生态因子,特别是温度、湿度因子,对黄瓜生长发育、病害发生程度以及产量产值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何采用和推广栽培实用技术,控制保护地小气候条件,创造出黄瓜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降低黄瓜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

  • 标签: 大棚黄瓜 黄瓜生长发育 高产栽培 黄瓜根 小气候条件 湿度因子
  • 简介:全面综述了高温热浪气象灾害在危害特点、标准与类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监测和预测与预警技术、减灾技术及应对策略等8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高温热浪是一种较短时间尺度的天气灾害,基本天气特征是高温低湿,除高寒地带外,每年6~8月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大气环流异常是高温热浪形成的直接原因,气候变暖变干是导致高温热浪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深刻了解高温热浪的危害特征,对应对高温热浪发生发展、监测预测、安全生产、趋利弊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中国 高温热浪 危害特征 研究综述
  • 简介:研究了3月中旬~5月上旬,浙江省双季早稻育秧期长、中、短连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年代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3月中旬~5月上旬,全省连阴雨总的趋势为自北而南增加.在同纬度地区,内陆出现频率大于沿海.浙中南地区所受连阴雨影响大于浙北地区.90年代长连阴雨出现频率增加.

  • 标签: 早稻 连阴雨 分析
  • 简介:2016年,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承担的各项国家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并申请获得一些新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重点专项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气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2项,中国气象局2016年度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项目1项。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主要进展如下。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云物理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计划 中国气象局 科研项目
  • 简介:新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以微信气象服务为分析对象,首先选取国内各省级官方气象微信公众号和知名气象机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按阅读数排序,挑选Top1000文章,然后对选取文章进行关键词的词频计算,得到共词矩阵;对共词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微信气象服务的热点分布及层次交叉性。其次,对优秀气象微信公众号进行横向和纵向剖析,同时结合前文服务热点分析结论,从"形"与"实"两方面讨论了微信气象服务的发展意见和建议,供参考和提高。

  • 标签: 新媒体 微信气象服务 热点 发展研究
  • 简介:1730年(清雍正八年)7—8月,我国黄淮地区连续暴雨17d,引起黄河、大运河和淮河暴涨、决堤的大范围洪涝灾害。这是小冰期中相对温暖时段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1730年夏季暴雨时段的天气实况,绘制了暴雨区域图显示强降雨中心移动动态和水灾地域分布图,概述当年气候特点,指出暴雨事件与台风活动的关联。1730年是太阳活动周极小年的前3年、有重大火山活动,是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后的第2年。这些天气特点和背景条件与现代罕见的1975年河南“75·8暴雨”相似。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暴雨洪涝 气候灾害 历史气候 1730年
  • 简介:1.1海洋层积云微物理特征的观测研究利用海洋层积云观测试验数据库中的气象、云粒子和垂直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海洋层积云穿云过程中云参数的特征及微物理过程。将穿云过程按照降水强度分为晴空、轻度毛毛雨和重度毛毛雨3个类型。结果表明,非降水穿云过程、轻度毛毛雨、重度毛毛雨的云滴数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56、247和193;液态含水量分别为0.06、0.15和0.30;滴谱的标准差分别为1.20、1.42和1.98;相对散度分别为0.40、0.34和0.32。对夹卷混合过程的分析表明,海洋层积云中极端非均匀夹卷混合过程占主导,但非均匀夹卷混合并随后抬升过程也占相当比重。分析了非降水、小毛毛雨和大毛毛雨穿云过程的垂直速度标准差与云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海洋层积云中小毛毛雨时垂直速度的扰动与云参数的关系更加紧密。(段婧)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云物理 云微物理特征 降水强度 垂直速度 混合过程
  • 简介:应用阜新地区多年降水和土壤墒情气象资料,研究并建立了针对阜新地区的“利用秋季降水预测春播关键期土壤底墒”、“利用3~4月降水预测春播关键期土壤增墒量”、“利用降水量预测降水渗透深度”和“利用墒情递减率预测旱情趋势”等决策气象服务技术方法,并投入业务使用。

  • 标签: 决策 气象服务 技术方法
  • 简介:1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气象灾害1.1中国农业气象(小麦)模式(CAMM)初始版本的构建从机理过程(作物生长过程、区域特色过程)、构造方法(插拔式建模、数据同化)和应用方式(实时运转、互联网)等方面确定了中国农业气象(小麦)模式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模式的基本功能、产品类型和内容.初步完成了模式基础网格、种植区、作物生长、发育、土壤等22种参数或变量初值的区域化.建立了小麦发育初值对温度的非线性响应和品种改良模式、冬小麦株高变化模式.形成了中国农业气象(小麦)模式(CAMM)的初始版本.(马玉平)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生态环境 作物生长过程 农业气候资源 非线性响应 冬小麦
  • 简介:本文从雨养作物产量差大小、产量差的解释因素、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等方面综述了近10a,特别是近5a雨养作物产量差研究最新进展,回顾了雨养潜在产量、实际产量、雨养作物产量差的概念、内涵及研究方法,对最新研究提出的作物系统潜在产量与作物系统产量差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根据潜在产量获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将产量差分为基于模型的产量差、基于试验的产量差和基于农户的产量差。作物系统产量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在单位时间内多种作物组合的最高产量,作物系统产量差是指现有的作物系统实际产量与作物系统潜在产量的差值。产量差的解释因素可以分为五类,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作物和农场管理因素、农场特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缩小雨养作物产量差应主要围绕三大领域,即育种、遗传学与生理学研究;品种选择、播种日期、播种密度、施肥量、杂草与病虫害管理等优化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如土壤酸碱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状况的改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雨养农业区,均存在提升作物平均产量的空间(产量差从0.5-5t·ha^-1不等)。未来中国雨养作物产量差的研究应进一步致力于基于多作物模型模拟方法的产量差研究;基于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物产量差分析;以及作物系统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研究

  • 标签: 产量潜力 产量差 作物系统 集合模拟 产量差解释因素
  • 简介:主要介绍了降水概率预报的事件概率回归方法,1997年试用表明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降水概率预报 概率回归方法
  • 简介:该项目已经获得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式批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员作为科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负责牵头组织,执行期为10年。该项目执行2年以来已经在国际沙尘暴预报、预警和科学研究领域取得诸多进展。2006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上海召开了国际沙尘暴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第2次会议。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西班牙、蒙古、埃及8个国家的20多位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会议特邀专家出席了会议。

  • 标签: 沙尘暴预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际 世界气象组织 委员会 研究员
  • 简介:应用江西地区近45a的气温、降水、水汽压、蒸发量等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来理解江西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气候变暖的湿旋转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959~1969年,江西地区气温降低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下降,导致降水量减少.1970~1983年,气温、降水和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的变化幅度均较小.1984~2003年,气温上升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上升,引起湿旋转作用加强,从而进一步加速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降水;与此同时,地面蒸发量却减少,导致地表水增加,引发更多的地质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 标签: 气候变暖 江西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 湿旋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