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膈痉挛(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102例,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51例。其中对常规组患者采取胃复安内注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8%与72.55%,P<0.05;实验组呃逆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顽固性呃逆患者采取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实践推广。

  • 标签: 顽固性膈肌痉挛 呃逆 针灸 穴位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张力及智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用穴位注射和功能训练,对照组用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71.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张力及智力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能够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张力、提高智力,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肌张力 智力 穴位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效贴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足跖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到2015年10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住院治疗的4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则添加内效贴贴扎治疗。治疗12周后进行踝关节被动背屈活动度(P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的E能区评定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PROM和GMFM的评分较治疗之前都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ROM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6.27±8.13vs35.26±6.37,P<0.05),(48.42±7.12vs40.35±8.15,P<0.05)。结论内效贴可以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踝关节被动背屈活动度,提高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 标签: 肌内效贴 痉挛型双瘫 足跖屈 GMFM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76-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合并痉挛病人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脊髓损伤合并痉挛病人58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干预组针对痉挛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治疗前后痉挛改善、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病人康复治疗后痉挛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合并痉挛病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痉挛的改善以及生活能力的提高。

  • 标签: 护理干预 肌痉挛 脊髓损伤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生物反馈疗法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科接诊痉挛型脑瘫患儿(n=54)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27人,前者采取电生物反馈疗法,后者行常规治疗。对比ROM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GMFM评分,疗程结束之时:试验组的数据(23.14±3.14)分,和对照组(17.02±2.91)分相比更高(P<0.05)。关于CSS评分,疗程结束之时:试验组的数据(7.16±1.08)分,和对照组(10.24±0.97)分相比更低(P<0.05)。关于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试验组数据(55.68±9.43)°,和对照组(50.31±7.24)°相比更高(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用电生物反馈疗法,效果显著,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更加明显,痉挛症状缓解更为迅速。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价值 痉挛型脑瘫 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采用康复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所选取的患者均来自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接诊的脑卒中后出现的偏瘫痉挛患者。从中筛选60例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实施运动康复治疗,以4周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含义(P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肌痉挛 康复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统疗法结合面神经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以常规药物和针刺治疗,治疗组同时结合功能训练。结果治疗30天后,两组的痊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P<0.05)。结论在针药结合的基础上配合功能训练对周围面瘫的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传统疗法 面肌功能训练
  • 简介:目的:探讨响应法优化哈蟆油苷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分析法对影响加热提取哈蟆油核苷类成分苷得率的主要因素(甲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料液比)进行优化,建立影响因素与苷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为o,即为纯水提取,时间为67.0min,料液比(g:m1)为1:71,在此最佳条件下,得到苷的含量为23.31μg/g,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结论:该研究可为哈蟆油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哈蟆油 肌苷 响应面分析法
  • 简介:摘要: 在学习痉挛型儿童脑瘫的康复疗法以及研究对于下肢肢体张力较其他类型脑瘫儿童张力正常程度略高的一些小儿痉挛如何常规模式下与非常规环境下的康复,分析其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探讨在对于痉挛型的脑瘫患儿的下肢某些受限的肢体运动进行基本的常规性降低张力疗法外,选取同样数量的患者运用电生物反馈康复方法治疗。在进行评估评定后,清楚地看出实验组的患儿较于对照组的患儿的康复疗效好,实验组中患者的下肢运动障碍得到显著提升,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能力的康复有较不错的作用。

  • 标签: 生物反馈疗法    下肢运动    痉挛型脑瘫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81侧)肘部痉挛状态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病人术后均感肘部痉挛状态缓解,术后6周运动功能改善75侧(92.6%).平均随访26个月,肘部痉挛状态缓解77侧(95.1%),运动功能改善73侧(90.1%),生活质量提高61例(93.8%).结论选择性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 标签: 脑性瘫痪 肌皮神经 去神经支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痉挛患者的颈静脉结节厚度对其发病和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35例痉挛患者,术前在面神经横断面MRI稳态进动平衡序列(FIESTA)图像上测量颈静脉结节厚度。术后第1天按患者症状是否完全缓解将其分为症状完全缓解组(112例)和症状残留组(23例)。比较所有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情况,以及症状完全缓解组和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的差异。结果135例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5例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率(95.6%)明显高于健侧(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5.13±2.19) mm]明显高于症状完全缓解组[(4.03±1.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静脉结节增厚与痉挛患者的发病无关,但可能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即刻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面肌痉挛 颈静脉结节 显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筛选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抽取我院接收的挛型脑瘫患儿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4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应用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临床治疗中,应用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既可改善临床观察指标,又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 痉挛型脑瘫 尖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中药熏蒸联合常规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纳入80例患者,时间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信息输入Excel表格后,按照治疗方式分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为对照组,中药熏蒸治疗试验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常规治疗对于痉挛型脑瘫患者具有实施价值。

  • 标签: 中药熏蒸 痉挛型脑瘫 肌张力 精细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筛选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抽取我院接收的挛型脑瘫患儿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4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应用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临床治疗中,应用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既可改善临床观察指标,又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 痉挛型脑瘫 尖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训练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膀胱痉挛次数、持续时间的影响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开展的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共计92例,根据入组患者年份分组,其中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治疗;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组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盆底训练。比较两组术后膀胱痉挛情况及术后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内发生膀胱痉挛次数(1.91±0.63)次,痉挛持续时间(0.23±0.11)h,术后24~48 h膀胱痉挛次数(1.57±0.54)次,痉挛持续时间(0.11±0.05)h;对照组术后24 h内膀胱痉挛次数(2.41±0.96)次,痉挛持续时间(0.43±0.20)h,术后24~48 h膀胱痉挛次数(2.13±0.81)次,痉挛持续时间(0.29±0.19)h,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64、6.0023、8.1564、7.5519,均P<0.05)。观察组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2.04±0.56)d]和拔除尿管时间[(6.83±0.74)d]均短于对照组的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2.52±1.11)d]和拔除尿管时间[(7.61±0.93)d],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7%,1/46)明显低于对照组(10.87%,5/46),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或χ2=6.329 1、7.492 1、3.801 7,均P<0.05)。结论在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前术后应用盆底训练能够有效减少其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并且可以有效缩短膀胱痉挛的持续时间,不会对患者术后排尿产生不良影响,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上推广运用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痉挛性膀胱 盆底肌 训练 吲哚美辛 前列腺增生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联合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张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通过WOND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形成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综合联合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腓肠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张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张力远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应用中医综合联合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可以显著降低张力,减轻运动功能障碍,改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康复重建疗法 痉挛型脑瘫 肌张力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冰袋冷敷对降低脑卒中后上肢张力升高的影响。方法观察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基本治疗,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用冰袋冷敷疗法,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4周。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均可降低患者上肢痉挛张力升高(P<0.05),对照组疗效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冰袋冷敷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上肢痉挛张力升高。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肌张力 冰袋冷敷 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踝跖屈痉挛的优质护理体会,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52例脑损伤患者踝跖屈痉挛的临床资料,均采用A型肉毒素对痉挛肌肉进行多点注射治疗,并应用优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结果52例患者中,43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82.69%。结论优质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对提高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肌肉痉挛患者的疗效、减少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肌肉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并发症 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