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康德在其政治作品中展现出两个彼此对立的形象,一是绝对王权的辩护者:二是自由民主政治的开拓者。文章从这个对立出发,认为康德是一个共和主义者,他尝试解决这样一个对立,但是从他的主体批判哲学出发,这个论证任务并未完成。因此,本文借助当代商谈哲学重新考察康德的作品,在他的普遍先天联合的人民意志中发掘出主体间性和两种共和国之间的引导性关联,以此来化解康德两种对立形象之间的紧张。

  • 标签: 人民意志 独白 代表 主体间性 引导性理念
  • 简介:我国向来重视安全问题,“国家始终把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中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目前,研究安全的学问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当然,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是一个美国概念.按照美国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的观点,“国家安全即国家生存,保证一定程度的独立、领土完整、传统的生活方式、基本制度、社会准则和荣誉等不受损害.”公安与安全最大的共性在于“安”,两大学问(或说事业)的归宿都是落实到“安”字上,但两者因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不同而不能彼此代替.研究公安些安全,公安学者的书架子上应当有安全的著作,甚至公安院校可以考虑开点安全课.

  • 标签: 公安学 安全学 安全 国家安全 非传统安全 学科交叉
  • 简介: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因素: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发展中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价值;发展新疆少数民族经济只有在吸收现代化先进科技的同时,充分发挥长期积累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华,实现文化可延承性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 标签: 新疆 少数民族经济 跨越式发展 文化因素
  • 简介:本文从生态的视角,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相关理论去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寻找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路径,尽可能的协调各子系统的关系,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效和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生态学 视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教育社会兴起于19世纪末期,进入20世纪之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路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传承得到了较好的交叉融合,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本文在厘清教育社会的内涵及其发展嬗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及挑战,并提出了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方法,大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教育社会学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 系统论 以人为本
  • 简介:2012年,越南政治改革出现新动向;经济发展总体不容乐观,越南在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基本完成了2012年的各项经济任务;社会民生保障继续得到重视,文化及教育有了新进展;继续推进以“经济外交”和“军事外交”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关系。

  • 标签: 越南 发展 综述 预测
  • 简介:度量方法、经济后果和影响因素是民营企业政治关系研究的三个重要方面,基于制度弹性的分析框架能够整合这三个方面并阐释政治关系对于制度质量和制度变迁的意义。在度量方法方面,已有文献对于政治关系的度量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多采用静态的、虚拟变量度量,动态的、连续变量度量有待充实和完善。在经济后果方面,已有文献对于政治关系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分析主要以公司为评价对象,相对缺乏对政治关系影响实现路径的辨析。在影响因素方面,基于制度弹性的分析框架,建立和维持政治关系是企业寻求和利用制度弹性的一种方式,并且可能改变整体制度质量,甚至推动制度变迁。

  • 标签: 政治关系 度量方法 经济后果 制度弹性
  • 简介:摘要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指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估计思维材料、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不轻信。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学生对思维活动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校正,即自我意识。

  • 标签: 小学数学 培养和训练 科学思维 批判性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资本所具有“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衍生出资本的广义与狭义的双重逻辑,这双重逻辑又必然产生双重作用。从总体上看,可以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维度上,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把握资本逻辑;在领域上,资本逻辑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哲学诸领域有不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嬗变导致资本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分析范式并未过时。

  • 标签: 资本逻辑 资本逻辑批判 马克思 全球化资本主义
  • 简介:6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由北京市逻辑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慕泽教授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谷振诣教授分别报告了他们各自从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对主讲人的报告作了点评。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武汉和北京的6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专题研讨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课程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 客座教授
  • 简介:通识教育以回归知识整体性、培养“整全的人”的教育理念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品德培养目标实现了内在契合。在教育生态视阈下,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融合创新和生态互动,不断开拓教育改革的思路。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模式上要求打破原有的师生二元对立、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知性与感性兼修、注重实践的教学探索,力图使学生得到知行合一的理解和感悟。

