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战国策》素称难读。牛鸿恩等先生编的《战国策选注》选篇精当,注释详尽,征引翔实,对于初读《战国策》的人,不失为一本好书。但失误也难免,有些词的注释尚欠妥当,有些词当注而没有作注。这些失误并不限于选注,其他注本亦多未解决,今提出数则以就教方家。各篇篇名一依《选注》。为无《选注》者参证之便,按《国策》体例,于策名后标明顺序。

  • 标签: 献疑 《战国策》 聂政 读后 赵武灵王 《说文》
  • 简介: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争霸,诸子百家纷争,儒、墨、道、法等各家对当时社会之政治及军事等问题,唇枪舌战,针锋相对,莫衷一是,故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代之“百家争鸣”格局。然何为战国文学?何为战国文学史研究之对象?自古而今,前贤俊才或就战国时代思想政治之状况作阐述,或对诸子之论作辨析精解,于战国文学之概念、战国文学研究之对象均未做出明确定义。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战国时代 史论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 思想政治
  • 简介:中古汉语副词与上古汉语副词相比呈现出简化规范的趋势,新旧副词常以双音节的形式组合使用。《战国策》一部分副词消亡或词性产生变化,也有相当一部分副词被继承下来了,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使用。在副词用法上,我们发现,《战国策》与《宋书》无明显的区别,体现了副词语法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 标签: 《战国策》 《宋书》 副词 比较
  • 简介:2013年,临泉县博物馆在铜城镇做调查时再次发现了一块楚金版,为当地近年来发现的重要文物之一。这块楚金版平面略呈长方形,长19.5、宽15.9、厚4.2mm,重12.01g(取最大值),钱体上下两侧切割痕明显,左侧上下两边有切割后留下的茬边,呈对角状。钱体正面钤有阴文方印,为大篆“郢舀”二字,字迹清晰且字口深峻,字体基本完整,惟“郢”字右上部略有变形,应是右侧切割槽挤压所致;背部略鼓(图1)。在背面的中部发现有刻划符号,其含金量尚未检测(图2)。

  • 标签: 战国 安徽 刻划符号 博物馆 临泉县 长方形
  • 简介:洛阳新发现的战国刻纹铜匜。图像由乡饮酒礼、射礼、蒐礼三部分组成。坐饮者是老人而不是“抱孙不抱子”的“尸”。蒐礼图所反映的是捕猎鸟兽的场面,不是为准备祭祖而宰杀“牺牲”。器底的绞结蛇纹和流部的鱼纹是同类器物中常见的纹饰,解为“冥府图”似属牵强。

  • 标签: 乡饮酒礼 蒐礼 射礼 获旌
  • 简介:经济立法是战国秦汉时期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战国时期法家初步形成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经济立法思想,并通过国家干预市场和工商业而孤立地发展农业的有关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秦代沿袭了“上农除末”的法家传统,但在处理农工商之间的关系时表现得较为灵活,表明秦代在经济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农工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所认识。汉初一度放松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弛商贾之律”,实行农战分离,富民以安天下。武帝时实行以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再次加强对工商业的控制,使汉王朝的社会经济方式由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控制

  • 标签: 秦律 汉律 经济立法 社会经济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了《战国策》前、后“之”用法的演化,《战国策》前,“之”不仅出现的频率高,而且意义相当纷繁。《战国策)后,“之”字虽然使用频率高,但其功能、意义有了显著收缩,从而显示出书面语强大的规范功能。

  • 标签: 《战国策》“之”词语用法
  • 简介:中有些寓言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这些有可信历史背景的寓言与书中记录的十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有所联系,这就使得这些寓言在不同的国策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或者说在实用性方面各有偏重.

  • 标签: | 寓言 主题
  • 简介:民风是不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社会风尚。它主要体现为社会群体行为所具有的地域性集体特征和价值观念上的共同心理习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变法,改革政治,移风易俗,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对这些不同民风的考察和了解,无疑是深入认识战国历史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 标签: 春秋战国 民风 地域文化背景 价值观念 中学 历史教学
  • 简介:“尚贤”,即崇尚贤能。《战国策》中一些篇章展现了一个新兴阶层“纵横家”的群像。纵横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潮。《战国策》一书展示了纵横家们的别样才能,那些活跃于各国朝堂之上的谋臣策士、游说之徒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强势地影响着诸侯国的兴衰存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尚贤”思想的普遍认可。一些篇章从士阶层立场出发,所提出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主张“尊贤”“尚贤”,可以说是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的措施与初步理论。

