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糖基水解酶Lxyl-pl-1和Lxyl-p1-2是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克隆自真菌香菇的重组蛋白,具有β-木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双重活性,能专一性水解脱除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等的木糖基,生成的C-7位羟基化产物可以作为前体半合成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或其类似物。前期工作显示:Lxyl-p1-1和Lxyl-p1-2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7%,但后者的催化活性是前者的2倍以上;Lxyl—pl-2水解生色底物PNP-Xyl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4.0。为系统地观察两酶的催化特性,在对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构建的工程酵母进行培养、诱导7d后冷冻干燥菌体。将冷干的菌体破碎得到蛋白粗提物,再经过Ni亲和色谱和HPLC凝胶色谱法制备和纯化得到Lxyl-p1-1和Lxyl-p1-2重组蛋白。以生色底物PNP-Xyl和PNP-Glc7-木糖紫杉烷底物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XDT)与重组酶进行反应,重点测定Lxyl-p1-2水解XDT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并在最适条件下测定重组酶对不同底物的动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Lxyl-pl-2水解底物XDT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4.5;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Lxyl—pl-1和Lxyl-p1-2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β-木糖苷酶活性,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Lxyl-p1-1对于底物PNP-Xyl,PNP-Glc和XDT的kcat/Km值分别低于Lxyl-p1-2对于上述3种底物的kcat/Kan值(0.77s-1×mM-1,1.65s-l×mM-1和-1×mM-lVS.1.67S-1xmM-1,2.85S-1×mM-1和1.07S-1×mM-1)。

  • 标签: 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 Β-木糖苷酶 Β-葡萄糖苷酶 动力学参数 催化特性
  • 简介:报道了中国垂幕菇属新记录种——瘤核垂幕菇(Hypholomatuberosum)。对SWUST2007101001号标本的分离菌株Ht.1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其ITS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对相关类群的形态和分子分类进行了讨论。将该菌株鉴定为瘤核垂幕菇,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Strophariaambigua(AY818350)、Strophariainuncta(EU784417)和Weraroavirescens(EU784438)。由系统进化树推断瘤核垂幕菇是多元进化。

  • 标签: 瘤核垂幕菇 形态特征 RDNA-ITS 系统发育
  • 简介:报道分离自中国云南、青海、福建3省土壤的单格孢属(Monodictys)3个新种:珠芽状单格孢M.bulbiliformis、黄河单格孢M.huangheensis和厦门单格孢M.xiamenensis,并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讨论。文中提供了中国土壤中单格孢属16个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标签: 土壤真菌 暗色丝孢菌 分类
  • 简介:文献报道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本研究检测了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真菌及其DNA在冬虫夏草中的共存,同时检测了2个真菌在冬虫夏草成熟过程中的竞争增殖力。应用色谱法和质谱法检测了冬虫夏草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指纹谱。在冬虫夏草中检测到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活菌,在虫体和子座中检测到这两个真菌的DNA。从子座露出地表后,冬虫夏草的成熟伴有蛋白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指纹谱的动态变化,中国被毛孢竞争增殖力下降(P〈0.001)。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指纹谱均不能与冬虫夏草的成分完全重叠,与中国被毛孢相比。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与冬虫夏草的指纹谱更相似。结论:中药冬虫夏草的成熟伴有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真菌共存于它的虫体和子座,也伴有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的变化和中国被毛孢竞争增殖力的下降。

  • 标签: 冬虫夏草 蝙蝠蛾拟青霉 中国被毛孢 竞争增殖力 真菌DNA分子共存
  • 简介:糖苷水解酶第一家族(GH1)β-葡萄糖苷酶(BGL1)有葡萄糖耐受性,进口端位点对酶活性葡萄糖耐受性有很大影响,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嗜热革节孢GH1BGL1进口端的W168、L173、F348、W349、C169、F180、D237、Y179、A260、H307、N335和E437这12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将突变酶与野生酶(WT)在毕赤酵母中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进行酶活性和葡萄糖耐受性测定。与WT相比,所有突变酶活性均有所降低,其中W168H、N335F和W349G几乎丧失活性。突变F180H、D237S、A260N和H307Y的Km低于WT,所有突变的kcat都降低。除L173Q外,其余突变都保持葡萄糖耐受性,在高浓度(400mmol/L)葡萄糖时,Y179F和D237S酶活受到显著抑制。本研究表明,进口端位点对酶活性葡萄糖耐受性均具有一定影响,催化活性通道的结构特异性可能是葡萄糖耐受机制。

  • 标签: Β-葡萄糖苷酶 定点突变 进口端 葡萄糖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