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通过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汉语语调产出的行为实验研究,探讨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下句末单字调产出的过程和阶段性特征,以及学习者在语调产出的不同阶段采取的认知策略。研究发现,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下汉语声调产出经历了母语语调迁移、汉语声调调形调节、汉语语调的调阶调节三个阶段;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声调产出的语调调节策略,其心理语言学基础是“语际识别”(interlingualidentification)的相似性;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汉语语调产出基本摆脱了英语语调的影响,按照单字调的本调产出声调。此外,汉语学习者汉语声调的习得过程反映了学习者汉语语调产出的“二次调节策略”。学习者每个阶段的调节策略都受前一阶段言语加工策略的限制,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克服这些言语加工策略的限制才能在不同语境下正确地产出汉语语调。

  • 标签: 语调产出 认知策略 二语习得
  • 简介:文章运用自由分类法探讨汉语集合量词的分类和组织,发现汉语集合量词的语义空间包含两个维度:1)修饰对象:主要修饰生命物/主要修饰非生命物;2)集合大小:集合小/集合大。汉语集合量词可以分为两大类:1)主要修饰生命物的集合量词;2)主要修饰非生命物的集合量词。主要修饰非生命物的集合量词又可以分为4个子类:1)主要修饰小集合的量词,这些集合只有一个或两个对象;2)主要修饰大的、片状物集合的量词,对象有时可以被现象地意识到;3)主要修饰大的、对象体积亦大的集合量词,对象可以被现象地意识到;4)主要修饰大的、对象已经降级为"组织"或"纹理"的集合的量词。

  • 标签: 汉语 集合量词 组织 分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汉语成绩测试是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评价手段之一,它具有诊断评价教学、规范教学、促进教学、激励师生、为教学研究提供信息等重要意义和功能。汉语成绩测试命题应当遵循一致性、可靠性、有效性、区分性和易操作性等原则。汉语口语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的汉语口头交际能力的专项语言技能课,汉语口试内容为语言要素、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常用汉语口试题包括朗读、复述、演讲、对话、问答、角色扮演等。

  • 标签: 汉语成绩测试 汉语口试 命题 题型
  • 简介: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汉语本体的研究,而在如今的教学中,多以研究现代汉语知识为主,对古代汉语的应用并不多。相反,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恰当运用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标签: 对外汉语教学  古代汉语  文字 词汇
  • 简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大背景,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 标签: 课程标准 全球史观 欧美史
  • 简介:美国西部妇女史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妇女研究发展轨迹相当.70年代受女性主义运动及新社会、后现代主义等学术思潮的影响,研究者们致力于"她",使得该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80年代以后,女性研究的焦点转入社会性别理论,西部妇女史的研究中也广泛采用这一分析范畴,同时强调西部妇女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9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史料的丰富,该研究从微观上强调西部妇女的族裔、文化、阶级、职业等的差异,从宏观上强调全新意义上的"两性",即要求在一个新的历史基准体系之下对各种妇女群体作出价值评估,并将妇女的历史编入西部历史之中.这一过程将使重写西部历史成为一项必需的事业.

  • 标签: 历史 美国西部 研究者 多元文化 新意 女性研究
  • 简介: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对第三人称代词“伊”、“渠”的分析值得商榷。本文结合宋、明、清时期的一些语言现象,对王力先生的说法加以修正,分口语、浅近文言和正式书面语言三个方面来考察“伊”、“渠”演变成“他”的历史时期。其实,在浅近文言中,“他”于明代中期完全取代了。伊”、“渠”的语法地位,口语中的这个替代应该更早,而在正式书面语言中,宋、元、明时期一直使用的“渠”在清代被“伊”代替,“伊”到新文化运动时才被“他”代替。本文还提出,汉语史研究中语料的选择,要兼顾口语、浅近文言和正式书面语言三个方面。

  • 标签: 《汉语语法史》 第三人称代词
  • 简介:一部抄袭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的“专著”———揭露《汉语》“作者”王传德、尚庆栓的抄袭行为杨荣祥在书店里突然发现一本济南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的《汉语》,先看作者,赫然写着“王传德、尚庆栓著”。再看后记,一条后记倒是简洁,却含糊其辞:本书历20年,终...