  • 标签: 战国策 尚贤 人才
  • 简介:<正>在战国货币研究中,魏邑繁阳有没有布币铸行于世,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迄今为止,古代货币研究者似乎都没有发现繁阳铸币的存在。是该地从来未曾铸行过,还是至今沉埋地下未曾面世?看来都不大可能。众所周知,魏国的繁阳屡见故籍,《史记》的《赵

  • 标签: 战国时代 《史记》 铸币 货币研究 古代货币 值得注意
  • 简介:<正>一九七四年发掘的平乐县银山岭一百一十座战国墓,出土了包括铜、铁、陶、玉石等不同质料的文物一千零四十四件,为历年来广西战国时代考古的一次重大收获。这批墓葬及众多遗物因反映出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多年来一直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瞩目,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关于这批墓葬的国属,是涉及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相当有影响的一种意见认

  • 标签: 战国墓葬 考古学文化 楚墓 山岭 楚国 广西
  • 简介:对赵王陵出土玉片进行分类考察,总结其形制特点,将之与汉代玉衣片和战国燕下都铁胄、秦陵石铠甲以及汉代铁铠甲甲片形制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赵王陵玉片是与汉代玉衣片不同的玉铠甲片,初步解决了赵王陵玉片的性质问题.并从赵国历史上分析以玉铠甲作为殓服的社会原因.同时简要分析了战国玉铠甲和汉代玉衣的发展关系.

  • 标签: 战国赵王陵 玉铠甲 汉代玉衣 赵文化
  • 简介:自罗尼·库尔曼失势之后,世界健坛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大一统的格局已被打破,乔·卡特虽号称四冠王,但状态时时不稳。2008年被“刀锋”德克斯塔·杰克逊斩于马下,今年又被菲尔·希斯撵下王座。短短6年时间,奥赛桂冠三易其主。奥赛赛场已成无主之地,进入战国时代。

  • 标签: 战国时代 奥赛 纵论 2008年 大一统 杰克逊
  • 简介:一部优秀的文化典籍总是前有所承、后有所启。《战国策》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结束,它师承《尚书》、《春秋》、《国语》、《左传》之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又下启了有汉一代的史学与文学,尤其对《史记》和汉赋影响深远。关于《战国策》对《史记》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前人论之甚少,今对此作一探讨。

  • 标签: 战国策 史记 司马迁 论赞 影响深远 刺客列传
  • 简介: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以一种特殊的姿态顽强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重申《战国策》的尚“胆”精神,即是为宏扬民族传统风貌中的威武豪迈。广义的“胆”,除了胆量外,还包括魄力、毅力以及与偏重内心“体认”相对的崇实精神。

  • 标签: 《战国策》 谋臣策士 纵横家 民族精神 秦王 郭预衡
  • 简介:《史记》所载战国历史曾取材于《战国策》,学者对此多无异义。赵生群先生则认为今本《史记》与《战国策》所载多有差异,如人名不同者即有20条之多,意在否定《史记》对战国历史的记载曾取材于《战国策》。然今考之,这20条中,包含有28对“不同”的人名,其中14对本是同一人,其余的14对人名虽异但也各有原因。可见,《史记》取材于《战国策》之说不能轻易否定。

  • 标签: 《史记》 《战国策》 人名异同
  • 简介:<正>1984年9月,西平县师灵乡师灵街农民黄双喜捐献一件战国晚期青铜勾戟,现藏西平县文化馆。此戟分戟刺、戟刃和胡、内、穿等(见图)。通体完好无损,锈蚀较轻。戟全长30、宽22厘米;援长11.5、宽2厘米;戟刺长21.7、宽2.6——4.4厘米;直内长5、宽1——1.7厘米。这件铜兵器为连铸,戟刺较长且双刃锋利,戟刃(援部)和胡部以及内端均有利锋刀,对敌皆有杀伤力,它能刺可勾,为刺兵器和勾兵器的结合物。这种铜戟是战国后期出

  • 标签: 战国晚期 兵器 文化馆 战国后期 双刃 青铜
  • 简介:本文以战国简帛材料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传世文献的用例,对介词“以”介引时间的各种用法加以探讨。试图说明这种“以”的结构特点、它与相关虚词功能上的异同,并对与此有关的文献理解问题加以辨析。

  • 标签: 介引时间 句首状语 连用形式