  • 标签: 教育生态 通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创新
  • 简介:白末末落难了。她和好朋友金灵挤在学校橱窗那个大红色的分班表前,擦了擦眼睛,又擦了擦。没错,她被分到了普通的B类班,而平时成绩明明比她还差一点的金灵却进了A类班。

  • 标签: 平时成绩 分班 学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渗入无意识层面,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确立"实在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立关系,便构成了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起点,"穿越幻象——认同症候"是其基本方法。从实在界的"无"来勘破符号界的"有"是这一方法的超越性所在。但是,偏执于实在界的否定,沉迷于哲学化的玄思,又成为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两大重要缺陷。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批判 实在界 “穿越幻象——认同症候”
  • 简介:桑德尔以社群主义的思想对罗尔斯的正义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以道德和情感认识的方式对罗尔斯的正义论进行了解构,并从另一视角对罗尔斯的道德、主体、契约和共同体的基本形态进行了解读.桑德尔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脱离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善和共同体观念,这种表达也把特定的历史和道德主体分裂了,所以罗尔斯的正义论缺乏对自由的尊崇和对共同体现念的正确表达.因此,研究桑德尔的社群主义思想不仅对重建社群主义思想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建立一个意志自由、情感和性格丰富的社会共同体观念.

  • 标签: 道德主体 共同体 观念 选择 契约
  • 简介:本文旨在论述康德的法权学说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尤其是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位置。在目前康德学界,有关该问题存在两种对立立场:一种立场认为法权学说属于道德形而上学,另一种立场认为法权学说可脱离道德形而上学而自成一个独立部分。本文通过康德有关"批判"和"形而上学"的划分而指出,法权学说并不纯粹属于道德形而上学,它因为要依赖于某些人类假设而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道德形而上学。

  • 标签: 批判 形而上学 法权学说 道德形而上学 人类学根基
  • 简介:一、首批俞平伯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发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发动对学者、作家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论”观点的批判运动。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第一场针对个人的大批判运动。

  • 标签: 红楼梦研究 批判运动 俞平伯 《红楼梦》研究 事件 意识形态领域
  • 简介:股票投资与实业投资具有相同的商业本质,是可以实现国家、股市、企业和个人四者共赢的“正和”行为。与此相比,股票投机是一种股价博弈,在整体上是一种“负和”行为,不具有伦理上的正义性。股票投机与投资的伦理异质性集中表现在思想理念、行为方式、获利来源、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要降低股票投机的消极影响,实现股市的稳健发展,必须加强投资者教育,倡导股票投资,反对股票投机,防范过度的股票投机,严厉打击非法的股票投机,并努力营造良好的股票投资环境。

  • 标签: 股票 股票投机 股票投资 异质性
  • 简介:《后代人权利论批判》一书逻辑严谨,观点明确,是对后代人权利理论进行的集中批判,也是对公民环境权理论进行批判的一种学术承接。挑战了当前影响和阻碍我国环境法制建设与发展的后代人权利理论,并指出了环境保护的正确法律路径,体现了青年学者不唯学术权威是从而“于无疑处见有疑”的学术品质以及对环境法本质的准确把握,对环境法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后代人权利论批判》 环境保护 权利理论 环境法
  • 简介:在对阿伦特(HannaArendt)政治思想的阐释中,不少学者较关注她具有鲜明政治哲学色彩的作品--《人的境况》,也有学者主张从《极权主义的起源》出发去追溯阿伦特思想发展的轨迹,而阿伦特早期的传记作品《拉尔·凡哈根--一个犹太女人的一生》则很少被关注。在笔者看来,阿伦特于1930年开始写作的这部传记是理解其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缺少它会造成对阿伦特解读的不完整。首先,阿伦特早年的研究重心是神学,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使她更多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写于这一时期的《拉尔·凡哈根》一书正是她对现实的回应;①其次,无论是朋友还是阿伦特本人,都认为她与其笔下的拉尔的遭遇有诸多相似性;②更为重要的是,阿伦特对于浪漫主义的研究和批判,与她此后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将探讨的,即是阿伦特对浪漫主义的思考和批判及其背后的理论旨趣。

  • 标签: 浪漫主义 阿伦特 批判 《极权主义的起源》 传记作品 思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