  • 标签: 汉语史 “作者” 学术成果 讲义 《一切经音义》 附加成分
  • 简介:  当今资讯社会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历史意识和历史感的消失,历史曾经是现代性的根基,历史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渊源、发展和演化的历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资讯蜂拥而来,人们无法再清楚地理清演变的脉络,这一切于是都逐渐消失了.现代社会一方面让人觉得时间飞速流转,似乎一切都同时发生,无法辨认真实与虚幻;而另一方面,人们又感到一切都在重复,没有创意,没有信靠,即使以创新为天职的艺术,也不再为人们提供"述往事,思来者"的清灵理想.……

  • 标签: 丰视觉 史境 史蕴诗心
  • 简介:一、"图像证"概念的三层涵义大约十年前,在介绍我的老师哈斯克尔的史学成就时,我将其中所描述的学案概括为"图像证"的观念.当时,有些朋友以为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由于可视图像比语言文献更生动、更真实地反映历史,所以我们应当把前者视为更重要、更可靠的证.为了纠正这类误解,我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结合中西实例,阐述"图像证"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着重指出其陷阱所在.1如今,"图像证"这个说法似为有些人文学者和史学家所乐道.

  • 标签: 图像 实例 文化史 经典 史学成就 哈斯克尔
  • 简介:本文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华夏歌唱进行了初步梳理,撷取其独具特色的鲁、齐、楚文化语境中的歌唱艺术予以分析,并确立其在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典型意义。同时,对歌舞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其在人类早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价值,作者也予以初步考量与评析。

  • 标签: 华夏音乐 《诗经》 《大风歌》 《成相》 歌舞
  • 简介:以水利为切入点,梳理地方社会,是水利社会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治水”到“水利共同体”,再到强调“水利区域社会”,是水利社会学经历的大致脉络。藏区的水利研究在这方面尚属空白。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县境内不同的水利设施见证了不同群体的交往,层累式的水利工程,不仅逐渐形成了巴塘城区的人文区位格局,也隐喻着巴塘地区的历史变迁。其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在发生,不同的民族群体,在水的流动之中,逐渐把边界模糊,形成了巴塘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交汇的局面,这正是区域社会独有的历史发展路径。

  • 标签: 水利 水利共同体 巴塘 社会史
  • 简介: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贾湖骨笛的出土,将中国器乐推进到距今八九千年的史前聚落文明,而陶埙、陶铃、陶钟、陶角、石磬、摇响器,以及岩画、陶纹等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则让我们得以一窥原始音乐歌舞的场景。庖牺氏作埙、夔作鼓、舜制五弦、伶伦造律吕.

  • 标签: 音乐史 器乐艺术
  • 简介:一、中国近代复习中国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15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任务: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实现近代化),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国家富强是民族独立的保证。复习中,注意把握这两条主线的内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复习指要 历史 现代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一、《北》地名点校疑议一则《北》卷五三《皮景和传》:“又有阳平人郑子饶,诈依佛道设斋会,用米面不多,供赡甚广,密从地藏,渐出饼饭。愚人以为神力,见信于魏、卫之间。将为逆乱,谋泄。乃潜度河聚众,自号长乐王,已破乘氏县。(皮)景和遣骑击破之,禽子饶,...

  • 标签: 《金史》 《北史》 中华本 平阳县 平阳城 河北磁县
  • 简介:近现代出版的著作中有不少题名为“大系”的。汉语“大系”一词学界多以为始于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其实该词源自日语,由明治时期田口鼎轩所造,本义为“大的经线”。郭沫若最早将“大系”一词引介到汉语中,《两周金文辞大系》是第一部以“大系”命名的汉语著作。《汉语大词典》“大系”条所引书证应据此修改。

  • 标签: 大系 汉语大词典 郭沫若
  • 简介:汉语原生介词源于实词性词语,次生介词源于介词或介词与其他词的组合。次生介词,构成类型主要有"介·介、动/名·介"等;生成机制主要是同层结构词汇化和跨层结构词汇化;生成动因主要是使语义精细化、加强语义和协调韵律;语法化意义是可以重新描述语法化斜坡,证明介词语法化发展不一定是语义进一步虚化,揭示介词发展历史层次性。

  • 标签: 汉语介词 原生介词 次生介词 词汇化 语法化
  • 简介:汉语中,把被人拒绝叫“碰钉子”“碰一鼻子灰”等等,可见,中国人把被人拒绝看成是很难堪的事儿。而中国人又最讲究“和为贵”,所以在拒绝别人时,常常不宜接说“不”,而是采取委婉的方式,让被拒绝的人比较容易接受。当然,有的时候也不需要委婉,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委婉,委婉时采取什么方式,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 标签: 说“不” 《小说月报》 汉语 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人 “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