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使用心房间隔缺损的放射线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心房间隔缺损患者42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使用放射线方法进行诊断,将放射线法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确诊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放射线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经放射性方法诊断有41例患者诊断为心房间缺损,最终临床确诊42例,准确率97.62%;放射线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确诊结果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房间隔缺损患者实施放射线诊断方法的诊断率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心房间隔缺损 放射线诊断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前壁心梗6例,下后壁心梗2例;超声心动图显示6例穿孔部位在室间隔近心尖部,2例在室间隔基底部,穿孔直径为5~23mm;3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其中2例在此基础上行介入室缺封堵术,1例在IABP支持下于发病4周后至胸外科成功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室壁瘤切除术;此3例患者至今仍存活;保守治疗的患者全部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介入治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80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8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58例,年龄2-17岁,平均8岁,室间隔缺损2-20mm,膜周部74例,干下5例,肌部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或乱圆孔未闭20例,右室流出道狭窄28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0例,术前均有明确的超声诊断,予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合并房间隔缺损予房间隔缺损修补,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右室流出道狭窄疏通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3例出现残余分流,分流量较小,未予特殊处理,密切随诊,6-14天出院,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手术修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提高术中的操作技巧,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50例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电图门诊检查的VSD患者m电图与DEE)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VSD的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其与DED检查阳性吻合率很高。结论:心电图对VSD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心电图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简介: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在VSD的介入治疗史上相继出现了Rashkind、Clamshell、CardioSEAL、Sideris等封堵器。2001年12月长海医院在国内外率先应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公司生产的国产对称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2002年国外报道应用Amplatzer偏心型的膜周部VSD封堵器治疗偏心型VSD。自此镍钛合金封堵器以其适应证广、操作简单等优点,大大推动了VSD介入治疗的发展。

  • 标签: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术后 传导阻滞 膜周部VSD 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术后呼吸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8例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术后呼吸道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及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上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概率为8.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比较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手术后呼吸道护理,有利于手术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单纯室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 呼吸道护理
  • 简介:1病例报告患儿女,8岁。因运动性心悸气短5年于2003-05-20入院。查体:发育较差,无紫绀和杵状指,颈静脉轻度怒张。血压100/50mmHg。心前区隆起,心界增大,心率110/min。节律整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有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尖部有Ⅱ/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分裂。两肺呼吸音粗糙,有干

  • 标签: 导管法 封堵术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小儿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理盐水中心静脉导管冲管间隔时间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建立颈内、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100例,统一选择7G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培训护士脉冲式冲管方法,考试合格后开始分组,将监护1床、2床、3床的护士每12h冲管作为对照组,监护4床、5床、6床的护士每8h冲管作为实验组,观察与记录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堵管例数,导管感染的例数。结果实验组每12h冲洗中心静脉导管、堵管例数、导管感染例数均大于对照组每8h冲洗中心静脉导管。结论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感染率有很大关系,冲洗时间影响导管堵管例数、导管感染例数。

  • 标签: 生理盐水 中心静脉导管 冲管间隔时间
  • 简介:目的观察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表现,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2015年9月我院彩超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心电图与彩色多普勒超声(DED)的结果进行对比,回顾性分析心电图表现。结果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检验结果与DED检验结果的阳性吻合率较高。结论心电图对房间隔缺损患者的辅助诊断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心电图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针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七十三名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发病原因,并针对各自不同症状进行治疗,力求在药物积极诊疗和通过循环辅助装置加以实施外科手术,从而改善病情,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临床研究
  • 简介:基于FPGA的时间间隔测量,由于其精度高、成本低、系统结构简单等突出优点,在时间间隔测量领域已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延迟链差值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利用片内单元缓冲器与触发器组成的延迟链形成的延迟链差值进行时间间隔测量,整个系统占用了较少的芯片资源。此方法既可为功能电路独立使用,也可通过FPGA中LogicLock反标注进行系统的移植。此次研究建立在Altera公司的Cyclone系列二代芯片上,时序仿真表明时间间隔测量误差小于1ns,硬件测试精度优于2ns。

  • 标签: 时间间隔测量 延迟链 时序仿真 硬件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外科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对于体质差、病情较重、营养不良,应加强营养,增加食欲,必要时可静脉输入氨基酸、白蛋白等营养物质。术后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并降低液黏稠度,减轻右心负荷。

  • 标签: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 护理
  • 简介: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中大量投资者的股票交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个体买入和卖出股票的时间间隔分布具有幂律分布的特征,均能通过阈值为0.9的Kolmogorov-Smirnov统计性假设检验且幂指数几乎一致,可能体现着人类买卖这种相对应行为的相关性。股票交易次数和交易金额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胖尾现象,但并不具有幂律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股市仍以小投资者居多,而且投资者的平均交易次数偏少。

  • 标签: 人类动力学 非泊松特性 时间间隔 幂律分布
  • 简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是继发于腹部创伤,手术,腹腔炎症等疾病,引起腹内高压(Intra—abdominalhypertension,IAH)而导致心,肺,肾等内脏及腹壁和颅内损害等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极为凶险,易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困难,死亡率极高。ACS以腹内高压,严重腹胀合并少尿,呼吸窘迫为特征,

  • 标签: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重症胰腺炎 腹内压
  • 简介:摘要地铁作为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稳定,安全,时间准确的特点,在当今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对缓解交通压力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由于地铁的轨道单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同时间段,不同日期的客流量都有很大差异。为了满足人民日常出行的需要,调度中心要根据客流与载客的实际情况对列车的发车间隔时间进行优化与分析,以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本文通过对客流量的分析,对地铁发车间隔的优化措施做简要的探究。

  • 标签: 地铁客流 轨道交通 行车调整 发车间隔 优化分析 地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165例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患者中并发症共发生19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19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术后1月内(撤出输送系统后)、术后1月后(出院后随访2.5年)。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8.79%(163/16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51%(19/165)。术中发生并发症7.27%(12/165),包括心律失常3.63%(6/16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3.63%(6/165)。术后1月内并发症7.27%(12/165),术后残余分流3.63%(6/165),其中术后发生溶血2.42%(4/165);术后1-3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3/165);股动静脉瘘1.2%(2/165);肾动脉瘘0.6%(1/165)。术后1月后并发症1.2%(2/165),残余分流0.6%(1/165);感染性心内膜炎0.6%(1/165)。我院自开展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以来,未发生主动脉瓣返流、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发生并发症后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术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